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农场职工杨振祥:九项专利诠释廿载经历(一)
详细内容
见到杨振祥,是在他的农具加工厂里。握手相识,他的手像铁钳一样有力,二十多年里,就是在这双手上诞生了9项国家专利。这个看似普通的老杨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坚持?
翻开一个个专利证书,老杨也为我们掀开了每项发明背后的难忘记忆。
1958年出生的杨振祥2岁时跟随父母从辽宁来到克山农场安家落户。1975年从场直高中毕业后到连队当农工,又到机务排开东方红拖拉机, 1978年农场车队招收学员,心灵手巧爱钻研的他从此与机械结缘。
两年学徒期满,他成了一名大挂车驾驶员。那时,扒轮胎换弓子是驾驶员的家常便饭,因为挂车轮胎都是单胎,路上被扎泄气后很容易被碾碎。看到很新很好的轮胎用不了几次就被碾碎,杨振祥心疼了。当时,一只新胎八九百元,全车队有40多台挂车,这个浪费太大了。
杨振祥经常跑到总场大修厂翻看设计手册,还自学了《汽车电器修理》、《机械制造》等知识。当驾驶员们在休息室里闲聊时,他就跟修理工在一起,琢磨车辆的结构和各种零部件。时间长了,当自己的车辆哪有毛病时,他就自己下料,自己鼓捣。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经过多次试验,杨振祥终于研究成功了“拖车轮胎泄气报警器”。他利用感应杆下降高度并转动一定角度,触点闭合产生电流回路,使设在驾驶室里的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这项成果在克山农场车队推广后,每年节约十几万元,还获得全省青工智慧杯“五小”发明一等奖。这也是他申报的第一个国家专利,1989年1月18日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此后,杨振祥的发明创造一发而不可收。仅在完善改进汽车功能上又连续获得四项国家专利:1992年获专利的“新式备胎架”成本是老式的三分之一、使用年限由过去的3年延长到12年;1993年获专利的“锁紧式机动车车箱挂钩装置”减少挂钩磨损还能避免箱板打开遗失货物的风险,不仅在农场推广受到欢迎,周边地区的新车都来换挂钩;1994年获得专利的“汽车发动机排气热量的取暖装置”使热风从风挡往后吹,侧窗气窗也不上霜;1999年获专利的“机动车节能取暖器”,把汽车水箱变成大暖风机,客车不再担心散热管线泄漏一氧化碳、取暖经常灼烤乘客衣物的现象。说起这些发明,老杨如数家珍,痴迷的像个孩子。
1993年末,杨振祥承包了农场运输公司一个车间加工生产农机具,要把自己的发明创造跟生产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他的生产车间里,车床、冲床、摇臂钻、电焊机、切割机各种机加设备看似简单,但在老杨手里都服服帖帖成了能工巧匠。从设计到生产,他是多面手,但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研发能力。为此,每年的东北三省农机产品展销会他都必到,也不放过像哈洽会等开阔眼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