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企业创业故事>永港伟方:改性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

永港伟方:改性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

详细内容

经过真空、加压浸渍处理,以及干燥和固化,一块4-5年速生而成的桉木就可以“变”成一块“红木”?至少从密度、硬度、颜色和纹理上看,它与珍稀而昂贵的红木相差无多。那么如何将之实现?如何将之应用于规模化的生产?你是否愿意为这样的产品埋单?什么样的价格可谓合理?

  这些问题在雷得定和周雄志的心里已经琢磨许久。从2007年开始,他们共同经营的永港伟方(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永港伟方)着手孵化改性木材规模化生产项目,也就是将“实木改性”技术从小规模的试验转投到大规模生产之中。这些经过技术改性的材料被木材领域的专家称为“改性木”。经过4年多时间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调研,按计划,2012年内永港伟方将投入生产“改性木”。

  实木改性

  事实上,“实木改性”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即便在中国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对木材改性技术缺乏了解,改性木材一直处在小规模生产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宣布推进改性木材规模化生产。

  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成本的考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这样告诉《中国企业家》:“如果现在有企业愿意投入资金做这件事,将会有两个结果――失败了,前期的投入就打水漂;成功了,你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甚至推动整个木材行业的变革,成为木材改性领域中的标杆企业,也会推动国家对改性木材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但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是最赚钱的人。现在中国木材改性技术面临一个悖论,企业都看好这项技术,但是不愿意冒险和投入,因为这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也就是说,将“实木改性”技术应用于批量化生产的风险显而易见,而在国内人造板发展迅速,可以替代木材使用,以及仍可以从国外进口到优质木材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把改性木材作为技术储备来参与,而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一位国内木地板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是说。

  即便如此,雷得定的决心却已经定下,正如他10年前从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副所长的位子上辞职创业时那样坚定。

  其实对于雷得定来说,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

  科学家做实业

  2001年初,雷得定向研究所打了辞职报告,这个报告直到12月26日,才获得批准。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林科院)辞职下海时,他39岁。这个在体制内浸染了18年的技术派,被自己丢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

  在此之前,他从中国林科院的工学硕士,到历任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林科院林业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木材工业国家工程中心中试基地主任,木材所木材干燥与木制品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身份一直是科学家和专家。站在国家级的专业高度,朝着精深方向搞研究,对行业内的生产企业进行指导和评估。“走到哪里别人都对你恭恭敬敬。”但是一旦离开了体制给予的身份和头衔,这份恭敬是否还能保留为尊重,雷得定当时并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