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商业模式>地产商业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

地产商业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

详细内容

在国内,不乏一些凭借自己独特发展模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商业地产企业,这些企业的经典模式被广泛复制。而宁波奥特莱斯广场倒闭等事件也提醒人们,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一定要遵循其内在规律,不可简单套用住宅运作模式,或者简单拷贝其他成功项目,否则失败是必然的。

在融资环境恶劣,群雄逐鹿的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究竟何种商业模式能最终胜出?纵观国内代表性的几大商业模式,似乎都还在持续摸索,目前尚未找到最佳的答案。

商业地产运营最重要的几个环节是融资、商业运营,资产溢价,其中融资是发动项目,资产溢价是找到合适的退出方式。“商业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高和投资副总裁陈方勇表示。

央企外企学不来

“华润和中粮起家的时候,他们并不懂商业地产。但是,由于有母公司的资金及资源支持,有了很高的起点,一开始就能够在最好的城市拿到最好的土地,专注做好经营。然后,他们可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慢慢培育项目和团队。”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看来,以中粮、华润为代表的央企商业地产平台,具备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资金优势。“但是,从2011年下半年起,政府规定央企不能够随意为旗下地产平台提供融资支持,他们如今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财大气粗了。”

而诸如凯德、恒隆、阳光新业等企业,要么是纯粹的外资背景,要么有外资基金作为大股东,他们做的项目都是以自持为主的纯粹商业项目,很少销售物业。这些企业的优势是海外的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国内企业。“凯德的资金成本在3%左右,国内的上市公司中,万科的融资成本是7%。而那些没上市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地产基金等方式融资,成本在15%是很正常的。”中国商业地产同盟会秘书长王少山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与本土民营企业做的城市综合体不同,凯德商用的产品采取100%持有的模式。凯德商用中国区总裁骆伟汉表示,凯德商用中国有母公司的资金支持,经营思路是房地产管理的方向,规划一个项目通常是以整个项目的租金回报率稳定上升为目标。

万达模式被广泛模仿

比起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和外企,资金匮乏的民营企业运作商业地产,无疑更为困难。为了筹集现金,积累资源,民企所能做的,只剩下销售物业。

“对于众多民企而言,万达模式比央企模式更容易复制。”某大型商业地产企业高管陈立说,从第一代产品到如今呼之欲出的第四代产品,万达摸索出了被称之为综合体的租售平衡模式――将百货商场、超市、写字楼,公寓、酒店、步行街、影院、餐饮街等业态放进一个数十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中,只留酒店和商场自持,剩下的面积全部卖掉。“很多企业学习万达,将持有部分尽量减少,多做销售。”无论是被业界称为“小万达”的宝龙地产,还是光耀东方等民营企业,操作思路颇为类似。

在众多业态中,销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便是步行街商铺,其面积小,总价相对较低,经营流转也比较方便。万达的前两代产品,都是纯粹的商业项目,只有商铺和主力店两种业态,体量也不大,这样的项目可销售的物业小,风险就更大。万达规划中的第四代产品,体量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业态物业的售卖,来保证现金流的稳定。

除此之外,万达自2005年之后推出了“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开始在城乡结合部拿地,力图实现“以万达广场再造一个城市中心”,不再执著于在城市核心地段拿地。

紧随万达之后的宝龙,亦学习这种方式,在三四线城市的郊区拿下大量土地。“宝龙的模式,被称作是 恒大加万达 ,即在三四线城市拿大片土地,商业项目虽不太成功,住宅却卖得不错。据说宝龙青岛城阳的地,均价就是几百块钱一亩。”陈方勇说。

以综合体概念拿便宜的地,订单模式,引进主力店,销售物业,这是很多企业能够模仿的,而且这样的同质化产品在各地都非常多。但是,万达将产业链延伸到百货、影院、KTV的能力,则是这些跟随者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