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作文>兵车行扩写

兵车行扩写

详细内容

篇一:《20150528月考语文试卷》

八年级下考试后月考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1--7题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狂飙(biāo)滂沱(tuó)巉岩(chán)

B.酩酊(dīng)砭骨(fā)五行缺土(xíng)

C.悄怆(chuàng)羸弱(yíng)气冲斗牛(dǒu)

D.慰藉(jiâ)恣睢(suī)踌躇(shòu)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当前物价温和上涨的形势下,价格调整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秩序,安排好出台改革措施的节奏,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B.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蜗居》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目前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各地的游客绵绵不绝地来到中国十大名胜之一——黄山。

3.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慢游。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C.面对大家质疑的目光,他开始变得惶恐起来。

D.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时刻在告诫我们,需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4、下面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密西西比河风光》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作者夏多勃里昂是英国作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B《草船借箭》出自我国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C《柏林之围》作者是法国的小说家都德。

D小说《荷花淀》的作者孙犁,我国当代作家。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4年我国多地又出现了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为了防止这种病毒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境感受。

C.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教育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打造浓郁的

安全教育氛围,努力使校园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D.最近十年间,我国造林6000余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

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6.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少壮不努力,。(《长歌行》)(2),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3),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4)《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7.文学中的美比比皆是,《水浒》中着意刻画了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形象鲜活、

个性鲜明,尤其是他们风趣幽默的绰号,更能体现每一位好汉的独特之处。请写出其中你

最喜欢的一位梁山好汉的姓名及其绰号,并对其个性作出简短的评价。(5分)

姓名:____绰号:____

个性评价:____

第二部分阅读鉴赏

(8-23题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8分)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于田家。绿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

阳日,还来就菊花。

8试用自己的话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小石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将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2)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许(2)隶而从者隶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文章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6分)

14.如果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名句。(不少于40字)(4分)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4.按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忽然落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向着原来的目标,一步步地往一爬„„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兵车行扩写}.

答案

1—5ABAAA

8(这首诗写诗人进村时所见到的景色。)绿树在村边环绕,青山在墙(村)外隐约横(歪)斜,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着诗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9这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

10.(1)日光下澈(2)往来翕忽11.(1)表约数,相当于“来”(2)跟随12.(1)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13.小石潭的特点:幽静。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4.提示:用范仲淹或苏轼的豁达来开解柳宗元的抑郁,语气应委婉。

三、15.(2分)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人应该有尊严)

17.(3分)示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符合要求即可)

18.(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如果答“道理论证"也可)

四、19.是我和弟弟送花时不要小费,向十一位收到祝福的母亲说明原因要来的。它们代表了孩子们对母亲的那份爱,也表达了母亲们共同的爱心。

20.因为她们都愿意在母亲节里将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

21.如:“我有这样可爱的孩子,我真幸福!”

22.还指文中那些把自己的幸福与人分享的十一位母亲的美好心灵。

23.哪一种观点都可以,能言之有理即可。

篇二:《10-11上期课题小结》

2010――2011学年上期课题研究小结

朋口中学黄胜斌

根据课题研究阶段任务,本期主要侧重于文言文与诗歌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探索与实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个“浅易”比较难界定,依据高考文言文选文来看,应该指以陈述人物事件为表达方式的古文。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就其重要性而言丝毫不可忽视。

其一,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用语,它与现代文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没有实际应用的语言环境,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其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言文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是无法回避的,要了解历史,继承文化遗产,必然要掌握文言文。文言文阅读能促使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不能替代古文阅读。

其三,文言文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有它的一套语言规则,(词法、句法、文法),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并经过一段时间阅读实践,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四,从高考应试的角度考虑,文言文考点稳定性较强,只要基础好,能力强,得分的把握就比较大。

以上四点认识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增加古文篇目,扩大阅读面,除教材规定的篇目,主要增加了一些先秦历史散文,如《触龙说赵太后》、《冯煖客孟尝君》以及《史记》中的选段,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增加阅读量,教学方法要相应改进,采用讲一带一或讲一带二方法,即讲读一篇,然后学生按老师所教方法自读另外一篇或两篇。通过提问或测试,检查自读效果。

(二)多读多背,培养语感。传统的文言文学习十分重视诵读,讲究字正音准,抑扬顿挫,对于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必须背熟。反复诵读,细心体悟,久而久之形成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材料,再随便拿一篇古文,诵读之间便可将文意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重视文言文的诵读,语文早读基本上都用作读书,坚持早读到场,要求诵读古文一定要规范化: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语调中听,流利畅达。语文课堂上也拿出时间诵读古文。诵读的第二阶段是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确认,这就要求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为检验读书效果,我经常挑选一些学过的文言文句子听写,如果读书时有口无心,不能做到字词确认,必然会出现较多的错别字。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很可能写成“履致尊而治六合”。“至”与“致”,“制”与“治”读音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这种词语现象在古文中十分普遍。由此可见,诵读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重视知识积累与能力转化

学习文言文必然会涉及到古汉语知识,高中阶段虽然不要求把古汉语知识搞得十分精通,但是,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不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肯定不行。古汉语知识涉及范围很广,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搞了一张常用古汉语知识简明图表,将文言知识归纳为实词类、虚词类、句法类、古代文化类四个类别,意在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特别强调任何脱离语境的古汉语知识要领都没有意义。

一般情况下,每单元学习完要求学生对照书后面文言实词表,整理实词,明确3至4个虚词用法,辨析两种文言句法,归纳相关的几条文化常识。这样以来,一个学期积累的古汉语知识就可观了。{兵车行扩写}.

诗词阅读与赏析:

中华民族是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煌煌大观,

灿烂辉煌。学习古典文学,继承文化传统怎么可以离开诗词歌赋呢?高中学生正处在如诗如梦的青春年华,而诗歌理应是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诗歌教学上作了以下探索。

1、每日一诗,旨在培养兴趣。

从高二开始,每日早读前在黑板上抄一首精短诗词,引导学生诵读几遍,再简要加以评析,最后让学生抄录在专用本上,下去再细细品味。经过一段时间,由老师导读改为学生导读。诗歌经我挑选,提前布置课代表查阅相关背景材料,然后推荐给全班同学。这些诗词大致分三类。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曹操的《短歌行》、崔颢的《鹊桥仙》,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岳飞的《满江红》、秦观的《鹊桥仙》等。②课本中诗人的其它重要作品,这是我们重点推荐的内容。如杜甫,除《兵车行》,选了他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等10首。苏试的选了《密州出猎》、《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等6首,李清照选了5首,辛弃疾选了8首。陆游、柳永、姜夔、白居易、李白、王维、杜牧等都有诗作入选。③近现代的一些古体诗也介绍给学生。如毛泽东的诗词《东方欲晓》、《咏梅》、《和柳亚子》等,鲁迅的《自嘲》、《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还有龚自珍的等等。

2、由于学生在高二阶段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诗词教学时思想准备就非常充分。教学从容而有序,研读深入而广泛。从诗歌发源,沿革到诗歌分类,格律音韵,学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比较阅读,即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对照比较,鉴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不同风格。把苏轼的《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在一起比较异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赏鉴水平。我还尝试进行专题赏析课教学。课题为《苏东坡与他的黄州诗文》课前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李国文的《苏东坡戒诗》两篇文章介绍学生。针对学过的三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记承天夜游》,两诗《赤壁怀古》、《题西林壁》,展开深入广泛讨论,体悟苏轼作品的精妙和旷达洒脱的人格魅力。

3、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1、扩写《兵车行》的送别场面,改写《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环境氛围。2、突出艺术手法的评析,就《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写《异曲同工,高妙绝伦》赏析随笔。3、写综合评论,如《解读李清照》、《真名士自风流--浅谈苏东坡》等。读写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次练笔都有佳作出现。不少同学买了诗选词选,并且尝试填词写诗。对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给予适时引导,

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过于薄弱,自我要求不太严格,学习目的性不够端正等多方面原因,教学组织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教学目的在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参与面也无法扩大到绝大部分的同学。学生的文言文与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体现在答题中得分没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在下半期还需进行弥补。

篇三:《高二唐诗宋词选修试卷》

泰安三中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

语文试题(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简答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作品、作者、朝代、体裁对应情况正确的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唐——古体诗

B.《与诸子登岘山》——王维——唐——五律

C.《李凭箜篌引》——李贺——唐——七律

D.《晚晴》——杜牧——唐——五律

2.唐代诗人创造了平仄、对仗、押韵等规矩严格的诗——“近体诗”,但也有些唐代诗人喜欢套用乐府旧题或者模拟乐府诗题来写诗,下列作品均属于这种情况的是(){兵车行扩写}.

①《将进酒》②《兵车行》③《赋得暮雨送李胄》④《燕歌行》⑤《春江花月夜》⑥《遣悲怀》⑦《钱塘湖春行》⑧《乌衣巷》⑨《雁门太守行》⑩《商山早行》

A.①③④⑤⑦B.①②④⑤⑨C.②④⑤⑥⑧D.①②⑦⑧⑩

3.下列词作的词牌、首句、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C.《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

D.《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他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B.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章俱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他的代表作,“金陵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

C.苏轼是北宋代表性词人,因为词风豪迈、放旷,所以后世把以他和辛弃疾为代表的此类风格的词人称为“豪放”派。他也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D.词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词人贺铸的《六州歌头》应该属于中调,“歌头”揭示了词这种文体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始于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牌(词调)。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及以上为长调,如《水龙吟》。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

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秦观、辛弃疾、张孝祥等。

6.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相关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的“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

神鸡。这两句诗是诗人登上的开始,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

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

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方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

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几句诗

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氛围。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两句诗是梦

境的高潮。众仙之中只提《梦辞》中的“云之君”,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中只写“虎鼓瑟”,充分流露

出诗人的爱憎情感,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做了铺垫。

7.对《旅夜书怀》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细草”句,“危樯独夜舟”是说诗人坐在竖着高高桅杆的孤孤单单的夜行船上,扣准了题目中的

“旅夜”。

B.“星垂”句,从“星垂”到“月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月涌大江流”,其实是“大江流涌月”,

即是说,浩浩荡荡的长江把一轮明月涌了出来。

C.“名岂”句是说,我杜甫的名声难道只能依靠诗文才能传扬吗?人老,病了,官就该辞去不干了。

D.最后一联,“飘飘”既是写沙鸥的漂泊不定,也是在写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凄苦与无奈。

8.《春江花月夜》中最能明确体现诗人对宇宙、人生哲理思考的诗句是()

A.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9.《长恨歌》中歌“长恨”,造成“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根本原因是()

A.从此君王不早朝B.三千宠爱在一身C.汉皇重色思倾国D.不见玉颜空死处

10.对《听颖师弹琴》一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紧扣“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

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B.七至十句描绘喧闹的场面。在百鸟啁啾声中,一只孤傲的凤凰引吭长鸣,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

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个比喻除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C.诗的末两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

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D.诗的前十句运用比喻侧面摹写声音;后八句通过听琴者的感受和反应,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

听。全诗五、七言交错运用,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11.对《李凭箜篌引》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先写琴,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

的艺术力量。

B.五、六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

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C.“二十三弦”句承上启下,把诗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把读者带进更广阔神奇、瑰丽多姿的

境界。

D.这首诗无一字写“乐”,而字字围绕“乐”字来写,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不可捉摸的音乐写得

可感可触可见,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12.下列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一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别”字,指出一种既成事实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指

因“相见时难”所以分别时“亦难”,更难。

B.“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达到了

精微的契合。

C.诗从头至尾都融注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

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D.诗的结尾寄希望于使者“青鸟”,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表达了对前途的希望。随着诗

的结束,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也结束了。

13.对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三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无言胜过有言,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C.“念去去千里烟波”三句寓情于景。由一个“念”字领起,所写的景象实中见虚,更能表现出一

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妙在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不写情而写

景,寓情于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中。

14.对苏轼《定风波》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

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用一个“轻”

正说明两者并不具有可比性。

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

D.“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

思。

15.对贺铸《六州歌头》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总摄上片,扣紧“侠”、“雄”二字,“肝胆洞”下七句,概括地传写自己与伙伴们的

“侠”、“雄”品性,“轻盖拥”下九句,则具体地铺叙自己和俦侣们的“侠”、“雄”行藏。

B.“乐匆匆”“似黄粱梦”七字,将上片的赏心乐事连同那兴高采烈的气氛收束殆尽,骤然转入

对自己二十四岁至三十七岁以来南北羁宦、沉沦屈厄的生活经历的陈述。

C.“辞丹凤”至“忽奇功”十句,从自己离京外任、孤舟飘泊的旅途,写到官品卑微、劳碌污浊的{兵车行扩写}.

官场生涯,十年的郁积,满腹的牢骚,尽情倾吐。

D.结尾三句,笔锋突转,一波三折,由慷慨激昂转为悲凉舒缓,游山逛水,抚琴送客,已将壮志难

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沉郁减淡。

第Ⅱ卷(共120分)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0分)

16.(每空1分,共30分)

⑪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⑫,秋天漠漠向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⑭,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

⑮,。,。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

⑰,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无题》(一))

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⑲归帆去棹残阳里,。„„六朝旧事随流水,。(《桂枝香·金陵怀古》)⑳,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⑴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扬州慢》)

三、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四、发展卷部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18~19题。(7分)

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8.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

19.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句点明重游的季节,描写了柳色青青、沟水欢流的春色。

B.二句写鸟鸣,黄莺似乎有意在诗人面前逞弄娇美的歌喉。

C.三句巧用典故,借用“桃花”牵动前尘往事,大有今昔之感。

D.四句是解嘲语,写出了一个迎风而立、苦笑不止的诗人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20~21题。(7分)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②①

2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

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21.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运用的妙处。(4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2~25题(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