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游记>云门寺作文400字

云门寺作文4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云门寺游记》

在我们湘乡市城区,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宋朝的云门寺。

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随着爸爸妈妈来到这处佛门圣地参观。{云门寺作文400字}.

走过宽阔的云门寺广场,来到寺门前,一道风格古朴的围墙隔开了喧嚣的红尘,墙里墙外,仿佛两个世界。走进前殿,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伴随着檀香的气味扑面而来。穿过供奉财神、关帝的佛堂,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巍峨雄壮的大殿中,供奉着如来佛祖,乍一看,还以为自己置身于《西游记》的画面之中。{云门寺作文400字}.

继续前行,就到了观音阁。阁前两侧列坐着白玉雕成的十八罗汉,有的微笑不语,有的掩卷深思,神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阁中一座高11.4米的金装千手千眼观音佛像直立在莲花宝座上,形态非常端庄慈祥。听说,这座观音像在整个东南亚都是很有名的呢!

已近黄昏,前来朝拜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我问妈妈:“菩萨真有那么大的法力吗?”妈妈回答说:“神佛保佑,固然是一种信念。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自立自强,一心向善。”听了这番见解,原本就已大开眼界的我更加觉得不虚此行了。

点评

习作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引出云门寺的来历,接着按照小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描写了前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古朴的气息。结尾处“我”和妈妈的对话,使习作主题得到升华。

篇二:《5-寄居寺院读诗书(0.43万字)》

寄居寺院读诗书

诗曰:

浩渺大千寻有缘,梦系菩提根柢坚。

书香通灵掩不住,寒来暑往读镜天。

很早就闻知河南巩义慈云寺的美名,但真正地亲临其境还得益于与释延超住持的一段书缘。那是2014年3月25日,慈云寺释延超住持将他主编的《慈云寺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一书赠予河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捐赠会上众位推举我作为受赠者代表发言致谢,会后我们又与释延超住持交流了许多问题。

2014年5月2日,应释延超住持的盛意相邀,与好友徐建华(南开大学)、崔波(郑州大学)、赵长海(郑州大学)等结伴,专程前往慈云寺探访。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慈云寺座落在青龙山的山坳中,这里峰峦环绕,古树掩映,殿宇林立,香客如织,真可谓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当行至寺内华严阁时,一方高大庄严的石碑矗立在面前,碑文中赫然有这样的文字:

“余弱冠多寻静,借读于中,鸟声助吟咏,草色映图书,花香蒸墨翰,岚气霞光滋冠服。清雅佳趣,活泼情神,真不减丹丘蓬丈。”此碑立于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碑文《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的撰著者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赵景星,他在碑文中记述了自己年轻时借居慈云寺专心读书的美好经历。后来赵景星任知县,一生倡导为学读书,造福乡里。{云门寺作文400字}.

历代寄居在慈云寺读书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佼佼者如:明代的数术家赵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诗人赵应斗,清代的举人李友桃、诗人张凌云、地方名士郝金佩等。释延超住持认为,很早以前就有读书人借寺院苦读的风尚,其原因大致有:一是考虑到寺院洁静安宁,利于专心读书以应科举,他们在此处读书或愿支付膳宿费,或替寺院作文书工作来补偿;二是读书人或家庭清贫,或遭遇祸难,获得了寺院同情,寺院给予免费膳宿招待,有时还资助他们上京赶考的路费;三是寺院藏经阁中除了收集佛经之外,还有其他经、史、子、集书籍,可供读书人阅读;四是很多寺院都设立了寺学,兼授僧俗生徒,高僧们具有深厚的文化水平和学术造诣,可以与之切磋探讨。[1]

中国古代的寺院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读书净土,历史上许多读有成就者都曾有过寄居寺院读书的经历,他们的读书事迹,揭示了中国古代读书生活的另一面。{云门寺作文400字}.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早年父母双亡,留给他的财产就是几卷书。小刘勰白天进山打柴,夜里想读书却买不起灯油蜡烛,于是就跑到金华寺借佛殿的长明灯读书。金华寺的住持僧祐长老很有学问,禅房里收藏着不少典籍。一天,夜里值更的僧人禀报说,深夜佛殿里传出了朗朗读书声,僧祐便想亲自察看明白。这天,僧祐长老暗暗藏在佛殿等侯,初更后果然从墙外跳进一个瘦小身影,临近一看是个孩子。僧祐问清了小刘勰的目的,十分欢喜,当场收刘勰为徒,并将禅房的书供刘勰阅读。在僧祐指点下,刘勰对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30多岁时写成了《文心雕龙》一书。该书是中国古{云门寺作文400字}.{云门寺作文400字}.

典文学理论史上的巨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有着深远影响。[2]

王播是唐代穆宗、文宗两朝宰相。他父亲去世很早,母亲无力抚养兄弟三人,王播便寄居在扬州木兰院读书,与僧人共斋。时间久了,僧人对王播产生了厌怠情绪,过去是开饭前敲钟,到后来僧人用完斋饭才敲钟,待王播到来时已饭尽釜空。王播在饥寒交迫中奋发读书,终于进士及第。后来他的两个弟弟王起、王炎也都勤奋好学中了进士,一家三进士,颇为时人所荣。在30年后,王播出任淮南节度使(治扬州),重游此寺时,发现人们因敬慕他而将他以前题的字都用碧纱遮护了,王播便即兴赋诗两首:“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僧。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3]

陆羽是唐代的著名学者和茶叶专家。他出生后就被遗弃,被智积禅师收留抚养,在寺院之中他以僧为师,事师如亲。陆羽开始懂事时,看到僧人个个诵经,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学,于是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智积禅师见陆羽诵经专心,便动员他削发为僧,可陆羽自小有主见,他只愿读书识字,并不愿出家。后来,在智积禅师指导下,他广读书籍。一次他在书中意外发现了一段关于茶叶的记载,激发了他茶叶研究兴趣,于是便广泛阅读这方面书籍,并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对茶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也被后世尊称为“茶圣”。他还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等著作。[4]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僧”。他出身于布衣之家,少年

时家境贫寒,历尽漂泊,迫于生计,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虽然落发,但仍然对写诗作赋也十分痴情。一次他骑驴走在街上,见曲江池畔树上鸟儿盘旋栖宿,随口咏了“鸟宿池边树”的诗句,正好有座寺庙,就联想出下句“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字欠佳,不如“敲”字,于是边走边思索。行到长安街头,凝神驻足,一边苦咏,一边用手作“推敲”之状,竟忘记一切,连时任京兆府尹韩愈的车骑路过也未知觉。跟班加以呵责,韩愈问明情况之后,觉得贾岛是一个可造就人才,便收到府衙,教授诗作。此后,“推敲”便成为修辞学上常常引用的典故。[5]吕蒙正是北宋名臣,曾三度为相。早年其生母与父亲不和,被父亲赶出家门。他随生母寄居在洛阳龙门山的一个寺院里。方丈可怜他们母子,特别是看重吕蒙正勤奋好学,为人善良,就派人为他们母子在禅院附近山上凿了一个石洞安身。由于吕蒙正深受磨难,学习刻苦,熟读经书,深得佛学教诲,科举殿试时,他的试卷就与众不同,没有长篇大论,却抓住佛学悟“空”受“苦”的道理,最后金榜提名,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吕蒙正为官后,刚直不阿,知才善用,处处为百姓着想,对上遇理敢直言,对下宽容有雅度。豫剧《彩楼记》、川剧《吕蒙正赶斋》、河南坠子《吕蒙正坐寒窑》等就是表现吕蒙正早年苦读生活的。[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两岁丧父,由于贫无所依,家道艰难,母亲谢氏便带着刚刚四岁的范仲淹改嫁。范仲淹少有操志,他先是在私塾求学,为了静心读书,

又到地处深山中的醴泉寺寄宿读书,在这里艰苦地度过了整整三年。他每晚煮少许米粥,盛在碗里,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没有菜蔬,便去山上挖割些野韭菜,切碎后拌上盐吃,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典故。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是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寺中长老念其贫苦仍笃志于学,也经常接济他,还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尽力传授给他,使范仲淹在刻苦自学之余又增加了许多知识。[7]

张元忭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少年之时就勤奋好学,因其体质较弱,父母不许他过于疲劳,但他总是在帐内藏灯,等父母睡熟后再读书。他在少年时曾寄读于绍兴云门寺,这是一方佛教圣地和文化圣地,王羲之、陆游等先贤都曾寄居于此读书。他于隆庆五年夺得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后初授修撰,后升右谕德兼翰林侍读。张元忭曾主讲于湖南岳麓书院,当时正值明朝政府禁止自由讲学,他却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继张栻、朱熹讲学之后岳麓书院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繁荣期。张元忭曾援手徐文长,一代奇人徐文长击杀继妻,是他力救得免死罪。他还写了《遗子说》一文,告诫世人不要留田宅给子孙,宣称“我则以贤且智待吾子”,他要求两个儿子刻苦学习,每晚都要点烛读书,所以其后人也多有成就。[8]史可法是明末政治家,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他幼时虽家境贫寒,但苦学不辍,在只身赶往顺天府大兴县应试时,寄读于一所古寺。名臣左光斗视察学务,因避风雪进入古寺。见一书生伏案而睡,案上放着刚写就的文稿,左光斗读后非常赞赏。再看书生衣衫单薄,便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