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股权分置“软着陆”逼近最后时机(一)

股权分置“软着陆”逼近最后时机(一)

详细内容

如果说国务院在今年初发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是解决股权分置的最佳信号,那么现在,或许是以“软着陆”方式解决股权分置的最佳机会。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日前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强调,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在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巨无霸”公司上市前还不能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的“硬接轨”;“硬接轨”会不会导致券商“集体破产”,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难以估量;而假若现在还抱有“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的想法,则是“严重脱离实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振宁读研究生期间,其硕士论文《科尔内经济思想研究》及主持翻译的《短缺经济学》,就对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当时提出的许多概念,如“短缺经济”、“过剩经济”、“软预算约束”等,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在体改系统工作时,李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股份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去年底开始,他陆续发表的《中国证券市场治市方略反思和探讨》等文章,受到市场人士和管理层的重视。

  股权分置的数次纠葛

  与其他学者多认为“股权分置的形成来源于意识形态障碍”不同的是,李振宁认为,股权分置是计划经济指导思想下“利益均沾原则”所起的作用。

  他举例说,中国股市最早一批上市的延中实业、浙江凤凰、深宝安等,多是集体、民营企业。当时并无太多人拿“姓资姓社”说事。这主要在于股票发行后几乎卖不出去,需到处推销。在政府取消涨、跌停板,组织“托市”,燃起1992年股市两个月股指翻两番的大行情,股票成了抢手货后,国企方开始大规模上市。

  1993年,李振宁曾向中国证监会建议,股市不能分成流通和非流通两部分,需趁规模尚小时赶紧解决此问题。但“股票成香饽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多层次市场被陆续关闭,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平衡各方利益的思想成为主流,无人顾及股权分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发展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