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判社会的现实
详细内容
篇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田春
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讽刺批判
《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
①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更
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神圣威严的天宫和地府,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
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之交,相知甚厚”(第十回)④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得以延年二十,还魂阳世。乌鸡国那个狮猁怪,因为他“官吏情熟”,与神佛阎王有亲,所以就仗势欺人,不但霸占王位,害死国王,而且使乌鸡国王“无门投告”,有冤难伸(第三十七回),一个国王尚且有如此经历,黎民百姓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极乐世界”时,却因为“不曾备得人事”,被阿傩、伽叶二尊者“掯财作弊”,不肯“白手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把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紫金钵盂都献了出去。书中写道:“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更可气的是如来的话语:“佛祖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来子孙没钱使用。’”(第九十八回)从这里,我们一眼可知贪腐的源头是在哪里。
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作品也大胆的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揭露。车迟国的那个国王,根本不懂为君之道,是非不辩,宠信奸佞,把邪道奉为国师,是个十足的昏君。胡适先生考证的吴承恩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约1520年),死于万历之初,恰好经历了嘉靖朝的昏庸政治。我们把车迟国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国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实中崇奉道教,自号什么“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璁的一面镜子。嘉靖皇帝在位长达45年(1521—1566),当时文有杨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继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对内不修朝纲,不问政事,任由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对外疆界荒芜,武备松弛,使得倭患不断,黎民涂炭。而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和唯一志向仅仅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书中描写的其他帝王也好不
到哪去:比丘国王受妖道蛊惑要拿小儿作药引;宝象国国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与黄袍怪“认了亲眷”;乌鸡国国王同青毛狮子精“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即便书中备受称誉的凤仙郡郡侯,也只是个不能齐家(连妻子也管不好)、不能治国(纾解民困)窝囊废而已。
人间的帝王或崇信邪道或沉迷女色,多是昏庸无能之辈。那么天上的玉帝呢?这个庄严的偶像,在《西游记》里也是一个贤愚莫辩,专横独断人物。一方面,他对待孙悟空这样的造反者,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对黎民百姓,极尽欺压之能事,例如对凤仙郡里的那些顺民,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己之私怨,迁怒全体人民,三年不雨,把人往绝路上逼。书中借凤仙郡郡侯之口描绘了凤仙郡民的惨状:“一连三载遇干旱,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而玉帝的暴行却看不到尽头:“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这是何等残暴的统治,不给人民一点出路,却还要假仁假义的美化自己的恶行,厚颜无耻的自称“公平”(第八十七回)。在这些统治者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官僚的真面目。
《西游记》尽情地嘲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荒淫残暴,揭露了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等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也对当时社会上的地方强梁以及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等黑恶势力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大多是当时社会中欺压良善,危害人民的社会黑恶势力的写照,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撕破,赤裸裸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取经途中,几乎每一座山都有妖精或者是强盗,他们占山为王,祸害一方。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在平顶山占山为王,抢劫过往客商;通天河里的灵感大王,吃摆渡过河的客商,见了唐僧还要吃唐僧肉;波月洞里的黄毛怪,抢了国王之公主,霸占为妻;牛魔王夫妇控制了火焰山的地盘,因收不到保护费,就不让下雨,导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
在第四十四回车迟国一章中,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精化为道士,在车迟国以妖术迷惑国王,大肆迫害和尚,“„„把我们寺拆了,度牒追了,不放还乡,亦不许补役当差,赐予那仙长家使用,苦楚难当。”使和尚们欲死不得,欲逃不能,“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而且迫害所及,“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不正是当时社会中东厂、锦衣卫“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一家犯,邻里皆坐”⑤的特务统治的写照吗!
这些强盗、妖怪,虽然都受到了打击,但其成员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有的被铲除掉了,但更多的却因为有保护伞的庇护而安然无恙。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照样回天庭做老君的童子;灵感大王照样回观音的莲池;下凡作恶的奎星照样官复原职;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寿星的梅花鹿、观音的金毛犼„„这其中的缘由,却是大有学问。
以上种种情节,无不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无情批判。这种不满和批判之情,在作者的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诗中写道:“我闻古圣开鸿濛,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啗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作者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其中对当时时政的态度显而易见。诗歌的末尾作者写道“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日有矢救月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麐凤,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胡适先生因此认为:“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⑥
二《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讽刺
《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的时代思想的讽刺,作品通过对唐僧之流荒唐可笑的思想性格及其严重危害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批评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所谓的追求并代表着“真理和正义”的人,并进一步抨击了佛家教义和封建儒学思想的荒谬有害和欺世惑民,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
唐僧是取经集团形式上的首领,如果说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中是作为正义事业的象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正面人物;但是,就其人物形象的性格内容和思想意义来说,唐僧却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唐僧是《西游记》中最具讽刺内涵的典型。
唐僧所恪守的“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和“忌杀生灵”的思想信条。正是佛教的最重要教义和戒律;他所恪守的“仁爱”之心和“温良恭俭让”,正是儒家的传统思想那一套,这些思想,恰恰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时代思想。我们可以说,唐僧就是这种思想的忠实捍卫者:他一再宣扬毫无原则的“慈悲”思想和“仁爱”观念,处处拘泥于“温良恭俭让”,不分对象地一味“行善”,反复鼓吹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结果就是人妖不分,颠倒是非:他把伪装的吃人妖精当作好人加以姑息、纵容;却对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忠心耿耿降妖救主的孙悟空无端责骂、残酷打击。特别是他还顽固地一概反对杀生,甚至在他历尽灾难,处处遇到妖魔鬼怪要吃他的肉,害他的命的情况下,竟然还认为杀人是天大的罪过,迂腐愚昧达于极点!所以孙悟空说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
但是,深受这一套假仁假义的思想毒害的唐僧是屡教不改的。在唐僧身上最具讽刺性的是他不断重复的那套说教言语,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几乎每遇孙悟空杀妖除恶,他总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唠叨,简直没完没了。即使自己一再深陷险境,却仍是始终如一,让人感到既可气又可恨。同时又让人深深体会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对人心灵的禁锢,又让人有一种无奈的感觉。作者让唐僧一再重复这类荒谬的陈词滥调,使他显得格外迂腐可鄙,不断加深人们对他的厌恶之感,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而更具讽刺性的是,每次唐僧行完善,报应就来了,刚刚前脚赶走打死白骨精的孙悟空,后脚就在黑松林里,被黄袍怪拿住,并在宝象国宫廷公然把他变成一只斑斓猛虎。被当作妖魔“用铁绳锁了,放在铁笼里”。真实“因果报应”啊!这种人妖颠倒的场面正是对唐僧之流不分人妖、一味“行善”的行为的绝妙讽刺。最后,还是要靠被贬逐的悟空来解救。作者让孙悟空对着铁笼里变了形的唐僧尖锐嘲笑说:“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一针见血!
对旧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同时,作者也必然表现出对新的思想的追求。作品体现了在明末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胆战心惊,
篇二:《文学现象中的现实批判》文学现象中的现实批判
12级中文系汉一班唐静1202401054
只要是研究过文学或是读过一定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文学领域中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文学中的现实批判性。
现实批判者就像是愤青,对现实的一切都带着挑剔的目光。这些都在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很深刻的体现,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对于这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现实的描绘,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他们不是醉心于描写非凡的人物,杜撰非凡奇异的故事,而是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绘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和实证哲学,剖析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文学要像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用具有典型性的细节来表现时代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同时也具有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去观察研究社会现实,以其“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过去的文学相比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因此,他们只能揭露社会罪恶,而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矛盾。
立足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多是决定论者,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在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张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在他们笔下,人物的思想、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都力求达到典型。这种坚持典型化原则的态度和对一切偶然性和随心所欲的摒弃,使他们的创作达到了更大的真实性,从而较深广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并揭示出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
在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在法国,以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等人的创作为标志,形成了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局面。但到了5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出现了基本上由雨果一人支撑的局面,而且雨果本人的创作也出现了较强的现实主义因素。在美国,惠特曼的诗歌创作和霍桑的小说创作把美国浪漫主义椎向高潮。。在东北欧和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也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工人群众。一他们主要是为了斗争的需要而进行创作的、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厄内斯特·琼斯、、威廉·詹姆斯·林顿、和基洛德·马西、等人。他们的作品揭露了资本家残酷榨取工人血汗的罪行,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他们争取自由解放的愿望。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影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因素有三:一是时代,二是传统,三是拿破仑崇拜。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进行了反复的较量。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们,亲眼看到了这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后来的冷酷现实。感受到了郁郁不得志的平民青年和没落贵族青年,更是神往拿破仑时代,也幻想凭个人才干爬进上流社会或重振衰败的家道。这样,法国文学增加了独特的个人反叛者与野心家的形象。所以法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
与古典浪漫主义等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貌与客观事实。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现实的描绘,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他们并不局限于描写非凡的人物,杜撰非凡奇异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是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绘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和实证哲学,剖析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文学要像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用具有典型性的细节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性并以此来感染人,从而,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大多都是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去观察研究社会现实,以其“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过去的文学相比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因此,他们只能揭露社会罪恶,而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矛盾。但这种真是揭露社会现实的勇气与精神在当时却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它塑造了各种典型环境中的各种典型性格。题材特别强调当代性、真实性、客观性,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着力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社会的罪恶。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多是决定论者,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在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张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
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在他们笔下,人物的思想、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都力求达到典型。可以说典型性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这种坚持典型化原则的态度和对一切偶然性和随心所欲的摒弃,使他们的创作达到了更大的真实性,从而较深广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并
篇三:《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摘要: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独裁国家的分析和启蒙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关键词:霍克海默;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的构建的方式以及传统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批判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理论也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因果联系的。我们既然可以用因果联系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关于批判社会的现实}.
象,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因果联系的逻辑工具来解释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经济的、社会的或心理的原因。历史科学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这里所存在的因果关系。”【1】传统理论所关心的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关心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论的发展似乎仅仅是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引起的。“霍克海默认为,理论的发展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是由新发现的事实来推动的。传统理论忽视了实践因素对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实践对理论的支配作用。他强调,理论不过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同样
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是对社会历史方法论的不同理解。1937年,霍克海默在《关于反犹太主义的研究计划》上发表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疑问,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除了《启蒙辩证法》之外的批判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在论文中,作者对由启蒙所开创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实际上也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文章看作是批判理论的诞生的标志。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的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批判理论”一词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于1937年在《传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