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案3(苏科版)
详细内容
马家砭中学教学设计
周次:时间: 年 月 日年级:七科目:生物设计者:
课题: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课时:4
教学目标知
识
与能力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发展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说明,实际操作等方式能够使用新仪器。
2)尝试观察简单的玻片标本,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倍数、物象的成像特征和像的移动特点。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2)体验认真细致的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1.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玻片,初步了解像的移动和观察像放大的倍数。
教 学
难 点1.对光;
2.用低倍镜找到观察对象并进行观察。
教 学
方 法观察,讲解、分析
教 具
学 具课件 视频
教
学
过
程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见过修钟表吗?如果你见过,你注意到修钟表师傅眼前佩戴了什么吗?大家都知道钟表的零件非常精细,修钟表师傅为了便于发现问题和修理,常常佩戴一只放大镜,放大镜一般可把观察的对象放大3---5倍,从而便于修理。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更微小的生物世界,如:观察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远远不够,必须用放大倍数更高的仪器显微镜。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书中的图及朗读课文,指出书中重点注意的地方。
2、看P1-9图,结合实物显微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3、指导学生对照书中要求,规范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显微镜操作口诀】(记一记)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课堂探究
1、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指点迷津】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反物正”,即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 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_________,细胞数目越________)
3、视野中,物象在左上方,你会如何移动玻片,使它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同方向移动装片(例如:物像偏左,则向左侧移动装片,会把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课堂检测
引导并组织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体分析帮助解决,教师补充并加以肯定。
我的收获
1、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3、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个数就越少,反之则反。
课后巩固
答案: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10分钟,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标记疑点。
对照教材图及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尝试说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注意规范操作步骤,默记操作要领,通过操作观察,解答问题。
自己动手操作,及时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