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详细内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案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初中语文第五册)类别:原创姓名:xiuxin单位名:wlsz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惴栗”、“施施”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趣”等通假字和“文”等词类活用词语;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了解“记”类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 4.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通过对原文句子的研习,准确概括西山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难点 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3.最后教师进行检测,在多媒体屏幕上亮出题目检测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还不过关的马上用笔记下来。 (1)字音 僇(lù)人惴(zhuì)栗(lì)施施(yí)(yí)觉(jiào)而起斫(zhuî)榛(zhēn)莽茅茷(fá)箕(jī)踞(jù)衽(rân)席岈(xiā)然若垤(diã)攒(cuá)蹙(cù)培(pǒu)娄(lǒu)颢(hào)气引觞(shāng) 遁(dùn)隐颓(tuí)然冥(míng)合 (2)通假字 ①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到。 (3)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4)一词多义 异 始指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意动用法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为 自余为僇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作,写 (5)词类活用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词作状语 箕踞而邀像簸箕一样,名词作状语 卧而梦入睡,名词作动词 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意动 外与天际向外,名词作状语 而不知其所穷边际,形容词作名词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方,形容词作名词 (6)虚词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 到则披草而坐:修饰 卧而梦: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 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转折 自远而至:修饰 而犹不欲归:转折 与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A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三)梳理句子 1.学生再次自主诵读课文,以句子为对象逐字逐词依次翻译(尤其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本,适当运用意译。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3.小组检测后教师检测,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班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并随时补充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1)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直到山顶为止。 (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那凡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够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译文: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连接天地交汇处,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以后才知道西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堆不是同一类。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译文:我的神思悠悠与天地之气共存,却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 却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 (5)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还不想回家。精神专一,忘掉形骸的束缚,似乎与万物融为一体。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开始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录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四)研习内容 1、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明确: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2、从作者的描写看,西山有怎样的特点?(找出原文一句话概括) 明确: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3、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4、本段哪句话和文题呼应? 明确:“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6、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前后之醉有什么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至醉不思归。 7、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它山与西山的比照,前醉和后醉的比照,突出游西山的独特感受;写山高又以俯视的感受作衬托,为的是显示西山之异。 (五)知人论世 1.作者为什么要找这些高而远的地方?(关注“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一句,走进“恒惴栗”的深处) 学生由已知的柳宗元的生平和文章内容猜测其经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后展示PPT: 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9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行未半路,11月加贬永州司马。次年王叔文被赐死。 学生先体会PPT上的资料,教师同时补充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半年后就去世这一事件。 (六)研习情感 1.西山为什么能够让作者忘情,而其他地方不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什么时候你会和自然有共鸣? 当景和人的心境相类似时。 2.记这一文体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文中的景和作者的遭遇有哪些地方类似?(结合之前分析过的西山的景独有的特点)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偏远和鲜为人知,是被人忽视的山,而柳宗元是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赏析完朗读) “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高到孤立,是一般的小土堆无法媲美的。柳宗元自己的个性:人品孤高,不依附权贵。(赏析完朗读) 西山的偏远和孤高,使作者观照到了自身,发现了自己。西山是“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观照自身,自己原本可以和西山一样的超然,自己的不幸也可以像看山下的景象一样看得很渺小。柳宗元的心境和博大的自然相冥合,恒惴栗的心情也冰释了,有了从心为形役到心凝形释的变化,也就引证了标题中的两个字——始得,才发现了游的乐趣。 3.补充:“宴” 学生查阅古代汉语字典,“宴”本义为安闲。作者始得的是正是一种安闲的游览。 (七)美读课文 学生诵读课文,想象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变化。 (八)总结收获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自主发言三四人,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并推荐阅读“永州八记”中另一篇《钴鉧潭记》。 三、板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言字词、句式; 3、简略分析第一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一诗,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没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PPT)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PPT) 四、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PPT) 五、作业:记忆生词,预习后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等字词的不同用法。 解题:标题中“始得”怎么理解?(PPT)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问题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第一段开篇从他处着墨?(PPT)明确: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奇山异水的浏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得不同于以往。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PPT) 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PPT)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2、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PPT)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3、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PPT)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追问: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头提问)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4、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PPT)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总结: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三、写作手法 (1)、比照映衬 西山的高峻峭拔: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 (2)、情景交融 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挺拔与他山形成比照。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存的永州司马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西山之巅,一览雄浑景色,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此时,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 (3)、前后呼应(PPT) (4)、顶针手法(PPT) 四、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教案 目的、要求: 1、说明“始得”二字含义及作用; 2、理解“借宾定主”的铺垫手法; 3、分析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体会其“物我合一”的意境 一、课文主旨 在记叙游览西山经过时,通过登临山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革新失败后仍特立不群的品格,抒写了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解脱、感悟。(作者简介见客课文注释) 二、疑难词句 1、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出,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遂命仆人,过湘洒,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荼,穷山之高而止。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4、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百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5、其高下之势,山并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三、“始得”二字含义及作用 本文不题作《西山游记》、《西山宴游记》,而是前加“始得”二字。柳宗元游永州山水,并非从西山之游开始,但因在游西山后才发现了西山之奇,且有独到的精神体验,所以冠以此二字。 “始得”二字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第一段写平日所游,结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为“始得”之出作了准备。第二段写西山之游,游前的“望西山,始指异之”“始”起奇异之感而未得;“然后知西山物立”暗点“始得”表现了自己对山外的感受;“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游于是乎始”,正面应题,在表现了内在感受后收住。“始得”二字是全文关键。 四、铺垫手法的运用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南京市第66中学欧阳玉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在山水游记中寄托的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感悟自然”这一专题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想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写作背景: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检测预习,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文言文要注意文言现象,拿出学案,对照整理。有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几个句子要考考大家,哪位同学能帮忙? 二、整体感知课文: 4、朗读全文,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了几次宴游?(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找出并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快乐吗?(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3)、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2段。 (尽量用原句回答) 1、始游西山时,柳宗元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 “其高下之势„„不与培塿为类” 2、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感悟? “悠悠乎与颢气„„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面对西山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活动? (颓然就醉,乐不思归;) 8、这里的西山可否理解为作者自己?为什么? 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填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 9、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10、、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1、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小结:“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三、懂得课文的写作技巧:对比映衬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说说题目的意思。(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游览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并感受。)老师强调“宴”的意思是:闲适,安逸 四、赏析理解课文语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五、作业:联系《赤壁赋》,请同学们关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谪期间。思考:为什么这段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附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游众山抑郁苦闷 游西山————————畅快愉悦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班级姓名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梦亦同趣()斫榛莽()........ 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4、文体 5、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注意加点字词的解释和划线句子的翻译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 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繚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今义 攒蹙累积.. 古义 今义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今义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今义 颓然就醉。. 古义 今义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而:施施而行 为:不与培塿为类 故为之文以志 三、重点内容提醒: 1、始游西山时,作者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感悟? 2、作者为什么感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四、你预习中要向老师提的问题有哪些?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疏通课文. 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僇(lù)人⑵惴(zhuì)栗(lì)⑶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⑻岈(xiā)然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遁(dùn)隐 ⒃颓(tuí)然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翻译全文 2.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披(古义)拨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认为。。。。。。奇异始指~之 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成为自余~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一) 2、结合P129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训》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