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农民取得国家专利(一)
详细内容
叶再钟是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但却在7年时间搞了200余次试验,成功发明了密封罐和密封马桶,极大地方便了人畜粪便的收集和处理。
7月28日,正在巴州区尹家乡下苏村八组做污染物转化器试验的叶再钟收到了国家专利局寄来的两项专利证书。同时,由连云港市安信技术服务事务所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叶再钟的密封马桶评估价在839。42万元。8月1日,已有来自江苏等地的马桶制造厂家与他取得联系,洽谈专利转让事宜。
善于思考
7年做了200余次试验
“叶再钟,男,40岁,初中文化,农民……”这是叶再钟在长达1250字的 “个人简历”中的开场白。
这位瘦高个子、说话慢条斯理的农民自称,他生来就多病,但从小就有勤于思考的习惯。 叶再钟每天要抽3包烟,喜欢在烟雾缭绕中思考问题。一次,他觉得飘绕的烟雾对环境造成污染,就灵感一发:为啥不发明一种密封处置污染物的容器呢?
出现这种念头是在2004年,他当时33岁,正在尹家乡下苏村八组干农活。
叶再钟想到,每天都要外排人畜粪便。但作为排便使用的马桶却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叶再钟于是寻思着要发明一种密封罐和密封马桶,来专门对付污染问题。他买回马桶以及钢管、螺丝、气阀等器材,开始做试验。
叶再钟全家六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情况一直很糟。家里人总是反对我搞试验,认为我不正常。妻子见反对无效,于2004年8月23日离家出走后,至今未归,两女儿暂由父母带养。”叶再钟说,为维持生计,他于2005年来到广州佛山市一家灯管厂打工,白天打工,晚上做试验,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2009年,叶再钟因患肺病回到老家治病。他在尹家乡街道上租一门市作为自己的“试验室”,靠亲朋好友接济购买原材料,天天和垃圾打交道。在家人和外人眼中,他是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
今年3月,叶再钟在经过7年200余次试验、花费近2万元资金的情况下,终于发明出了一种新型密封罐、密封马桶,并顺利取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醉心发明
正在研制污染物转化器
“他这7年就像着了迷,一门心思搞研究。”8月1日,尹家乡农技站站长张旭称,试验成功后,尹家乡村干部都到现场参观,认为他的发明确实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叶再钟发明的密封马桶和密封罐一面世,立即引起全国多家马桶制造业的重视。8月1日,江苏一马桶厂商专程赶往巴中,与叶再钟商议专利转让事宜。
8月1日,记者在巴州区尹家乡一门市看到,叶再钟正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忙着建“低碳排放”的污染物转化器。一个密封铁罐子里装满了收集起来的垃圾,在熊熊燃烧下,这些垃圾被转化成肥料以及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