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
详细内容
篇一:《有待开发的人类第三只眼》
有待开发的人类第三只眼
2010-12-1812:02:47|分类:科学探索|标签:松果体眼睛动物人类科学家|字号大中小订阅在中外神话中,都会时时见到“第三只眼”的传说。在我国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脸谱都勾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具有特异超凡的视力,能够识破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有3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湿婆的两只眼睛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第三只眼则代表火。人们害怕这位神的“第三只眼”,认为它会带来不幸和灾难。为此,妇女们均在额头上画上一只眼睛,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的变迁,“神”的眼睛终于逐渐变成了今天印度妇女额上的一个红圆点,成
为她们的一种装饰。
两只眼与三只眼
在公元200年时,古希腊的解剖学家盖伦在已经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头盖骨上发现其顶部有一个小洞,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和推测,一致认为,这个小洞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第三只
眼的眼眶。
关于动物是如何由三只眼演变成两只眼的问题,生物学家们推测:在远古时代,当这些巨大的动物从水中刚露出水面时,就是用顶上那只眼来观看周围及岸上环境的,也就是说,水生动物是为了适应进化的需
要才长出第三只眼的。当这些水生动物逐步进化为陆上爬行动物后,由于“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规律,其第三只眼就逐渐演变为其他器官或者消失。现在还活着的爬行动物喙头蜥,就有极发达的第三只眼。
寻找人类的第三只眼
大家知道,人只有一双眼睛。如果谁多长了一只眼睛,恐怕就要被视为怪物了。然而生物学家们却认为,人类在很早以前,与鱼类、两栖动物、飞禽,以及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是一样的,也有第三只眼。只不过这第三只眼不是长在脸上,而是藏在大脑深处,其外形酷似松果,
故名“松果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松果体位于丘脑的上后方,且深埋在大脑中,只有0.1g~0.2g重。由于这第三只眼与正常眼睛不同,并且这只眼的视觉功能根本比不上正常眼睛,所以鲜为人知,更不会称它为“眼睛”
了。
我国古代的中医学、气功学、养生学家等早已注意到另一个第三只眼——“天目”。它的位置与中医经络学的“印堂穴”在同一范围,即在两眉之间。释、道、儒、医均在全力探索它的秘密,以挖掘其中蕴藏
的巨大潜能。
松果体的潜在视觉
科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第三只眼功能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动物的考察和实验证明,人类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仍然保留了眼睛的部分功能。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研究表明:在人出生后的最初7年内,松果体逐步增大,但是到10岁~14岁以后,松果体内的细胞逐渐减少,结缔组织神经胶质逐渐增多,这个原来名副其实的“眼睛”就变成腺体了。但是,松果体虽然居于脑中,却能感知光明与黑暗。每当光明来到,它这个激素生产工厂便
停工休息;每当黑暗降临,它就又开足马力大量生产褪黑素。
松果体不仅能对光产生反应、有调节性腺活动的作用,还能对温度产生感觉,甚至能分辨颜色,具有制约人体生物钟等特殊功能。因此,松果体是人体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时、日、月、年的周期性变化,并通过这些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向人体的首脑机关——中枢神经
系统发出时间信息。
松果体还是性发育的控制机构,它生产的褪黑激素严格地限制少年时期性腺的发育。但是到了一定时间,它便会解除这一限制,于是,性
腺活动增强,青春期到来。
此外,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结构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称之为“脑砂”的东西,在
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极为少见,但是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在第三只眼中有那么一小堆砂子,竟丝毫不会影响它本身
的功能。看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
科学家已发现,爬行动物的第三只眼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因此,爬行动物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非常敏感。
那么,“第三只眼”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佛教寺庙的壁画佛像和雕塑的前额上都有第三只眼。传说认为,这只眼睛具备遥视等超自然能力。很多人,特别是佛教徒,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也可以获得
这种奇异的能力。
据俄罗斯英文版《真理报》报道,俄罗斯的许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复做了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将一个装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额,冲洗出来的底片便会出现受试者之前所描述的图像。这说明,某些人可以从前额处获取脑子中产生的图像,这可能就是古老的东方传统中
认为的第三只眼。
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
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先知”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只眼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福音,特别有可能给盲人带来光明,给生命科学以新的发
现!
无法解释的神奇现象
现代医学解剖发现松果体的位置正好和古人所描述天眼的位置相吻
合。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生物的器官各自专业分工、各司其职,例如鼻子专司嗅觉,皮肤负责感官功能,眼睛掌管视觉„„等。鲨鱼身体侧边的“侧线”具有感觉功能是已知的事实,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它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鼻子一样俱备着嗅觉的功用,可以侦测到气味。不只
篇二:《第三只眼看佛教》《佛教》大纲{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
壹、历史
一、背景:古婆罗门教
二、开创者:释迦牟尼
三、小乘一枝独秀{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
大乘后来居上
四、入华大行其道
五、中国化与宗派
1.禅宗
5..三论宗2.净土宗3.密宗6.唯识宗(法相宗)7.天台宗8.华严宗4.律宗(南山宗)
贰、教义
一、佛观(前四个……佛陀、南无、
二、宇宙观:缘起论
三、人观:六道之一
四、拯救观{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
四方面的修持──{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
1.信
2.戒
3.定:三藏、四谛、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
4.慧:成佛、进入涅般
参、组织
肆、评论
一、神观:无神+多神+泛神←→独一真神
二、人观:六道之一←→神的形像
三、宇宙观:缘起论←→创造论
四、拯救观:自我提升←→神的救赎
五、结语
附录一:补充资料
附录二:人间佛教运动
《佛教》
历史篇
一.背景:古婆罗门教
中国人常常把基督教当作是外国的宗教,把佛教当作本国的宗教;其实佛教也是外来的宗教。一般人都认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其实,佛教并不是释迦牟尼自己发明的,释迦牟尼乃是撷取并继承了许多婆罗门教传统的信仰,再加上自己的宗教体验来铸造出佛教这样的信仰。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必须先对婆罗门教有所认识。
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亚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为了巩固其统治者的地位,便逐渐将社会上的人按照职业分成四个阶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级)、剎帝利(贵族与武士阶级)、吠舍(商工阶级)、首陀罗(奴隶阶级)。负责宗教事物的婆罗门是四大阶级中的最高级,与另外三种阶级形成对立。
亚利安人的宗教与文化,都保存在《吠陀经》之中,那是一本内容繁杂,包含诗歌、祭文、仪式与神学思想的文集。当亚利安人进入印度时,也将其所信奉的吠陀信仰带了进去,并且和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德拉维达人」的信仰互相融合,因而形成印度本土的德拉维达宗教,就是古婆罗门教。为什么称为婆罗门教呢?因为根据《吠陀经》所显示的多神信仰,其中最主要的神明是婆罗门,祂是永恒存在并且无所不在的惟一主宰,是所有生物、灵魂的根源。
「婆罗门」的含义是「清净」,强调品行清净,崇尚道学,所敬拜的是一个明确的对象,是一个有位格、有意志、有情感的天神,称为「梵天」,教徒也自称为梵天的后裔。他们以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灵显出其威严的表现,所以就向日、月、星辰、雷电等虔诚礼拜,藉以消灾求福。印度的宗教因各地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宗教理念有所不同而各自形成不同的宗派,不过,原来都有敬拜天神的观念,此外,轮回的教义也普遍存在各个教派中。轮回的观念对人生不可理解的苦难、和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提出一套解释,给低层阶级的人们,在今生的劳役和世袭的痛苦中,得到一种转运、解脱的盼望;这也就成为印度宗教思想重要的基础之一。
释迦牟尼诞生前数百年,《吠陀经》原来的神观渐渐被某一些好玄想的僧侣加以哲学化,将原本有位格的神转变成一种抽象的「绝对原理」,视它为宇宙之本体,能生成万物。这种抽象的概念很难被一般信众所了解,后来又产生改革派,其思想越出吠陀经典之外,使许多信众困惑;再加上世袭的种姓制度造成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都造成宗教冲突与社会的混乱。释迦牟尼就生在这样一种亟待改革的背景之下。1
二、开创者:释迦牟尼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约公元前623-543年;或565-486年)。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为北印度释迦族(今日尼泊尔南方)迦毗罗城的净饭王之子,出生七天,母亲就过世。当时的印度因群雄互相攻打并吞,全地已分为大小十六国及若干小属国。宗教方面,除了原有的婆罗门教,尚有许多不同的修道团体及哲学思想分派。身为剎帝利王储的悉达多,自幼便接受婆罗门教的宗教教育,十五岁被立为继承人,十七岁娶妻,并另有二妾,二十九岁时(有的经典说十九岁),舍弃了唾手1吠陀(Veda)又称韦陀、毘陀,意思是「明智」,《吠陀经》分四大部,于公元前3000~800年间陆续写成。
可得的王位,出家学道。
根据佛教传说,有一天悉达多曾出游迦毗罗城东南西北四门,他听见母亲待产时阵痛的嚎叫声,婴孩生下来的啼哭声,看见满脸绉纹的老人弯腰驼背很辛苦地在路上行走,听见重病者痛苦的呻吟、哀号,又看见送葬队伍哭得死去活来,顿感人的一生,整个生、老、病、死的过程都是苦,自己虽贵为王储,仍免不了衰老、病痛和死亡,可见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而不是荣华富贵,于是他毅然离家求道。当然,年轻的悉达多宁愿拋下一切去追求理想,也可能是受了当时政治、宗教、家庭、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悉达多离家后,曾先后访视当时有名的两位修道者,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后来他就尝试各种修行的方法,包括学过苦行僧苦待自己。据说就在修道六年之后,有一天,他在一颗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对于「人生为何有痛苦」、「如何解除痛苦」以及「痛苦解除之后要往何处去」等问题,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想法。他彻底觉悟到:痛苦的原因是来自烦恼,而烦恼的原因是「无明」──就是不明白人生其实是空虚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无常,都是虚空──所以就去追求那些一定会失落的,在追求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因此有很多烦恼。得不到,固然痛苦;得到了,又必然会失落,更是痛苦。
既然知道痛苦的原因是烦恼,是无明,那么,应该如何解脱呢?解脱之法在于透过「禅定」──瑜珈(静虑)的工夫,来得到大智能,豁破无明,超越烦恼、生死、轮回。因为思虑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突破无明,不被环境困住;而且除了要超越今生的烦恼,还要超越生死和轮回,因为在轮回当中,在上做神仙是暂时的,在下做畜牲或饿鬼也是受苦,所以得跳出轮回才行。
悉达多悟道后便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对尊者的称呼,意为「寂默」),即「释迦族的贤人」之意。
释迦牟尼又被称为「佛陀」或「浮屠」(梵文BUDAHA之音译),简称为佛,佛的原意就是觉悟者。释迦所提出来的新道理,打破了当时印度的阶级观念,加上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人心渴望安慰与盼望,再加上君王的皈依和支持,所以对传道工作很有帮助。他在恒河流域诸城游行教化约四十五年之久,后因年老生病,与世长辞。他的弟子说他在八十岁时「进入涅盘」,超越了一切生死轮回,已经成佛。其实,释迦牟尼传道的主旨不是说他自己已经成佛了,叫大家来拜他;而是说他已经觉悟,希望大家也都能够觉悟。
三、小乘一枝独秀,大乘后来居上
印度佛教的自力修行,自佛陀去世后就开始变质,到纪元(公元○年)前后,不单释迦成了神般受人崇拜,后来更产生了无数受膜拜的菩萨,一般佛教信众大多由自力修行变成了多神崇拜。
释迦牟尼逝世后,「原始佛教」便分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的派风偏向保守,从「人生是苦」的观念出发,提倡出家苦行,以去恶行善的修持求得个人的解脱,对社会群体的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往往抱持冷漠的态度,成为日后「小乘佛教」(流行于公元前550年~公元后150年)的主体。
「大众部」属于自由派,以普渡众生为出发点,强调众生平等,以个人和众生的解脱为真正的目标,成为日后「大乘佛教」(流行于约公元150年之后)的起源。「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僧伽因对教义见解不同,逐渐形成二十个派别,称为「部派佛教」。
大乘源于释迦在世时,因为根据释迦牟尼的觉悟、胸襟以及传道的热忱,原是要兼顾救渡其它众生;然而,大乘的思想却岑寂了四、五百年才再度风行。因为释迦牟尼的跟随者偏重于想要自己乘着
佛法得到解脱,所以几百年之间,小乘一枝独秀,直到公元一五○年左右,印度佛教若干人士为满足大众需求,并解决传道的困难,便兴起宗教改革,大乘的宗派才成为主流,并将「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泛称为「小乘佛教」,而「部派佛教」的众多派部,或被淘汰,或被同化,最后只留下大乘和小乘两大主流。大乘佛教后来经由北方传入中国、日本与朝鲜,小乘佛教则由南方传往锡兰(今斯里兰卡)、泰国与缅甸等东南亚的国家。
「乘」是运载之意,「大乘」就是乘着佛法的大船,载着众生一起渡到快乐的彼岸,而「小乘」则是乘着小船渡自己到彼岸。不过,大乘和小乘只是大乘地区的说法,小乘并不承认。例如中国佛法,理论上属于大乘,实际上大部分佛教徒所表现的却是小乘的精神,因为真正有改善社会国家的胸襟者,其实不多,所以大乘地区也充满小乘的信徒;而小乘地区也不见得没有具「普渡众生」之心志者。
原始佛教虽然不崇拜鬼神而专谈道德与行为的修持,却未明显反对民间原有的多神信仰,加上佛家也接受轮回的观念,所以佛教便逐渐被视为婆罗门教的教派之一,最后终于被复兴的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本土的势力反而逐渐减弱,倒是在其它国家有很大的发展。2
四、入华大行其道
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后五、六百年,即公元一○○年左右(或更早)才传到中国,当时佛教在印度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已经大致成形。然而,当时的中国汉朝也已经拥有相当强大的文明、传统和儒家的典籍,所以当佛教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遇时,便产生不少冲突和争议(公元50~850年)。佛教后来之所以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结合,同时又借用道家的语言、词汇和观念。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体系,为人生意义和社会秩序提供一个道德性的答案,但是却没有办法给予苦难中人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遁世的道家便成为另一种哲学与宗教的选择。佛教进入中国时,道家哲学帮助了佛教在中国的转化,因为释、道两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而且都有浓厚的形上学色彩。道家对造物主的观念是抽象的,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和道是抽象的,无法用言语说明(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并且将宇宙和万物的来源归之于自然,认为今生的福禄寿并不值得执着,最重要的是能够参破一切,这种人生观类似佛教所讲的虚空。此外,道教亦有静坐、养气之术,所以比较能够接受佛教打坐、参禅等的修行方法。
佛教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流行,当时政治与社会的混乱,助长了佛教的传播,而清谈之风使人习于玄妙的谈论,更促进佛学思想的开展。而真正严谨的译经工作始于公元二世纪,鸠摩罗什(公元402~413年)和玄奘(公元596~664年),可以算是翻译佛经的佼佼者,鸠摩罗什重译大乘佛教的重要经书,并给予权威性的诠释作为标准译本;玄奘(俗称「唐三藏」)到印度搜集大批经文,回国后更大力翻译,不只使国人能对大乘佛经做有系统的了解,也对中国文化产生莫大影响。
佛学随着时间在中国逐渐普及,尤其在某些笃信佛教的君王提倡下,发展更为迅速,并于公元七~八世纪的唐朝达到极盛。不过,晚唐以后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渐渐衰微。或许因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为圣贤」的观念,使中国信徒比较认同大乘佛教「众生皆可成佛」的432
3乘:乘载众生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谓之乘。佛教有五乘、三乘等说法──「道家」和「道教」不一样,道教徒大多追求今生的福、禄、寿,来世还要做神仙;道家追求旷达的人生观,相信自然的宇宙观。
吴怡、张起均,《中国哲学史话》,209页。4
55教义;而虔诚的佛教信徒,冒着生命危险至西域各国取经,并透过译成中文的佛经,将佛教传到日本和朝鲜,也扩展了佛教的影响势力。
五、中国化与八大宗派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立足,是因为它比较能顺应中国的国情,并且为了适应中国文化而不断寻求更新與融合。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不清楚佛教在印度已经分裂成许多派别(公元850年起),以为所有的佛经都是佛祖口传,所以最初并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佛经大量翻译成中文,中国人渐渐把握佛教教义之后,发现经书彼此之间有许多矛盾,因而努力寻求解释,并将大批佛经分类、整理,将不同派别的佛教教义系统化。
中国大乘佛教各宗的形成,是因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