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出海记:按摩器材教父的战斗人生(一)
详细内容
有一个行业,不管风吹浪打,多年来出口退税率皆保持在17%,是所有出口产品中最高的。但它却鲜有人知,鲜有关注。
有一家企业,它在50多个国家南征北战,最终在十几万家国内同行中树立起一杆王旗,但媒体却无一丝记录,人们并不了解它所经历的重重贸易壁垒,明暗交织,以及身后的惊鸿无数。
有一类企业家,他们从“成名不返乡如锦衣夜行”的乡土观念中慢慢“减轻”,从“在中国做生意什么东西都是可以谈的”商业潜规则中慢慢进步,最终在温州制造群落超前建立起自己健全的企业人格,以及完备的产业精神。
是什么,让这家企业四小时在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LIDL创下劲销3000万元的惊人战绩;又是什么让它在中国家电业百攻不下的日本市场,每年保持近两亿元的销售额?
――2010年2月,中国天伦之乐科技工业园成立。
窗外,中国最大的按摩椅博物馆正在紧张施工,工人们用电焊将几个鎏金大字镶嵌上去,火花四溅。42岁的夏光义在商海已经驰骋了整整28年,商业领域转手成败的现实,让他联想起这一生起起落落的历史。
几十年来,他最讨厌听到的是“这件事你肯定是干不好的”;他对自己说,“这一辈子,我们不能什么都没有改变,就这样一年年地老下去!”
上篇“堂吉诃德”式的少年悲欢
渺小,一个伟大的辩证词汇。当“卖冰棍”、“摆地摊”、“家贫辍学”近乎成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共有经历时,夏光义的典型之处在于他的起点更低,而闯劲更足。
1968年,他出生在温州瑞安的一座大山里面,14岁出道,不乏破釜沉舟的闯劲,却遭遇无釜可沉的家底。他的固定资产投入是两个自编的竹篓,第一个创业项目则是废品回收。
与生俱来的进攻性
丁岙山,温州远郊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在这里,命运提前将7岁的夏光义放进了人生的熔炉。
1975年,父亲突然病故,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看儿子们饿得实在不行,跑到山下米粉店赊来米粉,然后再跑回山上换成番薯,为的就是能多吃上一顿。可番薯吃了,米粉还不上,店老板恶狠狠地扔下一句,“你们家天生就是过穷日子的!”
“天生就是过穷日子的!”这句话深深扎痛了夏光义。在丁岙山这样的山村社会,夏家没钱没背景,所谓尊严只能凭着自己双手去“挣”。夏光义立志改变。14岁那年,人生第一个拐点出现。夏光义瞒着母亲让二哥编了两个竹筐,决心要去温州闯一闯。
一根扁担、两个竹筐,四个小时的山路兄弟俩一路沉默,瓯江成了他和二哥作别的地方。轮渡缓缓开过来了,夏光义一把推开哥哥说,“你不要再送了,再送我就走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