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感悟
详细内容
篇一:《袁隆平传读后感》
《袁隆平传》读后感
第三党支部王木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有两大愿望:一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二是把超级杂交水稻搞成功,以造福全人类。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向广大读者展现了袁隆平这位高大而平凡的人物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
经他的一番探索,他提出了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听到这个消息,有一部分村民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还有的说他的得了神经病.外国搞了多年都没搞出来,他能搞出来吗?做梦。尽管这样。他并没有放弃他的农业研究,直到1964年,他逐渐研究出了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的人把他的坛坛钵钵都砸烂了,他在田里种的试验秧苗也一扫而空,他很伤心,想到了放弃,是人民和党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使他最终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这个消息很快传出了亚洲,传到了世界。
一个人的成功光勤奋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信念,向自己的信念的方向前进,如果袁隆平听到一部分村民对他的不认可就放弃,可能现在都没有杂交水稻。这就象人的一生;也许在这一生中,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就因为大家对我们的想法不认可就放弃了对它的实施,也许我们这一生都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执着,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如果我们执着的去做自己的设想也许一生会默默无闻,但我相信我们不会后悔。
中青报说: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尽管21世纪正在快步进入计算机管理的世界。可到了2008年,我们忽然发现:计算机不能当饭吃,无论多么高效的硬件,多么完美的软件,都不能用来填饱肚子。一连13年蝉联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对如何填饱地球村60亿居民的肚子爱莫能助。无论比尔〃盖茨如何富有,他和我们一样,
吃的都是五谷杂粮。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已导致其经济停滞甚至衰退,随着石油价格冲过100美元大关,随着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全世界通货膨胀阴霾满天。人们很快又发现,油价的威胁远不及粮价飞涨对世界经济的威胁。
2007年,世界粮食市场粮价飞涨的影响传导给了中国,中国的CPI从2%上涨到了8%。中国已将控制物价涨幅,列为2008年中国经济的头号任务。2007年、2008年在中国发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领头的是粮食价格,粮食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上涨,占了中国8%的通货膨胀率中的80%。
于是我又想起了袁隆平。2008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说,全国夏粮连续第5年丰收,夏粮总产量超过了1200亿公斤,同比增产25亿公斤。油菜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同比增产40多万吨,扭转了油菜籽产量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中国的粮食丰收让我们看到了食品价格回落的希望。2008年8月25日,我又读到了这样的新闻:在湖南隆回,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有望下月实现。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看来吃饭真的要靠袁隆平!
一桶5公斤装的“金龙鱼”食用油居然会从35元扶摇
直上,直奔百元而去。老百姓怎么能不忧心如焚?感谢袁隆平,2008年8月,中国的粮价油价肉价的涨势不仅得到了控制,而且都在跌,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找到了答案:农业丰收得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袁隆平说,全球50%以上的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是老大哥。世界水稻的平均产量是3.9吨/公顷,而我国的平均产量达到7.1吨/公顷。现在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突破了12吨/公顷,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我们正在搞第三期的研究。在非洲等地,我们外援的杂交水稻产量能比当地产量翻两三番。在几内亚,本地品种产量1.5吨-2吨/公顷,我们的杂交水稻随便就能产6吨-7吨/公顷。
读读这段文字,你便可以知道,我为什么说,世界可以没有比尔〃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篇二:《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感悟}.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感悟}.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袁隆平》,感悟}.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
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战胜记忆中那梦魇般的饥荒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安江农校宁静的校园也无法幸免。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袁隆平》,感悟}.
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
人类能否战胜饥饿?我认为主要靠科技进步,再有一个和平环境,通过不“
断研究,取得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就能解决饥饿问题。我是学农的,每年做点优产育种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平均为“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感悟}.
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
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
篇三:《读《杂交水稻之父》有感》读《杂交水稻之父》有感
吴正伟
祖国的水稻是我们的骄傲,那制造出我们的骄傲是谁呢?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是什么力量使袁隆平将个人的命运与世界几十亿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执着于水稻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翻开《杂交水稻之父》这本书吧,一切疑问均可解开。
也许你们认为他是长大时才有这一理想。其实是他儿时曾遇到的一片美景使袁隆平决定了他的一生。
在1953年,从西南农业学院毕业的他,为了心中的梦想,从重庆来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开始了他的农业梦。一干就是19年。但梦毕竟是梦。现实要严酷得多。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的消息传开了。省里的那些专门搞水稻的权威们瞧不起袁隆平,但袁隆平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农校的普通青年教师。因此更加努力。袁隆平在田里发现了一株稻鹤立鸡群,将它给种了起来,辛苦培育满心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试验失败了,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继续做他的水稻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6年,袁隆平完成了试验。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曾几何时,国外喧嚣鼓噪一时的“谁来养活中国人”不攻自破,哑然无声了!
这就是袁隆平。有梦就追,不怕阻碍。不放弃,不气馁。不怕失
败,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无论别人怎样轻视自己,无论怎样说自己,只要证明给他们看,有谁不会嘲笑你呢?有谁不服你呢?
在学习和工作不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吗?失败后,吸取教训,才会做得更好。失败乃兵家常事。遇到挫折,自己挺过去,人生路上,哪有一帆风顺呢?
辉煌,荣耀,名利,这一切没有使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把水稻与国家放在第一位,让我们中国人为他而感到自豪。
让我们一起来为他呐喊吧:袁隆平爷爷,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你是我们杂交水稻之父!
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这本书,它让我认识,了解,走近了一位伟人的内心,它让我从袁爷爷身上学到了许多。
篇四:《《理想》《袁隆平的“寻梦园”》教案及练习》《理想》《袁隆平的“寻梦园”》《理想》[教学目标]1.领悟该诗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的妙处,尤其是其中的比喻修辞手法。2.对圈点批注法的进一步巩固。[学习重难点]
1.通过学习本文,树立理想抱负,培养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的精神。2.对诗歌写作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