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详细内容

篇一:《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革命不是排除满民

一九O五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夕,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热烈讨论给革命组织起个什么名称较好。当时有人提出:这次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廷政府,建革命组织的名称定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我们主张革命,志在反对清廷压迫人,并不是反对满族民众。相反,如果满族人士中有志愿投身革命的,我们也应该热烈欢迎。”孙中山团结各族人民的正确思想立即为广大同志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革民军攻占南京时,复辟头子张勋的辫子军被迁走了,原驻扎在前明皇城内的旗兵也逃跑了,却留下了八千多贫苦的满民和失散的旗人官兵的家属。他们无家可归,生活无着,妇女因为担心遭革命军侮辱,甚至投井自杀。革命军进城时,这些满民的衣襟上,都挂着写有顺民字样的白布条。他们又冻又饿,哆哆嗦嗦地挤在旧都督署门外,等待处置。革命军巡视见到这种现象,立即找地方收容,并开粮仓救济。后来又设立旗民生计处,教导这些满民学习生产技术,使他们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孙中山知道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他说:“我们本来就只是排除皇帝,不是排除满民。诸位这样做,好极了。”

七三

张景韬

17

篇二:《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袁世凯

提起袁世凯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以前初中、高中历史书上的知识: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最后只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被赶下台。而这些观点又一直被用在教科书上,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播着。

然而我们评价中国的历史人物向来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袁世的评价我觉得也应该这样,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袁世凯虽然在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失败了,但他的动机、他当政时的举措有时也是出于某种好的目的。

袁世凯是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和其他大家族的思想一样,家人都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取士走上仕途光耀门楣,但少年时的袁世凯却是桀骜不驯,三次都没考中,最后由于叔父的关系他进入军营,从此他就像一尾鱼,游进了自己的海洋。

而袁世凯最让我佩服得地方就是他在朝鲜的一番作为,他平息了朝鲜内战,又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朝鲜的经济、改革政治。他在朝鲜雷厉风行,始终捍卫中国的主权,可是在那种列强对朝鲜虎视眈眈,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环境下,对于朝鲜脱离中国的统治,他也无能为力。

在我看得这本《晚清有个袁世凯》书中,我觉得作者更多的是对袁世凯有一种敬仰,他的书中明显的夹杂着个人感情。其实袁世凯的确有很多过人之处,他熟读兵书,热爱军事,操练军队。在山东担任官职期间更是把山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处理教案,缓解中国与洋人之间矛盾时也做得相当出色。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天津小站练兵都有他的踪影,他立志恢复中国军事力量,在政治上进行改革,想让

这个古老的帝国重新充满生机,但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

袁世凯最受争议的地方就是他的复辟帝制,当然这违背了历史潮流,可是他的初衷是想尽早结束共和体制下那种混乱的局面,在专制与共和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是令人可惜的。{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同时袁世凯的性格也是让人非常值得探索的。少年的他桀骜不驯,像天才,也像顽劣。之后的他为了大清那个腐朽的王朝尽职尽忠,李鸿章可以用老成持重来形容,曾国藩可以用工于心计来形容,而袁世凯呢,他有勇有谋,能忍常人所不能,在他的靠山慈禧死后他也被闲置,可是在这闲置期间他每天怡然自得,认真等待,慢慢沉潜,期待再次东山再起。另外在他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他为了国家能够很好的运行三次去请以前与自己有摩擦,不断批判自己的康有为,不管他是做样子还是真心诚意的,他当时已身居高位,是没必要这样做的,但他却做了。

而袁世凯能到总统这个职位,并且称帝于中国,与他玩弄权术左右逢源也离不开。袁世凯善于揣测人心,在慈禧逃难期间他给这个老太太送去钱财,又风风光光的迎接她下车,这个正符合了慈禧爱排场、爱面子的心理,之后袁世凯得到重用与这一点也是分不开的。另外袁世凯虽推崇立宪,实行共和,但他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这使他讨厌共和制对总统的约束,想要集权于自己,终于这个新旧参半的人物决定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总统制”,之后他又一点一点的爬上权利的高峰,他称帝了。这一切看来是那么的滑稽,可是他的称帝遭到了全国人的痛骂,各种声音迅速传开,这

时的他不仅要忙于家庭的争斗,还要平定外面的叛乱,忙的是心力憔悴。他的称帝不仅偏离民心,也使他众叛亲离,最后在蔡锷宣布全国反袁时他被迫退位,因病去世。他的权谋思想注定不能中国的华盛顿。

袁世凯在位期间还是做出了一些‘石破天惊’的事情,比如他修建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建立中国警察。他的一生也是充满起伏的,就我来看,他是一个三国版的曹操。对他我还是有点同情的:生不逢时呀!不过我觉得就历史的发展来看就算没有袁世凯,还可能有其他像他这样的人物出现,这应该是一种必然,只不过变革社会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而他又做错了选择。

篇三:《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现如今,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多的、更直接的来源是小说、影视剧、道听途说等感性认识,似乎谁是谁非很明显,一旦对一个人的印象定格在脑海中便很难更改。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过,历史上使用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于是就遭到同学们的一致反对。可能老师得出的结论是从一本书或者某个人那里得来的,而我们大家更多的是从《三国演义》里面获得的。究竟结果是什么样,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历史距离我们很遥远,若想刨根问底还是需要做很多事的。北宋时有个人叫蔡京,可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是从《水浒传》里得来的,他身为太师(似乎宋朝的太师没有几个是好人,“杨家将”里面也是,大家都这么认为)说他如何阴险狡诈,如何如何的使坏。可是当我看了有关北宋时期教育改革时,说的是北宋的三次兴学,前两次收获甚微,第三次在蔡京的主持下,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促进更是超过前两次,其历史意义可谓不容忽视,无论是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是对北宋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而前两次主持兴学的两个人,我们都很熟悉,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王安石。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某个人在某件事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事实摆在眼前,成王败寇,项羽和刘邦的故事令人深思。

齐国办稷下学宫的目的是为了争霸天下,然而争霸成功的恰恰是对学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这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还有一个例子,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对于促进学校多样化,也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事实上,鸿都门学实质上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支持的官僚集团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可见这所学校的创办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不可否认,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如此我们可以看出,

蔡京还有那个创立鸿都门学的宦官(集团)应该属于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必然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有时甚至有性质相反的历史作用,都要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评判。

篇四:《我心中的历史人物》

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林彪

他,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前半生是如此的辉煌而有意义。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却被权力所腐蚀,密谋篡权,想要杀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计划败露后,他在逃往苏联的途中坠机身亡。可以说,他的一生极具矛盾和争议性,有功,亦有过。他,就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林彪。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年纪轻轻,但他的军事才华早已显露。1928年四月,朱毛井冈山顺利会师,林彪担任二十八团团长,这一年,他才22岁。1930年,年仅23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军长”,进入红军最高领导层。新中国成立后,林彪位居“十大元帅”的第三位,这并不是吹嘘的。由他指挥的龙冈伏击战、黄陂草台岗伏击战、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战役都取得重大胜利。最著名的当数平型关大捷,它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辽沈战役再一次地显示了他惊人的军事才华,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不得不说,林彪确是一位用兵奇才,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林彪在早年可谓是功绩显赫,对国家和党做出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林彪的功绩进行了表彰,授予其“十大元帅”的称号,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以及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位高权重但却不能满足他的野心,欲望使他的心灵变得晦暗。"文化大革命"中,他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最终,计划败露后,他在逃往苏联的途中坠机身亡。

从此,他便被扣上“叛党叛国”的帽子,遭到世人的唾弃,遗臭万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将林彪的人生全盘否定,因为历史的评价是客观的,是功即是功,是过即为过,不可否认,他对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他的一生算得上功过参半吧。

纵观林彪的一生,令我感触最深的两个字就是“可惜”。辉煌半生,作为“十大元帅”的他早已名利兼收,本可安度余生,死后亦是流芳百世,却因为自己的勃勃野心,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可谓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权力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那颗永不停息的追名逐利的野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何不将名利权势看得淡些,一心报国,死后亦两袖清风,无愧于心?

篇五:《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关羽作文500字》

历史上有三种人物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是真实的,但有时味同嚼蜡。文学是艺术化的,是夸张的,使人物更加立体,丰富,形象。民间是主体介入的,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成分,和欣赏主体的阅历成正比例的。关羽是情义的化身,我感觉在《三国演义》中,感情最强烈的是关羽的描写。降曹以后,不忘兄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不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关公自到许吕,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待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黄叔之事,曰:“叔叔请自便”,关公方敢退回。一天,见关公穿绿锦战袍已旧了,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然用旧战袍。笑曰:“为何如此俭乎?”关公曰:“某人非俭也。旧袍是刘黄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意穿在上面。”曹操的恩赐也在很大的程度感动了关羽,于是就有了解白马之围。但为了救刘备,他不惜过五关斩六将,他是一个及尽人情的人,尽管他报答过曹操,但最后在华容道,他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放了曹操,可见“情义”这二字在他这条硬汉身上的位置。第四小学五年级:李佳颖

篇六:《我心中的历史人物》

我心中的历史人物

临泽县板桥中学九年级2班朱建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从《三国演义》的“智慧之神”——诸葛亮。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当从没有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和敬仰。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询问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准确的替他分析了天下局势,后被编为著名的„„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刘备病危,以后事向托,诸葛亮此后一心一意

辅佐刘禅,后上奏《出师表》,率军6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途中。“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他悲剧的主调,诸葛亮除了让后人无限崇敬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

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伦的才智,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雕像。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外,诸葛亮还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如此的欣赏他。

诸葛亮的人品极好,他不谋私利,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严于侓己,街亭之战,马谡失守,造成败局,诸葛亮挥泪处斩马谡,并自罚。最主要的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诸葛亮除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外,他还精通绘画和音乐。张彦还曾在《论画》中记载过诸葛亮擅绘画,画一扇可值千金。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抚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还著有一本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伟大的诸葛亮还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奇特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至今都留个我们不少谜团,他还发明制作孔明灯,诸葛亮弩,八阵图,孔明锁等,而且美味可口的馒头也来自他老人家。

最令人惊讶的是咱们的伟人诸葛亮娶了一个比較丑陋的女子。孔明堅持以才德取人,不以容貌择妻,他的婚姻观又将他提升了一个档次。

我并没有把他当做神一样看待,他是一个值得我崇拜的普通人,难以想象他经过了多么艰苦的学习才成就了这样的旷世奇才,但是从今往后他就是我心目中努力去攀登的高峰。我将自此立志,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值得大家称道的人。

篇七:《中考满分作文-历史人物》

中考满分作文---历史人物篇

2007宜昌中考满分作文: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中考满分作文:李白的泪水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

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伴我走过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隔花人远天涯近

初读红楼,如管中窥月,只知道宝黛的悲欢离合,红楼儿女们香消玉陨,眼空蓄泪,方知人间不只是美好,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回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消香馆,薛宝钗的恨无缘,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豪情悲歌转眼间

三春事业负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有作者多少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的兴亡血泪,无材补苍天,是眼看大厦之倾的无可奈何。唐太宗一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一部红楼亦道尽兴替。隐隐约约中,亦读出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画美眷都被裹胁其中。飞鸟个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寄托着多少真挚的哀思!隐卷长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然而大观园无数灵动的红颜,却大多纯是作者的理想。多少回读红楼后,方知钗黛之争、晴袭之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黛玉之风流婉转、晴雯之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

理想。宝钗之经济学问、袭人之温柔和顺,却是现实之闺阁尘缘。于是方知,钗黛之存,是现实之多弊却根深蒂固,欲罢不能;黛晴之逝,是理想之难行却矢志不渝。“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红楼万象,一路走来是师,又是友,风光霁月,山高水长。

是你,一点一滴,教会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如今依旧,愿执之手,与子偕老。

我因你们而自豪

(2007年嘉兴满分作文)

东坡的明月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东西,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这首词献给你,东坡!

我以心的纬度透析着你,这位豪情万丈的英雄。当石头城外的潮声拍打着六朝古都。统治者的低醉金迷,流不尽的繁华之下,是腐朽的神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后主的一腔幽怨终于断送了江山。是你,以大江东去的气概扑面而来,涤荡尽了诗中的酸朽和幽怨;是你,推倒了华美空虚的殿宇,蹲下抚摸那鲜红的檀木,召唤着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世人皆浊,惟尔醒悟,我引以为豪的东坡!

易安的黄花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急?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离别苦,几时休?

这首词献给你,易安。

那个倚门回首的易安,不曾看透红肥绿瘦的凋零。人也,命运,在经历一次次的风雨之后早已不堪一击。聚也罢,散也罢,年年岁岁,红杏出墙的黯然春意,叶落知秋的萧瑟无味,也在悠悠萧声,铮铮琴音中化作了无声,谁说她不曾明白?没有了《金石录》的映衬,《漱玉词》如何能独放异彩?倘有,怕也有些不甘了。

然而,易安怎能就此。她不是平凡的女子,心系依然家天下,消瘦的身体里藏着的是怎样坚毅的灵魂!{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身世如飘絮,一壶冷酒浇不灭你心中真情。我引以为豪的易安。

每当独启你们的典籍,便觉得无高地攀心也宽。那些啼叫着的文字,是先辈奔腾不息的热血!

不论面对震撼击射的沧海,感受东坡的豪情,还是浸润着山岚野雾的清幽,品

味易安的细吟,我都会由心底萌发出这般强烈的情感。我因你们而自豪!

[教你点睛]

这篇佳作的构思、选材别出心裁,考生把思维的触角自豪的对象锁定在历史的天空,做到了“人无我有”。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主体两个人物由两首考生自己所填之词领起,分别概括了苏东坡及李清照的一生,随后,对二人的生平进行了独到的评析,指出他们魅力之所在,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考生受其伟大人格的影响,因他们而自豪,回扣主题,天衣无缝,这又做到了“人有我新”!文中涉及二人许多事迹及诗词等历史细节,考生如数家珍,表达准确到位,足见考生积累深厚,文学修养深,语文素质高!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2005年杭州一考生)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靠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出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低头,弯腰,又站起。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教你点睛]

本文选取了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故事:布鲁诺被焚,张海迪苦读,袁隆平潜心科研,组成了三幕感人至深的独特风景。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中考满分作文:奋斗

奋斗之心,道古论今,奋斗无界限,万物皆奋斗。——题记

奋斗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世界万物生存的条件。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人生的路就如小河一样弯弯曲曲。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逃避?或投降?还是视而不见?这样都不行,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奋斗。

古今中外成功者必备的武器——奋斗。

华罗庚说过:“为中华掘起而读书。”这就是奋斗。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完全是他奋斗的成果。他怀着‘为中华的决心确立了远大的目标,在读书的人生中开创一片数学天地。相信大家都希望如伟人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那么,就需要我们支确立自己的目标,去奋斗。还等什么呢?心动不如行动。快点奋斗人生吧!

古代诗人李白,曾经有一句话把奋斗形容得淋漓尽致——“只要有恒心,铁杵麿成针。”小时候是每个人受启发和影响最深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奋斗的意识。日后必定成为名扬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我们只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呢?在我们遇到困难是,不是依靠同学吗?甚至依赖父母,这样有用吗?我可以坚决地说:这样是没有用的。很快,五年、四年、三年、不!也许今年就要踏出社会了。

大家都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而我认为奋斗是唯一的出路。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麽,都需要你去奋斗,不然你就是沉睡中的大虫。即将面临死亡也不知道。在社会上,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就是时刻提醒我们要奋斗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去奋斗就像没有眼睛的苍蝇一样,没有了方向,没哟了目标,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这样怎麽奋斗呀!所以一定要确定目标再去奋斗。{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新中国的成功,多少英雄为它而奋斗?包括现在,中国之所以能兴盛起来,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努力的奋斗。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奋斗,在自然界中,你若是无言的小草不坚强活下去就会被寒霜冻死,你若是„„世间万物都一直在奋斗着。难道我们都不会奋斗?让我们勇敢去奋斗吧!{我眼中的历史人物500字至600}.

吊屈原赋------高考满分作文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

篇八:《历史人物评析》

历史人物评析

-----------------刘邦

说起刘邦人们最熟悉的是他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众所周知,刘邦是一代布衣天子。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的贡献。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刘邦的生平。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一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刘邦于荥阳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其后重病不起,公元前195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刘邦的一生,功劳在于他的政治举措上。刘邦使人民脱离了苦海,结束了秦朝的暴乱,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刘邦建国后,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他在总

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胜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接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平定天下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徳主刑辅”。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重用叔孙通整顿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合适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刘邦废除了秦朝苛法、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继续推行秦代的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刘邦的一生也有许许多多值得人们批判的事情。刘邦为了巩固皇权,他最先收拾了韩信。韩信是帮助他取得天下的将领,韩

信善于用兵,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韩信抓了,韩信听到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