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专利发明>专利生存 一个民间发明家的传奇故事(一)

专利生存 一个民间发明家的传奇故事(一)

详细内容

民间发明家常给人怀才不遇、连连的印象,徐士龙是个例外。如今他在上海市中心拥有一栋高层办公楼的整个顶层,座驾是奔驰350,没有一分钱贷款。

  民间发明家常给人怀才不遇、连连的印象,徐士龙是个例外。如今他在上海市中心拥有一栋高层办公楼的整个顶层,座驾是奔驰350,没有一分钱贷款。不过10年前创业中的他曾长期蜗居在一个帐篷里,出入要长时间地坐公交车,更被几百万债务压得喘不过气。为了5000元专利申请费,他和妻子商量了三天――到底花不花这个钱。

  最后,他还是决定花这5000块钱。就是这件专利,让他后来在软土地基处理领域有了绝对的技术优势。

  中国已成为专利申请大国,非职务发明在其中占据半壁江山,但借着专利创业成功者寥寥。徐士龙肯定是一个难得的成功者,他还在专利战中打败了跨国巨头,在国外开始了高水平的专利经营。即使是大企业,这也没几家能做到。

  春节后,徐士龙在东南亚接的两个大合同刚刚开工,而最近,他又和外方签下一个新合同。

  这是一个典型而又特别的“专利生存”故事。

  “嫩豆腐”――“老豆腐”――“豆腐干”

  徐士龙从童年到长大成人、开始工作,一直身处码头90年代末! 他开始琢磨怎么把江滩烂泥地弄结实,拓展建设用地。

  软地基处理是个世界性难题。经典方法是在软土里拌水泥――每平方米要用300公斤,成本高,还造成污染。

  徐士龙觉得,把土里的水抽光是个办法;但试验了多年,一直不太成功。1998年,很偶然地看到一辆重型卡车碾过工地,他突然来了灵感――水不能只靠抽,还要像拧毛巾那样施加压力。

  徐士龙说,当时只有个大致思路,想把思路变成技术方案,要全身心扑上去做。 那时外高桥港区正在扩建,项目方知道徐士龙,有意请他试试。机不可失,他丢掉国企处级干部的铁饭碗,到处借了几百万,来到外高桥。

  一片荒凉的海边,徐士龙搭了帐篷,扑在现场大干起来。艰苦自不待言:债主截过他,所有的创业伙伴一个个先后离去・・・・・・直到2001年春,前景开始明朗。他设计了一系列工程设备,开发出整套施工方法,就像做豆腐那样,通过抽水和施压,把软土从“嫩豆腐”变成“老豆腐”,最后成为“豆腐干”。整个过程,不用添加一包水泥。

  在港区给他的1000平方米试验田里,他的“豆腐干”指标优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如的鉴定意见是: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但那年夏天,徐士龙得到消息说,曾参加他成果汇报会的某高校,正根据他的技术写论文:“没署你的名。”徐士龙有一点专利意识,左思右想,他觉得唯一的对策是靠专利“正名”。一咬牙,他说服妻子拿5000元申请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