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开封
详细内容
篇一:《开封印象》
开封印象
这个周末因为有事去了一趟开封,虽然来去匆匆,开封的古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切安顿好,已是下午,我们在包公湖边信步闲游,碧绿的湖水干净清澈,犹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光滑细腻,只青青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它,让人的心也变得澄澈起来,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无喜无忧,真正心如止水。岸边一老者在垂钓,两眼专注地看着鱼浮,心无旁骛,忽然鱼浮下沉,鱼竿前部变弯,他迅速扯起鱼竿,一条半尺来长的鱼被他提出水面……我们看得流连忘返。顺着包公湖向南走,不远便来到包公湖大市场,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虽然是市区,可这里的男男女女穿衣打扮都显得朴素洁净,全无时尚之感连同这大市场里卖的服装亦是大众化的,朴素大方,便宜实用,很能体现古都古朴的风格。
晚上的包公湖确是另一番景象,湖岸石壁上用彩灯装饰出一道道彩带,有粉色、蓝色、绿色,色彩柔和,毫不刺眼,水中彩灯如莲花绽放粉色的莲花如含羞的少女,绿色的莲蓬亭亭玉立,远处的买卖铺户医院机关灯火通明,不但招牌鲜亮,还用彩灯装饰出楼房轮廓,映在湖水中使人如临仙境。顺着回廊往前走,忽然听见前边歌声嘹亮,原来湖上一凉亭下聚了一群人,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正在唱歌的是一位老年人,衣着朴素,唱的是一首革命歌曲,唱得很投入,很显然他唱歌不是要博得众人的喝彩,只是发挥自己的志趣,唱出自己的浩然正气,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
离开包公湖,走不远便到了小吃一条街。这条街上各种各样的小吃琳琅满目,有一家炒凉粉的招牌上写着曾获某某金奖,摊前还排起了长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开封的凉粉有什么出奇之处呢?我不禁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一边排队一边看摊主把大块的凉粉切成细条,然后在厚底的大平底锅里浇上油、倒切好的凉粉、撒上葱花,时不时的加上点水,盖上一个小锅盖,让你亲眼看着凉粉在锅里咕嘟咕嘟的滚,渐渐的香气四溢,十分钟后一锅凉粉就炒好了,摊主盛凉粉的时候把锅底的锅巴也铲进去,吃到嘴里凉粉软软的,锅巴又香又焦,别有一番风味。
篇二:《印象开封——《大宋R26;东京梦华》》《大宋·东京梦华》是一部演出或说是一台节目的名字,在开封清明上河园的里里外外,随处都能看见关于它的介绍及宣传品。起初并没有太在意,等最后终于想看一看了,到售票处一问,当天的票已经卖完。一台节目票价不菲况且天天演出,竟然一票难求,着实有点让我吃惊,愈发使我要一睹究竟,为此开封的行程又延长一天。
演出是在清明上河园里一个不小也不大的湖面上进行,湖的一侧是半露天的观众看台,整个湖面以及湖边的平台,及湖畔一系列宫廷建筑是背景也是舞台。
黑暗中突然飘出的几声清晰而纯粹的琵琶声开启了演出的序幕,我总感觉那是唐朝的琵琶,不知何故奏响在这大宋的夜空。远处湖面上出现一朵巨大的菊花,被一束彩色的光束推动着慢慢漂来,临近了只见那菊花的瓣片缓缓舒展开来,露出中心的花蕊在款款而动,仔细一看那花蕊竟是一群仙女在轻歌曼舞吹箫弄琴,歌声唱的是那位南唐后主李煜陛下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虞美人》本也是千古名篇,还有谭健常根据这首词而谱曲的歌曲也是非常成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邓丽君演唱后流传甚广,那旋律婉婉转转凄凄切切似乎每一个音符都要拧出汨汨的血泪一般。但今天这《虞美人》,初听却有点意外,并不是那熟悉的旋律,看来是为这台演出专门重新谱曲。旋律倒也委婉柔美但却少了许多凄切,凄凉中多了几分平淡,柔美中多了几分优雅,我惊异于《虞美人》也能如此来唱?直到后来很长时间这旋律在我脑际萦绕不断挥之不去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这不恰好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白描手法,类似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吗?那是一种苦大仇深仍不失优雅,喜亦有节悲亦有度的定力与分寸之美啊!
歌曲唱过一段后音乐竟然昂扬起来,声势浩荡音色宽广,群体男声伴唱的加入更增加了几分悲壮与豪气。我正惊异于抒发满怀愁绪的作品也能如此来表达?突然现场的灯火齐明,湖畔一座座的宫廷建筑在霓虹灯的勾勒下现出雄伟轮廓,再仔细一看上面已是旌旗翻飞,周围一条条彩色的光柱在空中交叉摆动,搅得整个世界都好像在动了起来,直让人心潮澎湃。我感慨这帝王的愁思毕竟和我们老百姓不一样吧,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毕竟也曾是帝王之身,他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还是谦虚点了,一江春水是不够的,如今天这般山呼海啸才是应该的呀!
在这音乐的高潮声中那巨大的菊花快速飘向远方,当一声悠然而韵味十足的中国铜锣声响过,现场的灯全部熄灭,人们已梦回千年神归大宋了。
当现场的灯光再次亮起眼前呈现出的已是一幅浓浓郁郁的东京汴梁世俗生活真实画卷,而此时我的困神悄然而至,我要去接待困神去了,未完待续。
这里勾栏瓦肆市井百业,贩夫走卒各色人等熙熙攘攘,汴河之上千帆竞发夹杂着纤夫响亮的号子,这是关于所谓和平盛世的典型图景,也是中国历史记忆中永恒的天堂印象啊。当大野芳菲铺绿了天际,空气中弥漫着大宋王朝青春的诗意,少女们在秋千上荡漾,一切都散发出北宋王朝生机勃发的气韵。
东京的上元节之夜,当那千万彩灯一起点亮,眼前变成一片无边的灯海,那节日的礼花在空中绽放,宛如香风吹落满天繁星,这是一个如梦如幻如仙的盛景,人们真的是醉了。那一夜人群里有一位来自山东济南的我的老乡他叫辛弃疾,大概也是和我一样的激动,后来填词一首名《青玉案·元夕》。
东风怒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把唐诗或大唐比作浓重的大写意画,那么宋词或大宋就是精细的工笔画,其并不仅仅是笔法的细腻,更在于艺术的目光开始更多的关注于人的自身的存在,特别是人的复杂而细腻的感情体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也无论是从神灵还是从礼教的桎梏把人解放出来,都是人类对于自身的重新发现与自我觉醒,这是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标志。
正是在这大宋,正是在这东京,正是今日,一轮残月挂在天边,秋风拂面碧水茫茫,一叶轻舟漂浮岸边,多情才子妩媚少女依依话别又难分难舍互诉衷肠,凄凄美美的离愁别绪,这又是一种多么唯美的意境,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耳边传来宋朝婉约派诗人柳永那首《雨霖铃》,呈现出的是一个艺术王朝的浪漫情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然而,大宋从来就不缺少英雄与豪迈之气,当眼前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点兵场,当那些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杨门女将在这里率兵誓师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当耳边传来那位著名的抗金战士辛弃疾的名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一股自豪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不禁感叹:这可是一帮女性啊!
转眼间现场灯光昏暗下来,一种不安和紧张的气氛袭来,远处几个士兵手擎旗帜焦急的奔跑,很显然形势万分危急,看来一场大战已经临近。人们的心刚提到嗓子眼,影影绰绰中一队队战马从眼前疾驰而过,虽看不真切,但飞驰的战马所带动的气流夹杂着马匹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战马飘飞的马尾一定扫到前排观众的面颊了吧。
《满江红》的歌声紧张而激烈的冲击着耳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猛然现场剧烈的爆炸四起,声如惊雷让人心惊肉跳,大地在震动,空气在震动,眼前水面爆起冲天的水柱硝烟滚滚,到处烈火熊熊。无数次在电视电影中看见过的战争场景今天的的确确是置身其中了。
当那炮声嘎然而止,人们尚未从惊悸中回过神来时,一页风云散时光已变换,一湖烟云散去一个辉煌的王朝从历史的深处走入一幅伟大的温馨而壮丽的画卷中。曾经照亮过北宋的月亮今又照亮了今日的开封,远处传来儿童与大人的浅吟低唱,温暖的歌声在回忆着昨天和祝福着明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默默走出会场,心里仍在默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也在心里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三:《我眼中的开封饮食文化》{印象中的开封}.我眼中的开封饮食文化
班级:高分子13-02班
姓名:田河广
学号:541304010234
开封饮食文化是国之精粹
开封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一是这里地处中原,战事频发;二是这里黄河水患无穷,天灾人祸常毁城于一旦。然自仓颉筑城的4600年间,屡毁屡建,延续至今,形成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试问,古人何以不迁往他乡另筑新城呢?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不是与华夏儿女的思乡情结有关呢?孔子的曾祖父防叔是宋国公族,豫东鹿邑人,与老子同乡,因避难迁鲁国都城曲阜,与宋国搭界。文化没有国界,互为影响。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大部分时间是在河南境内,很长时间吃的是河南饭,死后也是以殷人食礼祭奠的。华夏文化延续至今,仍然承袭着“年节返乡潮”,认祖归宗,势不可当。千里之外,万里之遥,都要“常回家看看”,吃顿团圆饭。为了吃顿团圆饭,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跨洋越海,这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华夏饮食文化的深邃意义吗!
城市的延续、城市中华夏儿女的延续,伴随着华夏饮食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促进了华夏民族饮食文化在开封的叠加沉淀,促进了华夏饮食文明独树一帜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形成以素食为主的“味”饮食文化。它与西方以肉食为主的“香”饮食文化成为世界上两大饮食文明的主流派。因之,开封饮食文化也与“城摞城”一样成为世界奇观。至今,有史料可考的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名馔超过500种,堪称开封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它比国宝熊猫、国粹京剧对人类的贡献要大很
多,理应成为国之精粹。
开封饮食文化源于夏商,盛于北宋,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十大菜系中“豫菜”的发祥地。豫菜是在北宋宫廷菜肴的基础上,吸收了川、扬、京、广等地名菜之精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工艺考究、制作精细、色形俱佳、口味适中的中原菜系。开封的诸多佳肴中,最吸引人的有鲤鱼焙面、桶子鸡、套四宝等。在开封,五花八门的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赏。开封的风味小吃主要有熟食类、油炸类、煮食类和汤食类。熟食类包括小笼包子、烫面角、蒸饺、烧麦、水晶包子、豆沙包子、桂花馒头、千层饼、荷叶夹、绿豆糕、枣糕等。油炸类包括麻花、馓子、油条、鸡蛋布袋、油馍头、麻叶、面蛹、菜角等。煮食类包括吊卤面、烩馍、烩面、烩饼、元宵、水饺、拉面、馄饨、油泼面等。汤食类包括油茶、豆沫、胡辣汤、绿豆糊、豆腐脑、黄焖鱼、鸡血汤、肚肺汤、羊肉汤、羊双肠、杏仁茶、八宝饭、江米切糕、玫瑰馅饼、蜜汁熟梨等。
小笼灌汤包子--是开封历史悠久的名点之一。它是由北宋时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鲜香利口而驰名。
鲤鱼焙面--是开封传统名菜(豫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久负盛名。焙面也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
故称为"焙面"。
五香风干兔肉--用1.5公斤左右的野兔,挂置阴凉通风处风干,再用十余种香料卤制而成,成品香味独特,回味绵长。
黄焖鱼--采用精选草鱼,小鲫鱼为主料,经炸制后,佐以数种大料,卤汤焖制而成。鱼鲜味美,汤料五香,食后回味无穷。(个人注:黄焖鱼最大特点就是闻着香吃着更香,且鱼刺软化、和鱼肉融为一体,可以放心直接食用而无需担心鱼刺。)
锅贴--开封锅贴是闻名的风味小吃,其中稻香居的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皮焦馅嫩,色泽黄焦,鲜美溢口。鼓楼夜市有一家专卖馄饨锅贴的,味道很正宗。{印象中的开封}.
涮牛肚--的吃法起源于清代民间,是中原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开封白家围汤涮牛肚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口味,吸取饮食科学与中华医学的新发展,改进工艺,选料精良,采用数十种中草药及调味品,经过十几个小时熬制而成围汤,其汤味厚而不腻,再将洗浄去脂的上等牛肚浸泡其间,佐以色香味俱佳的多种调料,入口松软爽滑,令人回味无穷。
开封的饮食不像川菜那样辣,不像浙江菜那样酸,但是有一种古朴纯真的味道在里面这是我最喜爱的。开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觉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大向外推广的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对开封的美食有所了解和品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希望开封的饮食能够更加地绿色环保和营养,最好成为滋补效果更好的美食。
篇四:《对河南开封二十七中的考察报告》对河南开封二十七中的考察报告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路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怎样?一个人的道德成长究竟从哪里开始?蕴涵于学校中的德育元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带着这样的问题,借助中小学校长培训提高班这个平台,我到河南开封二十七中进行了考察。在考察探究中,二十七中做得最好的是德育工作,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现将我今后德育工作的思路浅谈如下:蕴涵于学校的德育元素——德育特点分析
(一)德育于校长的影响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视野决定着学校的视野,校长的追求决定着学校的追求,校长的品格、品位决定着学校师生的品格与品位,一个充满理想、激情、人文关怀、艺术素养的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德育资源,这是我们在考察时深有感触的。开封二十七中校长无疑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他谦和、朴实、宽容、平和,富有教育梦想及追求,视教师为合作伙伴,视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提出了“培育阳光少年”,有一位校长在《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道:“„„我们无法改变中国人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但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心理;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影响学生。”校长的理想追求,与教师间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所营造的诚信友善的人际环境,往往更具有文化育人的魅力。
(二)德育于教师的示范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先生曾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中写道:“我曾提倡,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从教师的言行开始。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就很有价值。”于是,考察中我们把视线锁定在教师身上,透过教师观察学生,又透过学生反观教师,我们二十七中真切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热诚、团结、友善、
得体及良好的精神气质。我们确信,教育的道德性最主要来自教师的道德,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最重要的道德文化资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品行、德行等去影响教育学生,做到以行育人。我们认为:作为文化人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气质,较好的素养。作为学者的教师,应该拥有与学者身份相一致的学识、本领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三)德育于班级建设中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元素,班级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最基本阵地。可以说,没有每一个班级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学校层面上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而班级建设主要是指班级文化建设,他包含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修养,通过问卷我们得知各校都有各种类型的班主任培训,而班级文化建设则涉及不多。考察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好的班级一定非常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教师通常会通过确立班级信念、制定班训班规、借用名言警句、创作班歌班徽、完善班级组织、丰富班级活动(如主题活动、公益活动、选举活动、关爱活动、研究活动、阅读活动、艺体活动、节日活动、生日活动、评比活动)等优化班级环境、建立师生沟通和家校互动机制,培育班级的社群意识,提高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的道德自主建构。学校的班级建设是极具特色的,如:开封中学各班教室门口的班主任寄语,教室内温馨如家的环境氛围;开封求实中学校长理想之三则是把班级建设成学生最温馨的家,因此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温馨的名字:憩乐园、新星闪耀、太阳神、快乐老家、阳光地带、飞梦苑、梦之舟......每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的是“园丁心语”,在师生间传递的是温馨的谈心本;班主任队伍中73%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95%的班主任接受过相关工作培训,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4%,69%的班主任属于外向型性格,94%的班主任认为:尊重学生、民主亲和、严谨细致、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多组织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在班级营造一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是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而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则发现,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具有如下特征:责任心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公平公正、多才多艺、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孩子们在回答成长中最难忘的、对他/她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时,92%的学生写的是某一次活动,比如:球赛、运动会、演讲、远足、拔河比赛、烛光晚会、歌咏比赛等,在谈到对他/她们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时,71%的学生选择了班主任,因此,不难看出,一个好的班主任,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德育于智育活动中
谈到学校德育,大家自然会想到德育处、团委,会想到班主任及各种德育活动,而任科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即使涉及德育也是蜻蜓点水,或者是迫于德育渗透的教学要求,殊不知德育教育贯穿智育教育的全过程。二十七中校长反复强调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他说:“我们不否认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对学生积极的教育作用,甚至有的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课堂既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视着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准和行为能力。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育时机的把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种种言行,适时地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可能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而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样的德育才是实实在在的。如: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程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课程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深刻的德育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认知这些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开展德育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在《生本教育》一书里这样论述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在师本教学中学生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