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童话作文>收到寓言1则

收到寓言1则

详细内容

篇一:《《古代寓言二则》习题1》

《古代寓言二则》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遽契其舟遽:

(5)楚人有涉江者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6、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

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9、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lǚ(2)suì(3)nìng(4)jùqì(5)duódù

2、(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3、(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4、(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5、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6、(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

(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7、(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

(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8、(1)宁信度,无自信也。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9、(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篇二:《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收到寓言1则}.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协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争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免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

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子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仲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

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篇三:《寓言二则1》

第一单元《寓言二则》读悟案1

一句话教学目标:会读背翻译《郑人买履》,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讲讲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二、奏响读悟的主旋律。

(一)独立自主学习:

1.小组内齐读(通读全文)、接龙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画节奏读、有感情读

共五遍。评选本组朗读之星。

2.思问议练:

①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宁信度()遂不得履().....

②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何不试之以足

3.齐读:齐读或男女生接读或同姓氏齐读或某几组齐读或某纵排齐读或同一颜色服饰读)

(二)合作互助学习:

1.齐读(或男女生接读或同姓氏齐读或某几组齐读或)

2.思问议练:

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内容。选一名发言人做好记录。(1-6号中的其中之二要在

组内给本组成员讲自己的答案,请其他同学纠正,作好记录,准备发言。)

②重点词语解释:

履:欲:置:操:

坐:反:至之市:

③难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何不试之以足?

3.试背课文

4.第三轮读悟

齐读(试背){收到寓言1则}.

5.思问议练悟:(1-6号中的其中之二要在组内给本组成员讲自己的答案,请其他同学纠

正),作好记录,准备发言

1、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谈谈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6.齐背

(三)展示引导学习:

展示活动二:(个别试背,齐背)

展示活动三:(个别试背,齐背)

质疑问难:

从翻译词语、翻译句子、课文内容出题考考其他组同学。

我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谁)各组组长评选本组之星。班长评选优秀小组。

三、巩固提升学习

活动一:课后一赛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

遂不得履().

2、解释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1、度(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

2、之(1)而置之其坐()(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

3、而(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

活动二:每课一积累:竞背《郑人买履》

知识链接: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

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

训,给人以劝诫作用。(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如:自相矛盾,守

株待兔,亡羊补牢„„

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

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

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篇四:《《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1》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

(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遽契其舟遽:

(5)楚人有涉江者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收到寓言1则}.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lǚ(2)suì(3)nìng(4)jùqì(5)duódù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篇五:《《寓言两则》同步练习1》

《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成语,然后进行造句。

1、筋疲力尽

意思:

造句:

2、兴致勃勃

意思:

造句:

3、喜笑颜开

意思:

造句:

二、读课文,完成填空。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你最喜欢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则寓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意思:精神疲惫,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十分劳累。

造句:周末和妈妈去爬山,还没爬到山顶,我们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

2、意思: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造句:全班同学早就集合好,兴致勃勃地向野游地进发了。

3、意思: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十分高兴,满面笑容。造句:社员看着金黄色的麦田喜笑颜开,庆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二、1、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一无所获。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篇六:《寓言故事练习题(1)》

《寓言》故事练习题

班级姓名得分

1.《狐狸和葡萄》中狐狸吃到葡萄了吗?()

A.吃到了B.没有吃到

2.《农夫与蛇》中冻僵的蛇苏醒后()农夫。

A.感谢B.咬死

3.《苍蝇与蜜》中苍蝇因为()丧了命。

A.吃得太撑了B.脚被蜜粘住

4.《乌龟与鹰》乌龟学会飞行了吗?()

A.学会了B.没有,它不切实际,最后摔死了。

5.《乌龟与兔子赛跑》中最后获得冠军的是()。

A.兔子B.乌龟

6.《狐狸和樵夫》樵夫真心救了狐狸吗?()

A.没有,他嘴里大声说不知道,但却又在做手势。B.真心救了狐狸。

7.《徒劳的寒鸦》中寒鸦最后被选为最美丽的王了吗?()

A.没有,众鸟把寒鸦身上本属于自己的羽毛拔下来了,寒鸦又变成一只丑鸟了。

B.成为了最美丽的鸟王。

8.《说谎的放羊娃》中放羊娃的羊被()吃掉了。

A.狼B.老虎

9.《朋友与熊》中两个朋友是真正的好朋友吗?()

A.是B.不是

10.《偷东西的小孩与他母亲》中小偷最后怨恨他的母亲是因为()

A.他的母亲在他初次偷石板时没有好好教育他。B.他的母亲报了警。{收到寓言1则}.

11.《口渴的乌鸦》中乌鸦用()喝到了水。

A.吸管B.投石子的方法

12.《狼与羊群》中狼用什么办法吃掉了羊群?()

A.串通狗一起吃掉了羊。B.用离间计赶走了狗。

13.《断尾的狐狸》中狐狸劝说其他狐狸和它一样割去尾巴成功了吗?()

A.成功了B.没有

14.《狮子与驴子合作打猎》中()去洞里轰赶野羊。

A.狮子B.驴子

15.《山羊与牧羊人》中牧羊人请求山羊()

A.到山里去吃草。B.隐瞒他打断山羊一只角的事实。

16.《狮子、熊和狐狸》中()吃到了鹿肉。

A.狮子B.熊C.狐狸

17.《生金蛋的鸡》中的主人因为()杀掉了生金蛋的鸡。

A.贪婪B.饥饿

18.《号兵》中号兵没有任何武器也没杀害对方,而敌人却将他杀死,因为他手中有()。

A.铜号B.利剑C.宝刀

19.《寒鸦与鸽子》故事里,寒鸦回到同类那里,别的寒鸦们却不认识它了,因为它()。

A.变美了B.毛色变了C.变难看了

20.《猫和生病的鸡》中鸡希望“猫医生”()

A.帮它看病B.离开这儿C.留在这儿

21.《驴子、狐狸与狮子》的故事中狮子最后先抓住()吃了,然后再去对付()。

A.狮子B.驴子C.狐狸

22.《父亲与他的两个女儿》中嫁给菜农的女儿请求(),嫁给陶工的女儿请求()。

A.下雨B.刮风C.天晴

23.《驴子与马》故事最后马()帮驴分担负担。{收到寓言1则}.

A.希望B.不愿意C.后悔没有

24.《猿猴和两个人》中被处置的人是()。

A.说真话的人B.说谎话的人C.不说话的人

25.《山羊与驴》中主人杀掉了()为()治病。

A.山羊B.驴C.马{收到寓言1则}.

26.《鹰与乌鸦》的故事里()被牧羊人抓住并减去了翅膀。

A.鹰B.乌鸦鸽子

27.《狐狸和豹》中()认为自己头脑灵活。

A.狐狸B.豹C.狮子

28.《运盐的驴子》中驴子驮()时摔进河里被淹死。

A.盐B.海绵C.粮食

29.《鹰与屎壳郎》中宙斯起身抖落粪团时无意将()的蛋砸了。

A.鹰B.屎壳郎C鸟

30.《狮子与公牛》中狮子准备了器具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吃()。

A.羊B.牛C马

31.《吹牛的运动员》中运动员外出旅行后()跳远了。

A.吹嘘B.真的

32.《泉边的鹿与狮子》中鹿将狮子甩远因为它的力量在()。

A.腿上B.心脏上C.双角上

33.《狐狸和猴子争论家世》的故事中()经过墓地放声大哭。

A.狐狸B.猴子C狮子

34.《蛇和鹰》中()撞飞了农夫手中装有毒药的水杯。

A.鹰B.蛇C.猫

35.《百灵鸟和小鸟》中在麦田主人第()次说要收获麦子的时候,百灵鸟开始搬家了。

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

36.《牧羊人与野山羊》中的牧羊人给了()很多食料。

A自己的羊群B野山羊

37.《河边的狐狸》一文中狐狸有没有喝到河里的水?()

A有B没有

38.《蝉和狐狸》一文中蝉有没有被狐狸吃掉?()

A有B没有

39.《蚊子与狮子》中蚊子战胜了狮子,最终却被()吃掉了。

A啄木鸟B蜘蛛C蟋蟀

40.《三头公牛与狮子》一文中,狮子最终有没有吃掉三头公牛?()

A吃掉了B没有吃掉

41.《驴与骡子》一文中,驴夫给()的饲料比较多?

A驴子B骡子

42.《乌鸦与狐狸》中狐狸让乌鸦()来骗取它嘴里的肉。

A唱歌B跳舞

43.《狗和狼》一文中狼为什么没有吃到狗?()

A狼不想吃狗B狼想等狗养肥了再吃

44.《北风与太阳》中最终()让行人脱下了衣服。

A北风B太阳

45.捕鸟人在捕鸟时脚踩到了()。

A眼镜蛇B蚯蚓C刺猬

46.小孩哭闹的时候,老婆婆说要把他丢出去喂()。

A狼B狮子C狐狸

47.《狼与牧羊人》一文中,牧羊人把羊群托付给了()。

A老虎B狗C狼

48.《农夫和狐狸》中()家的田被烧的精光了。

A心肠很坏的农夫B邻居

49.命运之神注定了老鹰的(),夜莺的()乌鸦的()孔雀的(

A歌唱B美丽C力量D凶悍

50.《小孩与画的狮子》一文中老人将他的孩子关在()

A悬空的房子B城堡C牢房

51.《一棵大树》中,大树靠()在各地旅行?

A飞禽走兽B种子传播

52.《髯猴与狮子》中髯猴与狮子的友谊因()而毁灭。

A.气恼与歧视B.髯猴是老百姓

53.白背乌鸦想变得跟()一样美丽。选自《白背乌鸦与孔雀》

A.喜鹊B.孔雀

54.两只蠢山羊同时过桥最后()。选自《两只蠢山羊》

A.掉进河里丧命B.安全过桥

55.两只螃蟹最后死在坑里,是因为().选自《两只螃蟹》)

A.坑太滑,爬不上来B.两人互不相让,爬不出来

56.《小灰兔和它的朋友》中,小灰兔被()追上来了。

A.公牛B.骏马C.狼

57.《猫头鹰与伯劳》中,猫头鹰飞向()寻找东西,伯劳飞向()寻找东西。

A.北B.南

58.《豺和鼓》中,豺找到()可吃的东西。

A.小白兔B.山羊C.鼓

59.《两只鹦鹉》中,两只小鹦鹉被()捉走了。

A.猎人B.农夫C.渔夫

60.《没有腿的狐狸》中,狐狸靠()养活自己的。

A.碎肉B.豺狼

61.《狐狸和老虎》中,狐狸想用()换掉它的皮毛。

A.羽毛B.花草

62.《狼和牧羊人》中,由于()牧羊人丧失了整个羊群。

A.地震B.水灾C.一场可怕的瘟疫

63.《勇武的狼》中,小狼的父亲败在()的脚下。

A.狮子B.老虎C.公牛

64.《凤凰》中,凤凰没有爱人,还没有()。

A.朋友B.孩子C.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