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的感受
详细内容
篇一:《《史记》读后感心得——《史记》的叙事》
《史记》叙事艺术探微
远有班固云“汉之得人,于滋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①近有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散文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高峰。如上所评价的正是《史记》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史记》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散文著作,除语言艺术上的绝伦之外,使其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位并谱下光辉的篇章的最突出的成就还有它的章法结构、历史叙事与人物刻画方面的突破。这里主要就其语言艺术、章法与叙事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史记》的语言艺术性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兴衰沿革,各色人物以及与其相应的故事传说在这样一条奔涌的历史长河里跳跃,成为口嚼不烂的经典,为历代人所传诵。人物历史事件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在平凡的事件中蕴涵深刻的思想哲理,而司马迁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采用平淡无奇的叙事手法,固然能将故事内容交代清楚,却无法将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故事内容的思想感情完美的体现出来,而司马迁之所以克服了一般历史叙事的弊病,恰恰在于他具有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就是说《史记》的成功秘诀之一正是它的语言的艺术性。所以说,《史记》的本质是人物传记的散文,一些非人物传记虽大都带有政论性色彩,但更是典型的散文叙事。下面就其所取得的语言成就做一下简略的阐述:
首先,作者叙述、描写语言的准确、生动、传神。且看《留侯世家》张良取履的精彩片段: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②
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生动传神的叙事,一方面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使之极具神秘性与趣味性。凡圣人必有奇遇,这里并没有说他如何“圣贤”云云,却赋予了张以神性,奠定了“汉初三杰”的基础,预示其将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以及成为刘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更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出使其名留青史的内在因素。司马迁对张良“下取履”、“长跪履之”、“夜未半往”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他“愕然”、“强忍”、“大惊”、“随目之”等人物心理的刻画,把张良的谦虚、克制、忍让、有礼貌等优秀品质写得令人感动。眉目间的神情、心理活动的一张一弛引人入胜,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顿时跃然纸上了。
《史记》语言描写的生动传神准确还表现在对各种紧张激烈场面的描写上。如《荆轲刺秦王》中描写秦廷惊变的扣人心弦的场面: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③
作者在狭小的空间中紧紧抓住动人一刻,深入表现,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人物形态的描绘、动势均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展现蔺天才外交能力的场面: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④
以及《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等等。运用这种手法不仅使内容更加严密,而且使文势急中有缓、有起有伏,形成波澜。
其次,是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史记》中人物形形色色,性格特征明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当然,这跟他别具匠心的个性语言描写是分不开的。清代王鸣盛说:“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⑤《陈涉世家》中陈涉语:“壮士不死则矣,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等等,个性鲜明。此外,议论语言的感情饱满、风神飘逸,语言风格浑厚,富有韵律感、气势感。
(二)史记的章法与叙事手法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旨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十二本纪为纲领,十表、八书作补充,以世家、列传为枝叶,形成纵横交错、内容庞大的叙事网络,其中有“序帝王”、“记侯国”、“系时事”、“详制度”、“志人物”。“成一家之言”是说他要在记叙历史中阐明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表明自己的态度。叙事说理,水乳交融。刘向、杨雄叹服司马迁的叙事手法,称赞他“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⑦吴见思语:“《史记》一书,一参差错落、穿插变化为奇,而笔法句法,绝无一律。”⑧刘熙载云:“《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⑨这都指出司马迁叙事技法高超,言外有意,各线叙事交错,浑然一体,波澜壮阔。经典之作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等。《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又兼顾各传记的内在联系,它有分传,又有合传,合传则遵循以类相从原则。如果将《魏其武安侯列传》的三位主人公窦婴、田玢、灌夫分别立传,则只是多个人的几个事件的简单组合而已,在整部《史记》中将会显得累赘而无意义。而司马迁以三人为主线,穿插许多历史人物,共同构成一副政治风云图,把西汉宫廷内外的矛盾斗争的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正如清人郭嵩涛云:“魏其、武安、灌将军,个人有以其盛衰相次言之,合三传为一传,而情事益显。”⑩
人物传记采用了许多生活琐事组织故事,生动反映出人物性格,有些以小见大,预示出人物将来成功的性格因素,如张良取履中闪耀着忍让、克制、谦虚、理智的光辉;有些则揭示出人物人性的弱点,暗示人物将来的处事动因,隐藏着悲剧的命运。如《李斯列传》开头对李斯小时的环境及其言行的描写,事虽小却集中体现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李斯所言:“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哀莫于穷困。”⑾最终导致悲剧的命运。
《史记》中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评价融入其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感,突出了其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形成独有的“太史公曰”。这种独创性使《史记》脱离枯燥的史事记载,使其更具文学性,能更充分的表达主题。《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嗟乎,惜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司马迁既慨叹英雄气短,又探求原因,惋惜剑术不精。《项羽本纪》末:{《史记》读后的感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⑿
可见,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体现出一中追根溯源的精神。他先是肯定了项羽“近古以来未尝有”之功绩,表示赞赏。既而揭示项羽“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原因,即“自矜功伐”,“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啊。最后批评他死不悔改,引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这种情感基调更是贯穿全文的始终,并在人物典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塑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缔造历史的丰功伟绩者、令人产生悲痛感的悲剧英雄和讽刺性的卑鄙可笑的小丑。故事内容蕴涵强烈的批判意识,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百态及其变迁。
当然议论的渗入,情感的流露可能导致与史实的冲突。除了司马迁本身的原因,其中包括自身认知结构、身世境遇之感,即所谓的“发愤以著书”之外,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立场,因而对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发展的叙述可能偏向于一种情感,甚至对人物的评价偏激了或陷入宿命论。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局限问题。但如果只是纯客观的叙述而不带任何情感,那么它的艺术性将消失殆尽,巧妙的构思与细腻的笔法将毫无用武之地,司马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也将从青史上除名了。
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手法使故事内容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同时穿插多条辅线,有详有略,使各色人物充分显示出自身的光点与斑点,次要人物与次要事件的推波助澜,使故事情节高潮迭起,回味无穷。
总之,单从《史记》的语言艺术与叙事手法来说,就已开创了我国古代艺术叙事的新领地,为后来几百几千年乃至今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无数文人墨客文学家们纷纷钻入这片领域,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作为一股潮流,几千年以来从没有停止过,并将继续涌向前方
篇二:《读史记有感,读后感《史记》》读《史记》有感
----------------------------------------------------------------------------
读《史记》有感{《史记》读后的感受}.
朱文涛
(工贸杯读后感征文)
近日,重读史记,这是一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以其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严谨的历史观为我们记叙了从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事件,其间有多少王朝更迭、多少英雄奋起又或辉煌或悲壮地落幕,如非史记,这些都将埋没于历史尘埃中,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
史记虽然写了三千年的历史,但我觉得最精彩、最能代表司马迁历史观及爱憎情感、也最能给我们后人以启迪的是对两个人、七年时间的描写。这两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七年时间是秦末农民起义三年加上楚汉相争四年。
先讲项羽和刘邦的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很仇视暴秦的统治,所以他们先后举义旗反对秦朝;二是他们都不好读书,项羽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刘邦是“好酒及色”,但他们都是不学有术,项羽擅长行军打仗,刘邦擅长用人,最终他们分别凭此成就霸业与帝业;第三点也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强烈的征服天下、主宰天下的欲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所以他们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车队时,项羽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因此他们并肩作战先后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并终因一山不容二虎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生死搏杀。
再看他们两人的不同点:
一是出身不同,项羽出身名门,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因为楚怀王冤死于秦,天下人都很同情楚国,时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项燕作为楚国抵抗秦军的最后一个统帅,兵败被杀后,楚国的百姓都很同情他。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意指他们是扶苏、项燕部下,借扶苏、项燕的旗号来笼络天下人心,同时称其政权为张楚,意指张大楚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楚国、项氏的影响力,当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举义师时,响应者众,当时实力强于项氏叔侄的陈婴也率众前来投奔。因此项羽崛起相当迅速,短短三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成为了西楚霸王,天下实际的主宰者。但也正因为出身高贵,项羽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只喜欢大开大阖的厮杀攻伐;同时也喜欢别人奉承,鸿门宴上刘邦一服软,他就忘记了要杀刘邦的初衷而放掉了刘邦,终致养虎遗患;还有就是他不能受辱,项羽“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但垓下一败,他觉得“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因此自刎于乌江。一代英雄就此悲壮落幕,为后人留下了“霸王之后,世无英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评论。反观刘邦,“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他父母均没有名字,他也只是有一个小名,出身实在不好。因此,刘邦的帝王之路是相当坎坷的,在此过程中多次遇险,因为他出身卑微,所以特别能忍受屈辱,项羽有一次跟刘邦说再不投降就烹其父亲,刘邦说出了如下最无赖的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其忍辱负重的能力估计只有越王勾践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斗中总是处于下风,但他总能苟全性命,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帝业。
二是能力不同,项羽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同时其军事才能无人能望其项背,生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即使死后几年,也是威名犹在。彭越造反,刘邦率军亲征,看到彭越布的军阵与项羽生前所布相似,刘邦以为是霸王复生,吓得肝胆俱裂,这时项羽
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而且刘邦是亲眼见过其尸首的,尚且如此惧怕,可见项羽生前对刘邦造成了多大的压力,也可以想见项羽的武功之盛达到了何等地步。而刘邦则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也就是说刘邦个人能力非但比不上项羽,连他自己的手下也多有不如,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会用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因此他的麾下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极善阴谋的陈平、不世出的名将韩信等等,而且这其中很多人是曾是项羽的部下。而项羽个人能力极强,但他不会用人,最终再强的个人能力也败给了集体智慧。
三是有无自知之明,项羽缺乏对自身错误的认识,“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而刘邦就很有自知之明,手下多次问刘邦与项羽相比如何,刘邦都是“默然良久,曰‘吾不如也,为之奈何?’”刘邦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结果自然也不出意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战胜了盲目的狂妄。
四是听取别人意见的态度不同,项羽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范增建议他在鸿门宴上杀刘邦他不听,别人劝他定都关中他也不听,最终唯一谋士范增含恨而终,大部分人都离他而去。而刘邦就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本是“好酒及色”之人,进咸阳后他本想享乐,但手下劝他不可沉迷于酒色,否则难以争天下,他马上“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人跟刘邦说想封为假齐王,此时刘邦与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久盼韩信不至,听到这话十分愤怒,直接想攻打韩信,但张良劝他此时不宜得罪韩信,避免韩信倒向项羽,刘邦马上听从了,而且马上封韩信为齐王。正因为刘邦能够从善如流,所以人人乐而效命,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
五是对人的态度不同,对部下项羽是“仁而爱人,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也就是对部下项羽是给小恩小惠,但关键问题上却不给人好处,久而久之部下就会心生怨怼。对其他人,项羽则是残忍好杀,《史记》中经常可以见到对项羽这样的描写:“已拔,尽屠之”。也就是项羽每攻下一个地方,经常是屠城,项羽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别人不敢抵抗他,但他这种做法却极不得民心,遭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他实力远强于刘邦却后于刘邦入关就是明证。同时项羽还经常杀降,巨鹿之战后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咸阳后杀子婴,烧秦宫室,所谓杀降不详,《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将军问别人为什么他不得封侯,别人问他平生有什么憾事,他说曾经杀降八百余人,别人对他说:“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因此项羽如此杀降,极不得人心,最终众叛亲离。而刘邦则是“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是不拘小节的,对人也不尊重,但他在大事上能给人便利,所以部下也能够为其效命。对待百姓,刘邦是相当仁爱的,在攻打秦朝时,刘邦多采用说服别人投降,而不是一味强攻,因此他能够第一个入关,进入关中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尽收关中人心,因此后来刘邦反攻关中时,关中百姓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项羽是众叛亲离,刘邦则尽得民心,此消彼长下,刘项之间的实力逐渐逆转,楚汉战争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刘邦这一边。{《史记》读后的感受}.
读《史记》,给我的启迪是:不管我们出身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时刻正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样,我们的事业、人生才能越走越顺,否则,即使有霸王之能,最后也只能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悲叹。{《史记》读后的感受}.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读后的感受}.
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但由于篇幅太长,我先读了汉武帝篇,读完之后,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说说汉武帝生命里发生的一些事吧.
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
1—历史记录:
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
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3—众人复议:
由于帝王相信,所以奸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
4—自负:
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保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
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