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作文>关于水资源的资料100字

关于水资源的资料1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水资源概论论文》

课程论文

水资源概论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年级班别13级一班

姓名梁毅军

学号3113010004

指导教师张丽娟

2016年5月3日

摘要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本文对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论述,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用量逐年增加。此外还对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对策;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很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27115亿m3,少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国人均水量只有2350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27%。根据149个国家按1990年人口统计的人均占有水量由多到少排列,中国排在第110位。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27867m3,约为世界的3/4。可见按我国人均拥有水量及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量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

据预测,到2000年即使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兴建一些新的水利项目,全国可供水量总量预计为6678×106m3,仍缺水418×108m3。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即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不足全国人均的1/4。另一方面,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的4/5。南方每公顷耕地水量28695m3,而北方只有9645m3,前者是后者的三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年内雨季又比较集中,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枯水年和枯水季节的缺水矛盾更为突出。对我国农业来说,旱灾甚于水灾。干旱已成为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5]。干旱的严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据1950年~1990年资料统计,我国年平均干旱受灾面积2085万hm2,洪涝受灾面积842.5万hm2。即使在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大于水灾面积。其次,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的40年中,全国发生干旱300次,发生洪涝236次。再次,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主要的自

然灾害。建国以后全国粮食单产多次下跌都是由于旱灾引起的。而且,干旱还具有连发性和连片性等特点。1887年至1878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这次干旱是我国近代各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在旱灾中心地区,80%的人被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1959年至1961年也为全国范围的三年连旱,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等广大地区遭受严重干旱,这次旱灾是我国建国以后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三年共减产粮食600多亿kg,相当于1950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或相当于1958年粮食总产量的61%。这三年连旱,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全国粮食产量直到1966年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4.水污染日趋严重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工作。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废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全国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价河长的32.2%;受污染的河已占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长中,有2.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199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有的大江大河已形成了岸边的污染带,不少支流小河成了排污沟。在1984年~1995年十年中,污染河长增加了1倍以上。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水质最差,约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河流污染情况严峻,其发展趋势也令人担忧。从全国情况看,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

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不断增长率加,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快。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51.2%。在39个代表性水库中,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有12座,占30%。在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已达富营养化程度,鄱阳湖、洞庭湖正处于向富营养化过度阶段。城市近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偏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以及北京的官厅水库等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太湖中富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

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

地下水水质每况愈下,在全国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从地区分布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为严重。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71.6亿m3,受到污染的为171.5亿m3,占总量的63.2%。在14.38万km2的被评价面积中,已有61.7%面积上的地下水不适宜饮用,其中34.1%面积上的地下水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由于水污染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缺水程度。长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成为污染型(水质型)缺水区。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出现大污染,致使蚌埠70万人陷入水荒。水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4年七月淮河流域一次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为使淮河变清,除地方自筹投入外,仅国家投入就需106亿元[1]。

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5%,居世界第120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根据近20多年的泥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全国输沙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达60万km2。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就有15.6万km2。

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北方河流更为突出。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约35亿t,其中有20亿t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湖泊、中下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是我国泥沙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罕见的多沙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在1000kg/m3以上,居世界大河首位。

由于水库上游植被的破坏或开荒种地,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库容日趋减少。如浙江金华山口冯水库上游开荒种地2000多亩,每年淤入水库1万多m3;安地水库1975年一次台风淤积20万m3;山坑大茗水库1975年8月12日,7米坝高淤平;洞源水库在1990年前后,库围淤积3m,库底淤积1m。再以山东为例,80年代平均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约2亿m3库容[2]。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篇二:《中国水资源经济学问题研究一百题》

中国水资源经济问题研究一百题

1、“人类世”的经济学研究。(国际上早有人提出,最近刘东生院士呼吁应该重视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影响、人与自然和谐)。※2、水资源地位、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3、稀缺性水资源的经济学研究。

4、战略性水资源的经济学研究。

5、核心资源水资源的经济学研究。

6、水资源的非传统性安全研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7、“太乙生水”的经济学研究。(中国水宗教、水崇拜、早期唯物史观,表明认识到水资源是生命性资源、资源的资源、基础性资源。)

8、“农业八字宪法”与中国水利研究。(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思想)

9、水资源的替代性研究。(各类用水的不同替代,生活替代最小)

10、虚拟水研究。(进口粮食、木材、饲料等于进口了水)

11、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研究。

※12、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研究。

※13、水资源自然特征与水资源社会经济特征之关系研究。

14、水资源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上游、下游、跨境)

15、水资源循环性和关联性研究。(宏、中、微观几种循环)

16、水资源不均衡性研究。(时间、空间、质、量不均衡)※17、水资源的外部性研究。(正、负外部性)

18、千差万别的水、千变万化的水、千姿百态的水,多态性的水态的经济学意义研究。(咸、淡水;冰盖固定的水和江河湖径流的水;地上、地下水;主、客水;大气、地表水;降水、径流;污水、清洁

水;大江大河、湖泊、小流域、水库、村塘、家用井水)

19、人类取水、用水、配水制度史的研究。

20、水权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21、水资源资产化、产权化、产业化、水务企业化、市场化研究。(含农村水利资产的产权和企业化经营)

※22、水资源的公共品和商品属性研究。

23、水资源的价值研究。

24、水资源的价格研究。

25、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及绿色GDP研究。

26、水资源资产的流失、损失、消失研究。

※27、水权的初始界定和各类各态水权界定研究。(主、客水;地下、地上水;空中水;清洁水;大江河水;库水;塘水等)

28、水权的分配研究。(配水量限、质限、时限、取水权、许可征)

29、水权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

30、水权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31、水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研究。

32、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配置权、收益权的关系研究

33、水权中的河岸权、优先权、上中下游水权的关系研究。(优先权:时间优先、地域优先、现状优先)

34、水资源配置中的丰水与缺水区关系研究。

35、水资源配置中的流域内上、中、下游关系研究。

36、水资源配置中的跨流域的调水关系研究。

37、水资源配置中的跨境关系研究。

38、水资源配置中的受益区与受损区关系研究。

※39、水资源配置中的一般优化模型研究与水资源配置中流域优化、区域优化、全国综合优化模型研究。

40、水资源配置中的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经济、生态需水的关系研究。

41、水资源配置中的即期需要与远期需要关系研究。

42、生态需水中的维护、修复、改善生态的关系研究。

43、水资源配置中的城乡关系研究。

44、水资源利用中的水利、水电、水运关系研究。

45、水资源利用中的环湖、河岸、两岸用水关系的研究。

46、中国水权、水交易市场改革实践与案例研究。(义烏、东阳,东江等)

47、中国水务企业化改革实践与案例研究。

48、中国涉水产业开放、外资投资研究。{关于水资源的资料100字}.

49、关于“中国水协”“中水公司”的设想研究。

※50、关于“中国可交易的水票”(和六十年代的布票粮票一样)“中国水交易所”、“水监会”的设想研究。

51、关于需水倒U字型规律的研究。

※52、中国未来10年、20年、30年水需求预测。中国何时需水量呈倒U字型,早日实现需水下降的条件研究。

53、中国水供需若干变量变化研究。(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城市化、产业结构、用水行为、用水观念、水制度、水价格、节水、循环经济、地下水开发、空间水利用、水工程、区域调水、海水淡化、

域外水使用、生活水平、生态用水、科技进步、水替代等20个变量的直接影响)

54、过去中国10年、20年、30年水需水预测误差的原因研究。{关于水资源的资料100字}.

55、水价变动与水供需关系研究。

56、各种需求水的弹性系数研究。

57、资源水价研究。

58、工程水价研究。

59、环境水价研究。

60、清、污水价关系研究。

61、水质水价研究。(分级水、纯水、直饮水、非直饮水、回水)

62、阶梯水价研究。(量、质阶梯、递增递减)

63、实行产业、行业分类水价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如限制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限制洗车、桑拿等)

64、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史研究。(大禹治水、都江堰成功的制度性思考)

65、国际上水管理体制的经验研究。(日本、新加坡、以色列、欧洲、莱茵河复兴计划)

※66、中外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及制度分析研究。

67、中国若干节水示范工程难以推展的制度分析研究。(管道化、喷既、滴灌、茆智节水法)

68、人类水行为、人类社会水制度对水资源供需影响程度研究。

69、中国城乡居民“涉水行为”的社会调查。(饮水、洗衣、做饭、洗头、洗澡等用水行为、免淘米、免洗菜为什么不畅销?

70、中国农业涉水行为的社会调查。(灌既、塘堰、渠河、漫灌、

防涝、抗旱、防汛)

71、中国抗旱防汛的体制、机制、成本、效益的经济学研究。

72、中国工业的涉水行为的社会调查。(冷却、染整、造纸、环保投入、环保评价、水价、水效益、耗水评价、工厂用水中的跑、冒、滴、漏、损现象)

73、中国服务行业的涉水行为调查。(星级饭店、洗业、餐饮业、学校、医院)

74、水资源、水环境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75、中国水生态环境的整体评价和趋势研究。{关于水资源的资料100字}.

76、荒漠化、沙漠化、断流、地下水超采、酸沉降、水质下降、湖泊萎缩、富营养化的成因研究。

※77、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特征与水环境恶化的区域特征比较研究。(长三角,珠三角)

78、修复滇池、太湖、淮河水生态环境的教训研究。

79、跟踪三峡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再评估研究。

※80、深入系统科学整体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济汉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生态可行性。

81、武汉东湖治理十年经验、教训研究。(沙湖污处中心和东湖28个排污口)

82、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实施的武汉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跟踪调查研究。

83、中国环保中的政府、人大、民众、中介、社团、自愿者功能的定位研究。

※84、水循环经济的模式与推展对策研究。

篇三:《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论文》

安徽建筑大学

《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完成时间:2014.5.4

摘要: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时间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际间变化也很大。空间上,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耕地38%,水资源却占全国80%以上;而占全国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时空分布不均匀和年际变化大,造成水旱灾害加重。90年代以来,年受旱灾面积达4亿亩左右,成灾面积3倍于50年代。

关键词:水资源储量缺乏分布

正文:

1.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