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观后感>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详细内容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一)

万物生长靠阳光

6.5班廖毅

花儿爱阳光,因为它是慈善的;妈妈爱阳光,因为它是可爱的;我也爱阳光,因为它是温暖的。我们大家都爱阳光,因为它记载着我们如歌的往事。

那天,是个雨天,我在家闷极了。妈妈走过来说是不是很无聊啊!看来,什么事都瞒不过妈妈的”火眼金睛“。”是啊!“妈妈,不如,今天您带我去玩吧!”我用乞求的眼神看着妈妈。“好吧”妈妈顺口答应了。

我高兴得连蹦带跳,直夸妈妈好。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妈妈把我带到了院子里。我感到莫名其妙,心里埋怨道:“不是说和我一起玩吗?把我带到院子里干什么?”

妈妈递给我一包湿淋淋的花籽,微笑着说:“好儿子,别生气,我们一起种花吧!”

哼!种就种,谁怕谁啊!我气鼓鼓地接过花籽。其实,我根本不会种什么花。我偷偷地瞧了妈妈一眼,只见她双手紧握着种子,每种完一粒花籽,她的嘴角就会露出一丝浅浅的笑靥。

我绝对不会输给妈妈,妈妈认真,我要更认真。我告诉自己。我一丝不苟地模仿妈妈的姿势和方法艰难地种着,尽管雨雾湿了我的衣服、头发。快种完了,我迷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这花能活吗?”

“能!”妈妈非常坚定地说。

“不能!”我绝不服输。

“它不但能活,并且还会长得非常茂盛。”妈妈信心十足地说道。

“那好吧!我们赌一把。如果我输了,我买十颗糖给您吃,如果您输了,给我买一盒糖!”我心生一计。

“成交!”妈妈赞成道。

不久,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直射着那片土地。几天之后,我发现花籽发芽了。我只得乖乖地买了十颗糖给妈妈。妈妈笑了:“你还有什么不服吗?”我皱着眉说:“妈妈,花籽在雨天种的,怎么还能活呢?”

妈妈微笑着告诉我:“花籽虽然是在大雨天种的,但却是阳光给了它生命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现在,满野的花儿又开了,整片整片,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和煦的微风中,唱着,跳着。正如妈妈所说的那样,是阳光给力它们生命,是阳光让它们快乐得成长。

是啊,我,还有我们,何尝不是一粒小小的花籽呢?又何尝不是那温暖如母爱无私如父爱的阳光,让我们破土而茁壮成长呢?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二)

中考作文指导之审题训练

一、如何审题?

第一步:审作文要求。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而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

作文题目及要求中。如:“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迎着初升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洒身

上,好温暖„„初升的太阳,像一位刚出生的婴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初升的太阳很安

静却又充满了活力,相比夕阳的美丽,它便少了一份哀伤,多了一份朝气。我们是初升的太

阳,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请以“初升的太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

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1)这篇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以“初升的太阳”为题,但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材的

基础上作文。(2)材料中的信息以“初升的太阳”为写作意象,表明了其作本身的作用——

新的开始;交待了其特点——温暖;体现了其喻意——像充满好奇的婴儿;写出了其类比义

——与夕阳相比初升的太阳安静、充满活力、朝气;展示了其象征意义——我们是初升的太

阳,有奉献的精神。(3)限制中给出了文体选择的自由:除了不能写诗歌外,可根据表达的

需要及自己的爱好选择文体。(4)在立意上可充分发挥自主性——立意自定。

通过对作文要求的研读审查,我便明确了作文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也提示我们怎样写,

从而把握了作文的导向。

第二步:审作文题目

1.审题目的写作对象和题眼。

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中确定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初升的太阳”,确定写作的意象是

“太阳”,有些题目,我们根据意象,从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类比义等方面构思

确定新的写作意象,作文才会有新意。

其次,要审清题眼,确定写作的重点,把握作文内容的重心。

(1)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如2007年莱芜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

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表

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

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

出曲折,引人入胜。又如2007年南通中考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

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

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

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

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

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注意“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如2007年南京中考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

自己》,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点明“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真的开

门的钥匙,而应该是指在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

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说“钥匙”是指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

们可以写“找到了快乐的钥匙”,“找到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等沟通的钥匙”,“找到了

克服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某个困难的钥匙”等等。

(3)注意“修饰语”,明确选择范围。作文题目中往往对本次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限制。

如2007年上海中考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这一天”是对时间的限制;2007年天津中考

1/4

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心中的”是对范围的限制;2007年安徽中考命题作文《我们的

心近了》,“我们的”是对人称的限制;2007年益阳中考命题作文《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一双”是对数量的限制。

2.审题目中是否蕴含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题目有时也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如果题目中蕴含了主题,则要以之为中心;如果作

文中没有蕴含主题则可自由立意。这样才不至于在写作时偏离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

有主题的文章,即使构思再精巧,语言再有文采,也只不过是一个徒有生命的“植物人”。

例如:《爱心》,就明确了主题。

3.审清题目的寓意。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考虑其引申、

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

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也可从象征

意义去分析,“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

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

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

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

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再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

3.审题目中的人称要求

一篇作文,在没有人称限制时,我们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人称。但,有些题目,对人称

的选择作了明确的限制或要求,审题时,必须审清人称才不至于犯错,如《写在我心中的记

忆》则只能用于第一人称来写;而写《在心中的记忆》则没有人称限制。再如,《让我悄悄

地告诉你》。

4.审作文的体裁

现在的作文,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所以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不限制文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