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人物形象分析
详细内容
篇一:《解析套中人的“套子”》
《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姓名:尹秀梅学号:2009401082系别、班级:汉语言文学09级本科3班摘要:《套中人》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科夫的代表作,其创作主旨是要呼吁人们从“三俄尺土地”的局限中跳出来,抛弃把一切都装进“套子”里的“套中人”生活,去追求表现人的自由精神的广阔天地。而别里科夫却恰好与之相反:他性格孤僻,思想守旧,与外界隔绝,胆小怕事。他龟缩在“硬壳”和“套子”里,最终在惊恐和不安中悒郁而终。他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形象。
关键词:套中人孤僻守旧胆小卫道士
别里科夫在《套中人》中代表的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维护者,他不擅长交际,不爱说话,却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那种根本就没有必要的担心和忧虑。他只听从政府的命令,只按照政府的规定做事,看到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反倒显得是周围的环境与他格格不入,他经常在嘴边念叨着“哎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啊!”,这十足地体现出了他的虚伪,一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一个害怕面对一切新鲜事物出现的套中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一、生性孤僻
别里科夫他不论什么时候出门上街,哪怕天气很好,也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而且一定还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任何东西都喜欢用套子套着,不仅是他的随身物就连他自己也喜欢被套子遮挡:他会让他的衣领一直保持竖立,因为这样他可以随时把脸藏在里面;他戴黑眼镜,耳朵里塞棉花,坐马车会吩咐车夫把车棚支起来;晚上睡觉不管有多闷多热,他也还是蒙头睡。他喜欢到同事住处访问,但他的访问就只限于动作,言语上则没有任何说明:通常是坐上一两个钟头,一句话没说就走了。这就是他所谓的‘和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有时候早晨和同事一起去学校,他的心情烦闷,面色苍白。显然和同事一块儿走路这种事情对于一个生性孤僻的人来说会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一句话,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经常的和难忍难熬的心意,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可以便同人世隔绝,不致受到外界影响。
二、思想守旧
他总是称赞过去,称赞从来没有过的事物,这也是他对现实的逃避,对现实
的憎恶辩护。他把他的思想从开始到最后都装在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其中写明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清清楚楚。他需要的是要有精确得不能在精确的说明和界定,他才会放心。一旦事情超出了他所知道的范围他就开始担心,老是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啊。有一次,他们学校组织郊游,他看到瓦连卡和柯瓦连科姐弟俩骑着自行车从他身旁经过,顿时他的脸由原本已经发绿的色儿转为发白,他愣住了,认为中学教员和女人骑自行车都是不成体统的,如果教员骑自行车,学生也不会做出什么好事情来,教员骑自行车,就好比学生用头顶地而行。既然政府的告示里没有写着准许做这种事,那就不能做。并且他一直声称他的一举一动素来是合乎正人君子的身份的。他看不惯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拿着一些书在街上走。所有这些他所担心和害怕的无非就是这些在他看来不符合社会规定的事情会传到校长、督学官的耳朵里,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他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对当局的考虑,政府的制度和规定对于他来说就是完美的、崇高的,我们大家都必须要毫无条件的遵守和维护。
三、胆小怕事
晚上睡觉,他在被子里心惊肉跳,他怕会出什么乱子,深怕他的厨师回来杀他,深怕盗贼溜进屋来,弄得自己整晚都做惊慌不安的梦。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自己创造的套子中生活,他也会感到不安和害怕。有一次,他从楼梯上滚下来,刚好这一幕就被有可能会成为自己妻子的瓦连卡和她携带的两个女友看见,想想,本来就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生活的人,此刻自己从楼梯上滚下来却被别人看见了,这将会是多大的刺激和伤害,并且瓦连卡也没有忍住就发出了她随时都可以发出的笑声。就因为这么点小事,别里科夫就害怕这些他认为会让他很丢脸的事情会传到校长和督学官的耳朵里去,他以为会出什么乱子,他出不了他思想的套子,所以他得了心病,最终死去了。
别里科夫躺在棺材里,他的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他庆幸他终于放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似的。的确,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套中人。
虽然契科夫在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形象时会有点夸张,但其夸张的程度也是在人物原型所具有的特定范围内,也是作者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创作的,对于读者是能够接受、允许的,别里科夫在《套中人》中是一个悲剧者,他
的悲剧是沙皇专制制度造成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思想顽固僵化。但同时生活在他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存在而不敢大声说话,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所以他也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人们都被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别里科夫体现的保守势力,也正体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采取一切有可能的暴力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压制人民自由。别里科夫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维护者,是忠实的卫道士。
篇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I小说文体知识: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二、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
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
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
理描写。
②从侧面描写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
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③从细节描写入手: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
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等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5、借助小说中“我”的分析
6、小说中的“我”,有的起叙述或见证人的作用;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有的
是小说的主人公。6、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7、借助比较阅读的
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套中人人物形象分析}.
7、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套中人人物形象分析}.
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
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
8、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
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别、
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理清故事情节,掌握文章脉络: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套中人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只要从情节入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分析,就能逐步掌握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要领。下面即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这种分析方法作一介绍。
一、理清故事情节,旨在掌握文章的脉络,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围绕着“套子”展开,即沿着“生活的套子”(开端)──“思想的套子”(发展)──“婚姻的套子”(高潮)──“死亡的套子”(结局)──套中人还有许多(尾声)这一线索来铺展故事情节,集中塑造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抓住这一情节结构特点,便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入手处。
二、所谓“从情节入手”,即将故事情节作为分析人物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因为小说是通过一系列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分以下四步: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指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又深刻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社会的面貌。通过典型环境的分析,揭示典型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关心小说中各种各样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命运。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关于“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害怕一切新事物的举止的描写以及对其卧室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俄国沙皇统治恐怖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别里科夫胆怯、惧怕新事物而又顽固、凶狠、狡猾的性格特征及落得被嘲讽的下场,而且也揭示了造成这种性格特征及落得这种下场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通过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而人物的
不同性格,也主要是通过人物所独有的言行和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别里科夫从楼上跌下来时,“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别里科夫整天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挂在嘴上,晚上躺在被子底下也会“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这一言行的描写,表现他害怕新事物,受不了一点刺激的胆小和保守的习性及其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
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就形成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常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物。阅读小说应该注意主要人物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通过别里科夫同他周围人柯瓦连科姐弟等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的可悲下场,以及由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而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这一现实。
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俄国沙皇制度的产物,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旨在对俄国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教育人们不要把幻想寄托在死了一两个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身上,而应该彻底推翻沙皇制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列宁曾用“套中人”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套中人”进行过有力的嘲讽。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人物的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行动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受其思想意识制约,写了人物的行动,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肖像描写,可写衣饰,可写外貌,可写神态,而最传神的是写人的眼睛。进行人物描写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外貌描写,一忌照相式,不分主次全面描述:二忌搬用
套语,千篇一律。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
第二、第二、外貌描写应表现人物的内心出界。外貌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成
功的外貌描写,读者可以从人物的眼神、表情、姿态中看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套中人人物形象分析}.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心理描写的目的,跟其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样,也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是指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景物描写应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决定详略。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需要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用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一个场面,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描写应做到有条不紊,或以人物分类,或按人物主次,或点面结合,总之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其次,一个特定的场合,必有一项中心事件,描写时,应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将全场表现的某种气氛着力描绘出来;第三,描写一个场面。既要写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动,也要写环境气氛,所以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人物形象题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篇三:《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阅读鉴赏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性格、行为上讲,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尽量封闭、禁锢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又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在生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什么地步!
他一方面在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专制政府镇压自由民主,不可能有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存在)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