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事作文>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

详细内容

篇一:《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共和国成立那年我七岁。有道是三岁记到老,而那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却没有让我留下一点儿印象。我倒是清楚的记得那年七月关于我自己的一件小事。我满地滚着,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妈又生气又高兴——-我这么小(当时农村娃大都是八岁上学)就去上学,操不尽的心呢;可是又一想,别人家的娃打都打不进学堂,咱家娃却这么爱念书,说不定改换门庭呀!我家穷,祖辈几代人目不识丁。后来,属于国家大事,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等,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记得在这些政治运动过程中,村子里有个女娃起名叫分地、邻村自乐班的鼓头赵有效被镇压了、村子中间大槐树底下那户人家有位哥哥在朝鲜的队伍里教书呢„„及至到了镇上读完小,我都还是傻乎乎的,对外面的事一点儿也不懂。有回放学回家,路过戏园子,听戏楼上乱哄哄的,吵得很凶,我们挤进去看热闹,人家说批判人哩,有啥好看的。后来老师就给我们教了那首歌:“右派右派,象个妖怪。当面他说好呀,背后来破坏!见到太阳他说黑暗,幸福生活他叫悲惨„„”于是我们才知道那是反右斗争。记得学生也写了大字报,我嫌自己订的《中国少年报》紧忙收不到,也写了份小字报:“邮局的人真糟糕,几天不送中少报!我们订报不容易,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些事虽说不上串儿,可回忆起来总是有滋有味的。但是有一件事我至老也弄不明白。这件事刺激了我幼小的甚至是一辈子的灵魂。我们的小学设在一座古庙里。教室在前殿。穿过后殿,进入关帝庙。当值日生时,进庙给先生(老师)搭茶(烧开水),我胆小,总是怕的不行,那些神呀鬼呀的故事在脑海里萦绕。那次我搭完茶去厕所,出了殿门,见一同学在前边走着,我忙喊他等等。那同学理也不理的进了厕所。可是我的天哪,我进厕所一看,连个影儿也没了。我的魂都吓丢了,撒腿就往教室里跑,却遭到了先生的批评。妈知道了,为我招了魂,并且把我见“鬼”时穿的那身衣服用泥封进缸里,整整一年不见天日。后来我把这件事写进我的日记里,先生又批评说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怪。就是在不更事中,我渐渐长大,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懂得人生之不易。小学四年级开始作文,也不知咋的,我的作文老作的好,经常被先生“贴堂”(贴到讲堂旁边让大家看)。我倒嫌起了先生,他出的作文题太老套,比如说《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等。那次,先生带我们去卤泊滩看拖拉机,我心情激动地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第一次看见了拖拉机》。虽然没按先生拟的题目写,先生却很高兴,在同学面前把我夸了又夸。从此我就爱作文。写着写着,笔底下的生字生词就多了起来。当时市面有种《四角号码词典》,只要记住“横一竖二三点纳,插四叉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四句口诀,查起来挺方便。我很想有这本词典。可是家里穷呀,连4000元(相当于现在的4角钱)也拿不出来。我就缠妈。妈眼泪巴巴的说她想办法。啊妈妈,她个屋里家的,又能有啥办法呢?晚上,全家人都进入梦乡,只有那盏小油灯陪着妈妈穿针引线。第二天早晨,柜盖有双崭新的布鞋。吃毕早饭,妈就去赶集。那双鞋卖了5000元。下午饭放学回家,我就有了心爱的词典。我抱著妈哭了。妈也哭了却也笑了,我懂得她心里是很甜的。我谙事以后,就沿着写作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还好,我终于成为一名记者,写了不计其数的报道。如今我老了,过去的事忘不了,要写下来的事却不多。这就怪了。其实不怪,少不更事嘛!那天我问儿子,你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他挠头想了想,唱道“我爱北京天安门„„”;女儿一看也高兴地唱道“我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我笑了。

篇二:《少不更事(450字)作文》

精选作文:少不更事(450字)作文

风不顾一切的吹着,吹走的是一阵阵油菜花香,是顶着花香的路人,是你依稀的背影,是我留恋的眼神,吹走了我不顾一切的理由,小小的成熟在心里,慢慢地长大,在某个很深很深的夜里,我还是会想起,儿时最喜爱的童话,你看那窗外的月亮,不还是和小时候的一样美丽吗,慢慢的,我都已不想再懂了,因为我已懂得,无知真的很幸福,可风,总是让我,在失去时知道更多,然后让我不知所措,少不更事的时光,总想记住这些风雨不忘,总想我们一起,看每一天最后的太阳,总想在你离去后,我还记得你的模样,可当风带着花香都过去,当雨带着嫩芽都过去,当流年带着所有的伤痛,都过去我能记得的,只有回家的路。高三:张宜帅

篇一:优秀作文

朝暮舜华锦时长

其木荣荣,花颜如霞,晨耀其华,夕则丧之。

时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朝夕而已。

该是春尽的时节,眼看着桃花纷纷洒洒地从枝头舞落,染了一地的红,却也只是在心底默叹着春逝而已。那时候,时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一日,后院里那几树木槿开花了,粉紫的钟形花朵似玉盏一般,清浅的香气从盏中流泻而出,弥漫在空气中,嫩黄的一丝花蕊平添了几许娇美。展眼望去,虽不似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不似桃花灼灼其华,燃霞绝色,但亦是清绮可人,娴静淡然,蓦地,欢喜之情跃然心上。

正晃神间,只听得耳畔一阵轻语,飘飘入耳:“这花真可怜,朝开暮落,生命竟如此短暂。”我细想来,终是忆起了木槿的别名——朝开暮落。只是一天的世界,便已是全部生命。轻轻感叹着,却被一个熟悉的声音惊住:“叹什么气呢?嫌时间短,嫌木槿命短?这样吧,你明天再来看它们是何模样。”入眼,是母亲眼底调侃的笑意,心神猛然一滞。

次日,天气晴好,淡云疏朗,我推开虚掩的木门,身形顿时定住。之间几树木槿依然是展颜面对,艳艳其华,尽管树下堆积着昨天的落花。“它们将生命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将自己的那短暂的时间延长,扩大到永恒。”母亲的声音似从虚空而来,缥缈而感伤。

不知怎的,想起了弯眉浅笑的外婆。总是听外婆年轻的故事,那时候觉得外婆的脸上依稀是年轻时的模样,却陡添了几道皱纹。时间至短,不过须臾而已。

然每日瞅着外婆看云时的惆怅与深深眷恋时,又似觉得锦时至长,长在外婆心上,云上外婆家乡那绿竹猗猗,山色清明的模样清晰地映出,那是她一生的牵挂,一生的年华,锦时至长,故乡依旧,而时间在她一生的思念中无穷尽。

我回过眼来,凝眸望那几树木槿,蔚然粉裳,青春模样,鼻间有浅淡清香飘来。

原来,世上,时间不过最短。只须臾,便已逝去;而它又是至长,凝在一生的眷恋之间,凝在心上无穷尽。生命不断接替,又不断逝去。

浅风过梢,朝暮舜华锦时长。

光阴一寸,流传百世从形成到毁灭,万物都在经历着逐渐老去消逝的过程。惟有时间永远在流逝,却永不会逝去。

历史长河滚滚,裹挟着无数人的生命与品质,永不停歇地向着世界的尽头奔涌而去。纵然时间无情流逝,但总有些瞬间却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彩。在居室之中郑重地一笔一画写下心中所想,吐露真情的那个瞬间,陆游在自己的烟艇中心绪上下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在面对朝堂上的繁文缛节与勾心斗角,决意拂袖远去的那个时刻,陶潜心中从未如此清净明彻;在青山碧水间畅游,自斟自饮放声大歌的自在时光,李白明白了什么才算是快意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仅有醒悟与快乐,相比之下,痛苦更有值得铭记的地方。

太史公完成史家绝唱的数十载,仿佛都满溢着血与泪,令人唏嘘。苏武执节牧羊的几十个春秋,肯定浸透了枯等的绝痛,却在最后时刻迎来转机。还有,还有例举不完的人们,为自己心中的事业奉献了一生。尾生抱柱,至死方休,他们在难以想象的环境下完成于时间的信约,成为了时间中永恒不灭的光。

一瞬间,一天,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对于所有的时间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时间没有尽头,但就是这些渺小的人,短暂的时刻却有勇气有能力给时代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过去是智者的时代,贤人圣人的时代,那现在,便是我们的时代。我们能做什么,又凭什么让时间永远记住我们呢?有人不明白但总有人明白。如果时间是一条长河而我们只会随波逐流又谈何永恒,我们需要成为一颗天上的星,在长河中倒映着自己的身影,永远闪烁着光辉。

在时光的洗礼中,我们慢慢长大,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强大。我们期待又害怕着时光的流逝,或许正年少的我们意识不到时间的短暂,却能体会到永恒的感觉。为什么不试着在永无穷尽的时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哪怕不是名震天下,但我们总得留下值得别人记住的一段时光。最易消逝的是时间,最能抓住的也是时间,愿你能用这宝贵的一寸光阴,照亮未来更多的人前进的路。从形成到毁灭,所有人行将老去,惟有时间在百世流传中发散着永恒的光。

永恒的光芒

一切都抵不过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而一切的不朽,都将在历史的冲刷中,在漫长的岁月的蒸馏下,显示出耀眼的光芒。

光芒永恒,岁月永恒。千年的历史过去,花已枯萎,人已老去,朝代的更替,士族的没落,终究在永恒的时间面前黯然失色。然,物质的逝去背后,寓示着精神的永恒。

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心还在,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目标还在,那魏晋风度还在发光,那盛唐之音还在回响??

这是文化的不朽,这是精神的永恒。在历史的范畴中,正是这些发光体的永恒在时刻提醒着人类:时间一直没有过去,它久远到几万年后的未来。

认得生命可以消逝,人的外表可以被忘却,但那些寄寓在灵魂深处的躁动,那些在动荡时局中的呼号,却始终回响在历史的星空。

我们忘不了鲁迅喊出“药救不了中国人”之后奋笔疾书的毅然;忘不了十年黑暗风雨中张志新“要敢正视真理的坦荡;忘不了在保钓风潮中闪现出的理性而智慧的火花??”

时间在那些瞬间定格,精神与壮志被揉进了时间,这是时代的永恒。那声声呼号,那满腔热血,如一对自由之翼翱翔于世纪高阁之上,如一炳烛划破无尽的黑暗,成为了时代的光芒。

也唯有如此,生命才会融入时光的河流中,不再随着岁月老去,不再被历史淡忘,而是随着时间的长轴一直延续,永无穷尽。

于是,成功者不再虚度时光,因为他们明白,生命唯有经受升华后,方能融入时间,化为不朽。

咬定青山不放松,三更灯火五更鸡,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事业上。他们不是不懂得享受,他们只是不愿在闲聊宴饮中看着自己的激情与青春如香烟般烧成灰烬。于是他们在心中那轮明月的昭示下,一直走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方,他们用自己的背影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什么才是不负青春不负时光。

风化的遗址残垣将一切还原于本真,沧海桑田黄尘清水流转万千,却赋予事物另一番风骨,在笑谈中铭记一切。

烟火虽短,向日璀璨由变者而观之,天地不能以一瞬。

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不得不承认,天地之大,我们不过如蜉蝣般渺小。

李白说:“时间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可我们不是朝生暮死的蝼蚁,我们有血有肉,我们渴望燃烧,渴望照亮夜空,渴望在短暂的生命发光发亮。于是我们努力地让生命芳香满鼻。

有人说姚贝娜的凋零不值得,毕竟,盛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此极端,实属枉送性命。像是,伤痕累累地刀尖起舞。

可他们不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可以如此尽情地释放时,那种感觉有多么酣畅淋漓。

烟花虽短,却向日璀璨。时间早已不能打败她,她的孤独,虽败犹荣。

我听说有一种鸟,唤作荆棘。一生兀自寻觅,只为一棵绝命荆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谱出一曲惊世绝唱。它从未打败过时间,却在时间予它的短暂温暖里,许给自己一场盛放。

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

烟花虽短,却向日璀璨。

如果终有一天,我们要如同柴禾一样休去,那我们唯一要做的,便是让生命不朽。

何为不朽?立言、立行、成德者当为不朽。

贝多芬说:“耳疾、伤痛打败不了我,我不愿一辈子碌碌无为,到头来只剩下了平庸。”

我们固然不能像贝多芬一样令全世界惊艳,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个。但平凡不是平庸,用心于此生此世,我们便是最好的时代。不妄求扬名立世,只求不枉此生,问心无愧。

是以烟花虽短,向日璀璨。

就像歌词里唱的: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可对于平庸的来说,时间是性命,对于贤者来说,时间是性命和生命,而对于伟人来说,时间则是性命、生命和使命。

你看,尽管每个人的时间是大同小异,但时间的价值,却是不同的。

生命是短,短到不过百年。

时间是长,长到永无穷尽。

所谓过客,只是我们相对于时间而言的,时间只负责流动,不负责陪你到地老天荒。

如此我们越发渺小起来,由此生出自卑。只是大可不必,因为啊,生命虽短,却熠熠闪光。

烟花虽短,却向日璀璨。

有限的流年开出一片海

距离老头儿离开我们,已经是。《神曲》《浮士德》均成书于晚年,却无一不在人生的发轫之初便具雏形,再用点点滴滴的当下,连缀成了寒侵暑浸亦无法侵蚀的永恒经典。“劝君惜取少年时”,因为

我们对永恒的

领略并不在彼岸,而在当下。

然而,为什么正值风华的我们,却倾向于虚掷光阴、游戏人生,或是陷入不可控制的“拖延症”,在浑浑噩噩中戏言“时间只是一种幻觉”?

仔细想来,一方面,不少当代人已然陷入了精神的虚脱,对时间的永恒性已无从感知,徒留对过去的沉湎而无力于创造。余华曾写道:“回忆是对过去的一种重组。“诚然,回忆使我们聆听过去辉煌的回声,更明晰地认清当下从而更坚实地迈开步伐,但倘若一味沉湎,不思”重组“的意义,时间只会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更深层次上,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瞬息万变,亦让我们无法适从。我们少不更事,对当下的努力有些许踌躇与恐惧。但另一方面,我们血气方刚,我们来日方长!时间是转瞬即逝的,我们的尝试与失败都不过是永恒湖面上的天光云影,随时消散,而历久弥新的,只会是我们永恒的创造与进步。少年,何不迈开脚步,用瞬间来书写永恒?

时间的巨轮运转,我们却又足够的理由沉淀下来,赏花开叶落之景,闻蝉吟蛩响之声,洗净铅华,拣尽寒枝,来铸就当下,成就永恒的诗篇。

彼时,对于时间长河中那么多永恒的神话,我辈方可吟之不尽,又继之以歌舞!

短暂与永恒

“时间是最短的,因为它转瞬即逝;时间又是最长的,因为它无穷无尽。“你说。

窗外的樱花又如粉嫩的云霞密密簇簇地交织在一起,摇曳,燃烧,热烈,奔放。树下的溪流似她翩翩起舞时飞扬的水蓝色的丝带,一舞,刹那芳华,转瞬即逝却又永无穷尽。我手捧着一杯碧螺春,看着那嫩绿的叶芽渐渐下沉,回旋,徘徊,止于杯底,手里阵阵暖意传来,内心却止不住地彷徨,没有着落。

你呷一口茶,缓缓地说道:“世间万物在冥冥之中都有着它命定的轨迹,这些轨迹姿态万千,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但是它们却拥有唯一的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拥有有限的生命,这些生命都是由时间这一元素构成,然,虽被灌入了时间,却亦是无法拥有时间的永恒。对时间而言,它们终将如指尖沙般随风消逝。如花,由花苞稚嫩地立于枝头,到初绽时娇丽迎风而舞,再到凋零时的垂暮之态,无一不迎合了时间亘古不变的法则,最终,刹那娇颜,转瞬即逝。

听着你的话,心如茶叶般缓缓下沉,目光止不住地迷茫,颓然。我转过头,看着窗外云霞似的朵朵樱花,内心充满行将朽木的悲哀,再美的姿态展露于人生,亦全最终碾落尘泥,不禁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惶之感。

“不过,”似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的眼眸不禁地亮了起来,“时间亦会赋予万物于短暂的生命中无限的生命意义。无形之中,有一双上帝的手为万物关上了生命的永恒之门,却会为它们打开充满鸟语花香的窗户。”你手指着似锦缎流光溢彩的樱花,饱含无限深意地说道:“如它,花期只有几日,却赋予这个世界无限的光彩,经久不逝。它们于人们而言,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你看,那树下的黄发垂髫,是如此的恬然自得,虽易消逝,却在人们的心田上开出了一朵永不凋败

篇三:《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

——写在《北方航空报》创刊十五周年之际

正赶上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北方航空报》正在酝酿创办,并招揽有志于此的人。

正赶上我在人才交流会里不抱希望而又漫无边际地寻找,航空公司的招人启示映入眼帘。

那时的我对航空公司并没有什么概念,但从字面理解认为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就莽莽然将自己实习时发表的四十几篇作品呈现给招考人。面对招考人索要四十几篇作品的要求,我又一本正经地要回,等复印后第二天才送去。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吧。

可是就这么地,我最终被录取了,凭着自己年轻时的那么一点儿莽撞和勇敢。

报道那天,我应该是穿着一件现在看来有些俗气的花衬衫去的,可当时的我觉得那是我最漂亮的一件衣服。见到了我的第一个报社同事、领导——马晓晴,我不知如何称呼,只能以学生的习惯呼之马老师,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想来,这个称谓真的是用得太好了,因为在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时,是他把我们引上了一条虽然很小但毕竟是创业的道路,是他帮助我们度过了学生时代到工作岗位过度的最艰难时期。印{少不更事}.

象最深的是工作没多久,马老师骑着单车到我家家访的情形,在楼下喊我的名字时令我促不及防又惊诧不已,而今回想,又有一丝温暖的感觉。那时的领导都是这样把我们这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当成孩子看,无论是表扬、是批评、是鼓励、还是调教„„

在那栋居民楼里,我们因为独立于公司机关而享受着一种特有的自由空气,几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聚在一处几乎没有什么斤斤计较、尔虞我诈,加之马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我们快乐地创办着我们的报纸,幸福地收获着笔耕的果实。我喜欢听伙伴们叫我“富小艳儿”,也愿意用类似亲切的称呼去呼唤我的伙伴们。虽然期间我们也发生过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儿,但时过境迁,而今已要走向不惑之年的我,觉得那些不过是青春时代的痕迹罢了,只是青春的证明吧。无论如何,那个时期应该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时段。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出了收藏多年的第一本合订本(1993年9月-1995年12月)。报纸已经很旧,页面全都变黄了。但是这本合订本不只对我,对于报社而言也应该是极富意义的吧,它记录了它的诞生、它的成熟、它的荣辱成败。看着那一行行铅字,读着那一个个专栏,我不敢夸耀当时我们的才华亦或报纸的档次,也许我唯一可讲的就是那一段的艰辛以及艰辛中蕴含的快乐。

对于现在的编辑记者来说,电脑在手,万事俱备。而那时的我们除了手头上的一枝笔,真的就一无所有了。回忆起来,我们的打字排版工作大概辗转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二一二印刷厂、辽宁经济报社、辽宁日报、中华第三产业报等多个单位,寄人篱下较对文字、一遍遍求人修改,那种滋味真的是千言万语无法言状。可是,我们会在中午休息时去找我们爱吃的东西,聚在一起小撮一顿,浅谈人生,细说心语。那是一家日本面馆(发迷你)吧,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在离老新华社很近的马路边上,一碗面加上一个虾、半个蛋,是令我至今回味不已的味道。那家店早已不复存在,偶尔我会寻找那样的味道,但不知是口味高了,还是没有了当时的那种恬淡心情,总是找不到„„

也许更多的人不知道,当时的我们还是“报纸搬运工”。印刷厂来电话了,我们就会坐着公司的卡车去工厂,把重重的一摞摞报纸从充满浓重油墨味的印刷厂的车间搬上卡车,从卡车搬到办公室,再从一摞摞报纸中分出不同的份数,传给领导,放到收发室。那时候的力量不知是从哪儿来的,也不感觉累,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