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只为天更蓝水更清(一)
详细内容
在东坡区尚义镇寿灵村,有这样一个“傻子”李开勤,他放弃了几十万的年薪和大城市里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家乡,每天早出晚归到厂房实验设备,劳神费力地研究各项技术,不计成本地投钱……
几个月奔波下来,他一下子老了好几岁,有人说他是“傻子”,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做,跑回来受罪。但他却不以为然,“如果单纯为了钱,我不会回来,我是因为看到生物质能源颗粒、棒燃料(以下简称"生物质能源")是个好东西,从第一相识,我就决定要把它带回家,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李开勤表示。
【谈坚持】
一旦认定,便不轻易放弃
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李开勤的厂房,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锯末子,正在砌灶的工人说道,“李总正在钻灶龛!”10分钟后,一个满身是泥的中年男子从土灶里爬出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在高科技设备堆里,这个土灶很不搭调。“这是烘干要用的,买一个灶就要一万多,还不一定好,索性就用最古老的办法自己做,如果实验成功,再改造一下就行了。”李开勤说,为了能把土灶打好,他还专门跑到茶馆里,请教了很多前辈。
其实,在李开勤4月份返乡之前,他接触生物质能源已有20多年。
在温州从事企业管理的十几年中,他见证了沿海能源产业的发展、变化。“从烧煤,到用电、烧气,其中遇到诸多问题,最后大家便聚焦到了生物能源。”李开勤介绍,一直以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沼气、秸秆气化、垃圾填埋发电等项目上,而对于生物质能源却很陌生。
面对100个人便有95次失败的残酷现实,面对该项目设备在全国都处在探索阶段,他却没有退缩,而是用了20多年的时间,证明它的可行和价值。他跑遍全国各地,到朋友厂里实地研究、学习,为了攻克难关,坚持三天三夜不睡觉……在他看来,这是自己认定的事情,不能轻易认输。
【谈创业】
被叫“傻子”无所谓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李开勤和几位高薪聘请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在进行反反复复地实验、更换、改良,此外,他还不断跑外地进设备,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在捣鼓这几台机器,不行就改,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有时候,一个小零件便要花费1.5万元,还要到外地去才能进回来,耗费人力、财力。”李开勤说道。
有人叫他“傻子”,他总是一笑置之,始终坚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原料、设备都已基本到位,不管是颗粒、还是棒燃料,都有了实物产品,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
看着这些喜人成果,李开勤终于可以挪一挪压在心上的大石。下一步,他准备逐步投入生产,“估计两周以后,便能看到粉碎―烘干―造粒(制棒)―包装―储存的整个流水线作业了。”李开勤兴奋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