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的不平衡压迫正规做市场的企业(一)
详细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给了沿海地区很多政策,这些地区特别是特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有些企业利用地方的优惠政策,实行不正当竞争,对正规的企业进行挤压,它们的行为也是缺乏品牌意识的。比如福建、广东那里很多生产糖果的小企业只做产品方面的竞争,忽视品牌的塑造。
我们小时候买糖果,说的是一块糖果挣多少钱,后来是一袋糖果挣多少钱,现在有些地方的糖果企业生产的糖果说的是一箱糖果挣多少钱,根本不论袋,利润已经很薄了。这些小企业一天生产上万箱的产品,按一箱两块钱的利润,它们一天也只能挣个一万两万的。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把国营企业给挤垮了。
现在超市里卖的糖果基本上都是乡镇企业生产的。福建、广东就有很多这样的糖果厂。他们拥有广泛的批发渠道,不用做广告,也不做品牌,直接通过渠道对全国市场进行渗透,不管是都市还是县城,凡是卖糖果的地方我都渗透进去。由于推广成本较低,这些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造成了激烈的竞争。有一次我在东莞见到一个糖果企业的老板,他非常自豪地对我说:我用低价策略把太古糖业从大陆赶了出去。太古公司是香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有一半是由太古公司来管理的。这家企业居然把太古糖业赶出了大陆,让太古在大陆只剩下了泡咖啡的方糖销售了!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春节前我到商场采购,那时超市的糖果非常多,有很多牌子。现在我们再去超市,反而看不到那么多品种和花样了,为什么?价格战压得企业不挣钱,很多企业干脆退出不做了。这样的话,留在市场上的糖果虽然价格便宜,但都是一些中低档的产品,中看不中吃。好的品牌都被挤出去了。老百姓真的是得利了吗?
我曾经问那些做糖果的企业:你们这么做,把外资企业挤出去了,剩下的本土企业也是在窝里斗。那这样你到底用什么抢占市场,用什么应对竞争,你到底用不用品牌?他说我也想做品牌,但现在我价格太低了,要做品牌价格势必要提升,价格一提高,产品反而卖不动了,现在再做品牌没有前途了。那怎么办呢?他们三个月换一批糖纸,这个是纸包装的,那个是玻璃包装的,看着花花绿绿的,反正是用不同的效果来包装,这是换汤不换药。那些国营老厂生产的糖果,比如牛渣、小人酥等,多少年了,依然还是消费者喜好的东西。新的糖你再换糖纸,市场铺得再大,消费者还是感觉没有以前那些老的糖果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