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怪才”闯科研荆棘路 专利只是新起点(一)
详细内容
孙荣博,今年56岁。自技校毕业后,怀揣着科技兴国的梦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务实的精神数十载投身于发明创造中,靠着微薄的失业金和家人的资助,负担起所有的科研费用,忍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从画图纸到制作零件再到组装成品,他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与坎坷的路,却在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拿到了国家专利之后,依然没有停止勇攀科研高峰的脚步……
脚踏实地:穷人也能搞科研
孙荣博的家庭并不富裕,他领着微薄的失业金,妻子是下岗工人,一家人为了省出钱来搞科研,生活过得异常节俭。在这个物质时代,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甚至衬衣的领子还打着补丁,其中的一针一线凝聚着妻子对于丈夫深沉的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穷二白的孙荣博想自主搞科研谈何容易。为此,他充分发动了亲戚,利用现有资源,自己能做的零件决不花钱买,能省则省,哪怕多受点累、多干点活,也得把项目进行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他在老家五里营的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厨房里进行科研工作。有次,在试验机器时,需要称重,由于高度不够,他竟动手在地上挖了个一米深的大坑,才顺利地完成了试验,对此家人也表示无可奈何。
由于小厨房里没有三相电,越来越不能满足孙荣博的科研需要。于是,他狠狠心,决定租间三百平方米的厂房。但是,自己家又实在拿不出每年六万的租金,只好向亲戚求助。姐姐感动于其执著的精神,慷慨解囊。孙荣博信誓旦旦地保证“赔钱了就这几万,等以后挣了钱分你一半。”
就这样,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位于火炬路南端的一间简陋空旷的厂房,又添置了些电焊机、切割机、角磨机等设备,俨然准备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由于请不起助手帮忙,所有的事都必须亲自动手。孙荣博既从事脑力劳动,设计机械、画图纸;也做体力劳动,制造加工所需的零件。为了尽量节约成本,小部件他全部依靠一己之力完成,车工、钳工、焊工活儿都干得出神入化,简直是全能选手,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大齿轮光加工费就600元,太贵了。而且轴承也得采购,这些开销都是必须的。”孙荣博虽说想方设法地节约成本,但有些钱却是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的。他时常感到经济压力很大,毕竟处于花钱投资的阶段,自进行科研以来的三十几年没有任何的收益。
成年不分昼夜地工作,加之饮食的不规律,使他患上了胃病,平时连茶也不敢喝;而长期干体力活又让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个别指头还因风湿而变形。这些身体上的痛楚和毛病并没有击倒孙荣博,他强大的内心不仅给予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拼搏的勇气,而且帮助他赢得了家人的支持与尊重。“看他那么执著,成天迷成那样,离婚都要干。不支持的话他会留下终身遗憾。还是帮他圆这个梦吧!”孙荣博的妻子以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无视一时利益之得失,选择了同丈夫站在同条站线上,并肩站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