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创业>农二代创业:不卖苦力,卖智慧(一)

农二代创业:不卖苦力,卖智慧(一)

详细内容

  例1:

  春节期间,河北深州兵曹乡婆娑营村一处住宅院里,散落着鞭炮碎屑。50多岁的老贺正在屋里闭目养神,盘算着节后的打工计划。七八年前,种了一辈子地的他看到同村的不少人都外出打工,也就跟着出门去打工。“就是到建筑工地干活,咱没别的本事,就是有力气。那时候,工资不算高,却也比种地强多了。”老贺记得,那时候只要村里的喇叭一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一群农民都扔下锄头卷起铺盖卷就走了。

  老贺发现,近十年过去,在外面干这些苦活的还是他们这群50岁上下的人“农一代”,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譬如,在一旁摆弄手机的老贺的儿子贺中赫不愿像父亲那样在外卖苦力,和他年纪相仿的90后们都不愿意在城市的工地上流汗,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为以后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出路做着准备。

  贺中赫的堂弟小亮在一家饭店学习了几年的厨艺,几年的历练让他显出了与他的年龄非常不相符的成熟,他现在正打算自己开饭店做老板,相关的手续正在办理中。贺中赫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和他的朋友在共同开发手机应用软件。为这事他给父亲解释了很久,但老贺云里雾里,不懂:“这些虚头巴脑的玩艺能挣钱吗?”当然能!贺中赫和两个伙伴一起开发了名为“一修哥”的手机应用软件,并于2013年5月开起了公司,产品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上线。

  一句话,如今不少的农村青年与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打工不再纯粹是卖力气,而是去“改造”,转向卖“智慧”,用自己不比别人差的智慧创造不比别人差的人生。

  例2:

  清河“全民淘宝”、“男网女织”,“网”出了一个“世界羊绒在中国、中国羊绒在河北,河北羊绒在清河”的美丽画卷。

  清河县黄金庄村,一幢气派的二层小楼里,传出悠长有节律的机器声,是一位女子正埋头纺线;里屋一男子端坐在电脑前,阿里旺旺的对话界面不停地弹出,他快速回复着各种问询。屋内的地面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纱线制成品,一些刚刚从机器上卸下来的纱线成品被装进各种规格的纸箱。“快递怎么还不过来?”他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男主人姓殷,一直从事羊绒纱线的生产。几年前,他还走南闯北为自家产品找销路。如今,他跟上时代的步伐,足不出户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就够了。殷老板自豪地说:“我家的产品70%以上都是网上销售的。”省了四处奔波的差旅费用,省了那些给大厂采购人员的吃饭送礼的费用,省了那些毫无目标、到处乱跑的体力付出……最让他老殷满意的是:网上销售不会产生各种欠款和三角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