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宜家的互联网思维(一)
详细内容
最近营销界最流行的说法,莫过于“互联网思维”了。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看到不同的重点。其实,经常被提及的互联网思维,宜家一直都在用。咱就从几个常被提及的方面,来看看宜家是怎么做的吧。
很多店铺都有会员制,很多人的口袋里有数不清的会员卡。而在宜家,会员的确是按着粉丝的节奏去发展。除了有会员专属的产品和区域,还有会员专属的活动和刊物。全球范围内,宜家会员贡献的销售额是非会员的三倍。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会员都是粉丝级别,那判断会员算不算粉丝的标准是什么呢?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去消费的次数,这个思路很有意思。
免费咖啡,无限量续杯,这是很令人惊讶的免费。被滥用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在上海宜家餐厅有一个群众自发的相亲活动,每周四下午老爸老妈们到宜家点上免费咖啡后,就开始交换自己子女的信息,或者自己的信息,然后寻找未来的女婿或者儿媳妇,或者给自己找个老伴。不知道现在这活动还有没有坚持开展,咖啡反正还是免费的。还有免费的儿童乐园,每到周末很快就会满员。我好几次看到有家长跟宜家儿童乐园的工作人员软磨硬泡说,我的孩子虽然差一点不够高,就请给他进去吧。
能跟宜家的客流量一拼的,也许就是菜市场了。我离开宜家之后到一个朋友开的卖场里帮忙了一年,每天来的客人用十个手指头是算得过来的。我很郁闷,同事说不必郁闷,连红星美凯龙都是那样,你有啥好郁闷的。但我还是很郁闷,如果卖场本身没有什么能吸引顾客经常想到你,经常来看看你,你只能不断的花钱去提醒他,直到他有消费需求的时候来找你。而宜家通过卖场和产品本身的吸引力来让顾客常去看看,而且还消费了,也就是说这些流量无需花钱去买,还会把钱给送来。虽然那些常客送的不是大钱,比如我的一位亲戚,每周必须去一次宜家买下周要吃的三文鱼,但他们每次去,必然是会看到各种家具的,也必然会造成人多的气氛。正如谁都愿意去很多人等位的饭馆吃饭,大多数人去了宜家看到熙熙攘攘的客流都会感觉很有购物欲。
宜家最动人的开放之处莫过于在这个充满灵感的丰富多彩的家具卖场还可以随便拍照。当然这有被抄袭的风险。多少人是带着木匠去,选好了自己喜欢的家具,把每一个细节拍好照,让木匠照着做。又有多少设计老师带着学生去做家居布置的分析和学习。但能抄的是一个产品,一个布置,抄不去的是宜家的整个体系。而且今年你抄完这产品,明年反正又会有新产品,每年宜家有3000款新品,慢慢抄好了。反过来,这么多人来参观学习,由此带出去的品牌影响力,要花多少广告费才能买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