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创新力究竟差在哪?(一)
详细内容
汤森路透日前发布全球创新力企业百强,中国又一无斩获,日本却25家企业入榜。中国的GDP和研发投入均已超过日本,造成此差距的原因在于,是否相信活力在民间,日本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是民间企业,而非政府主导。除房地产、金融、IT外,向日本学习技术研发、培养实业尤为必要。
4日,世界知名企业及专业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美日欧韩包揽,中企无一入榜。新浪财经报道后,这一新闻被广泛转载,笔者检索发现,在评论意见中,“反省”的声音占绝对主流。
很多网友留言道,“革命远未成功,国人仍须努力”、“垄断和国进民退埋葬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石油中石化电力烟草华为中兴,跑哪儿去了?”、“都忙着搞房地产赚快钱,创个鸟新”、“山寨能力,无人能敌我强大祖国”。
另一方面,紧随美国后的日本共25家企业入榜。尽管如此,日本国内也充斥着“反省”的论调。与中国媒体报道标题多加入“中国榜上无名”、“中企无一入榜”一样,日媒的报道标题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日本25家减2家”,或干脆将“25家”去掉,核心是质疑“为何减少了2家?”、“是否意味着日企创新力在减弱?”
其实,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并不逊于日本。联合国2011年发布的《全球知识产权年度报告》称,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10月25日联合公布的《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年中国研发投入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GDP比重升至1.84%,“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那么,中日两国的企业创新力究竟差在哪儿?
山寨:青出于蓝需胜于蓝
谈到企业创新力,“山寨”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在中国,“山寨”恐怕与“高富帅”(抑或“糕富帅“)一样热门,这背后反映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一直遭美日等国诟病。
在日本,经常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普遍存在的‘山寨’”,这无疑被视为是中国风险(China Risk)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笔者每次都不会全盘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是每个国家走向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必经的阶段,美日也曾是“山寨大国”。
据传,狄更斯1842年到访美国时,曾吃惊地发现作品被大肆盗版,他呼吁美国保护著作权,非但无人理睬,还遭美媒谩骂“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无赖”。当时的美国正“山寨”得不亦乐乎,正是依靠模仿欧洲的技术和创意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基础,这一现象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其“山寨”历史甚至更久远。今天走在日本列岛,京都、奈良等地的中国痕迹仍随处可见。明治时代起又开始模仿欧美,直到 1930年代,丰田还在模仿美国汽车同行,先模仿克莱斯勒,后又“山寨”福特,并美其名曰“逆向分解”,这一历史也持续约50年,直到1980年代才确立了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