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县2014高一语文下期末试题(有答案)
详细内容
奉新县2014高一语文下期末试题(有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笨拙(zhuō)狙击(jū)熨帖(yù)蓊蓊郁郁(wěng)
B.仓颉(jí)坍圮(qǐ)跌宕(dàng)少不更事(gēng)
C.船舷(xuán)朱拓(tà)蓓蕾(péi)放诞无礼(dàn)
D.间或(jiàn)拮据(jù)柏油(bǎi)敛声屏气(b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窈陷 隐遁 弥望 汗流夹背
B.残骸 岑寂 寒喧 沸返盈天
C.蹙缩 肆虐 倩影 百无聊赖
D.慰籍 惊蛰 敕造 哀声叹气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B.《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C.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D.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5.将序号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船舷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①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
②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③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④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6.下列对名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红楼梦》)
B.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大卫•科波菲尔》全书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青年渔民海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时,但他仍尽力想把他救上来。(《大卫•科波菲尔》)
C.《论语》成于孔子之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
D.一天早晨,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看到爱斯梅拉达这般想见卫队长,卡西莫多就自告奋勇去找他,可是弗比斯对此不屑一顾,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9分)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7.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8.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 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 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 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 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 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 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一器,再进 尽:全部
B.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 走:步行
C.厚资而遣之 资:资助
D.特怪老人虽知书 特:特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无不同于芋焉 于人为可讥
12、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
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同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 了
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不易讲明 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四、(本大题共28分)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2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4分)
译文: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8分 )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句默写题(共8分)
⑴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吾所以为此者,
⑸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⑹_ ,食野之苹。
⑺人生如梦,
(8)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共18分)。
十秒钟的较量
郭震海
他一上车,我就注意到了。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妨就叫他小后生吧。
他的年龄并不大,十八九岁的样子,人长得也不算难看。
老实说,是他的眼神暴露了自己。别的乘客上车后,首先要找的是座位,他上车后,眼睛在车上扫来扫去,他在寻找,寻找着下手的目标。
“你要到哪里?买个票好吗?”
我走过去后,用手轻轻地碰了他一下。
“到……到小……王庄。”
他回头看我的瞬间,眼神里掠过一丝慌乱,说话也有点儿吞吐。
“三块!”
我很礼貌地先递给他一张车票。
他接过票后,并不看我,仰着头,眼睛胡乱地盯着车的顶端,一只手插进牛仔裤兜里开始摸索,好半天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
我找过他零钱后,重新回到了副驾驶位置上。
可以确定,这个小后生不是一个老手,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作为一名售票员,我跟车售票十多年,我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和动作中,很准确地判断出乘客和贼的区别。
车继续前行着。车内不是很拥挤,天已经暗了下来,车厢内亮起了灯。
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开始迷糊,怀里的孩子已经入睡。她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一只手抓着扶手,另一只手在玩弄着手机。
小后生盯着中年妇女看了一会儿后,慢慢地靠近了她。
我知道,他要行动了。
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中年妇女的手提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垂到了地上,胳膊上套着手提包的一根带子。
小后生挤过去后,先用眼睛扫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人注意他后,装作很无意的样子,将我刚刚找给他的两元钱纸钞,丢在了中年妇女的手提包边。
“嗨,你的钱丢地上了。”
玩手机的小伙子,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飘落的两元钱后,很善意地提醒小后生。
“哦――谢谢!”小后生假装低头四处寻找。
接着,他蹲下了身。
我知道,中年妇女就要遭殃了。
我猛地大声咳嗽起来,很夸张地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
乘客都朝我看来。中年妇女醒了,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后,注意到她脚下蹲着的小后生,迅速将手提包提上握在了手里。
他没有得逞,站起身后,我看到他额头上渗出了汗,在灯光下发着亮晶晶的光。
这家伙绝对是个新手,如果说我刚开始还有点儿拿不准,现在可以确定。
首战失利后,小后生并没有就此罢手,他离开中年妇女,向后面走去。此时,一位大胡子挡住了我的视线。
车里很安静,窗外漆黑一片。跑完这一趟就要收工了,我利用这个间隙低头开始去清点手里的零钞。
“师傅,停车,快停车,我的钱包不见了?车上有贼!”
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声喊,彻底打破了车内的平静。
许多人都应声去摸自己的口袋。
我也被中年男子的喊声吓了一跳,我完全没有想到小后生能这样快就得了手。
“停车!快停车!”
中年男人继续喊到。
我站了起来:“这位乘客,你先不要慌,你想想是不是在上车之前丢的?”
“屁话,根本不可能,我刚才买票的时候还在,一眨巴眼的功夫就不见了,车上有贼,有贼!我要求你们迅速停车,我要报案。”
中年男人的情绪很激动。
“这位乘客你先别慌,我相信我们这趟车上的所有乘客都是高素质的,是不可能去偷窃的,偷窃可耻,这连小孩子都知道的行为怎么能发生到我们成人身上呢?是吧,孩子?”
我低头有意识去试问我身边坐着的一位小女孩。
“是――”小女孩大声说,“我妈妈经常对我说,偷别人的东西是最不道德的事儿。”
“听听!大家都听听,这位小女孩说的多好啊!如果我们的乘客中间真的有贼,请你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你难道连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都不如吗?”
我说着,隔着乘客盯着小后生的脸。他很不自在,脸上汗晶晶的,注视着窗外。
我又对这中年男人说:“这位乘客,你先别一口一个贼的,你先看看钱包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掉到了地下,咱们尽量不去冤枉好人,但也绝不能放走一个坏人,如果脚下没有,你再喊有贼也不迟。”
我说完后,开车的李师傅心领神会,一伸手,关掉了车内的灯。
“怎么断电了?怎么回事?”
车内突然断电,引起大家一片喊声。
“你让我找钱包,怎么连电都没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中年男人喊道。
“大家先别慌,电路出了点小故障。”我急忙解释道。“我们开车的李师傅是位老司机,这点小问题只用10秒就解决,现在我就开始倒数,丢钱的乘客请你在10秒过后再找,我们都是文明的人,谁愿意当贼啊,是不是啊!”
我提高了嗓门开始倒数数字。
“十、九、八……一。”
车内灯亮了,中年男人蹲下身。很幸运,他的钱包找到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很快小王庄到了,小后生下车后,我望了他一眼,四目相对的瞬间,我说:“小伙子,你慢走,停电十秒让你受惊了。”
他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眼中有一丝慌乱,也有一丝感激,迅速消失在夜幕之中。
16、小说以“十秒钟的较量”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7、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8、小说的结尾,“小后生”把钱包悄悄地还给了中年男子。这样的安排,它好在哪里?(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天已经暗了下来,车厢内亮起了灯”交待出时间、地点,为故事的发生布设了一个特定的背景。
B.小说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迷途知返的青年形象。。
C.挽救“小后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小女孩和开车的李师傅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人性中的善恶交锋,有时在瞬间就分出胜负。在停电的10秒钟,“小后生”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正邪之战,可喜的是他终于悬崖勒马,及时回头。
E.“我”觉察出“小后生”的不良动机后,并没有及时制止他,使“小后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我”对中年男子的钱包被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才要尽力挽救“小后生”。
20.名著简答:在小说《家》中,觉慧会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而觉新则为什么不能?请简要分析觉新不能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原因。(3分)
六、语言综合运用(15分)
21.请以“你很瘦”为主题进行扩写,要求(1)围绕中心,揭示出人物特点(2)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3)不少于200字。
七、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炫”是一个使用率颇高的字,常见词语有“炫耀”“炫丽”“炫目”“炫示”“炫色”“炫名”“炫视”等。前有百度新闻有“郭美美炫富事件”“威廉王子炫技”“广州掀炫音风潮”“电池不给力的手机再炫有何用”“××中学举办‘知党恩、爱校园、炫人生“师生摄影作品展”“揭秘动物世界的绝对隐私――公熊猫如何炫威猛”……
对于这个字眼,你有哪些联想和感悟呢?请以“炫”为题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
【答案】 A
10. C ( A,尽:吃完 B、走:跑 D、只)
11.A (A、均为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实意 B、以:前表修饰,相当于“而”;后作因
为。C、乃:前为于是,就;后为是。D、于:前为与,后为在或对于)
12.A 错在暗换主语。是丞、尉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做佣工
13.(1)还是这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香甜,并不是烹调有差异,而是时势地位
改变人(的口味)啊!(向1分,调和1分,移1分,句意1分)
(2)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
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以”译成“因为”1分,“岂独”2分,句意1分)
(3)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超过了实际(知道2分,或1分,句意1分)
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
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超过了实际?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②是一个正直热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在发现“小后生”开始犯罪后,想尽一切办法挽救他,终于用智慧和爱心唤醒了“小后生”的良知。
③是一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我”没有揭穿小后生,而是用情与理去打动他,有意制造停电的机会,让“小后生”自己终止犯罪,既给他留住了体面与自尊,也达到了教育挽救的目的。
(一点2分。答对两个意思即可。)
18.答案: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后生”还是个新手,并非惯犯,听了小女孩的话,内心受到触动,终止犯罪,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自我救赎(2分)②突显了我、李师傅等人的人物性格(2分)③在正邪的交锋中,人性中的美善终于战胜了丑恶。这样安排情节,深化了人性复苏的主题。(2分)
19.答案:BE B、小说较多地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刻画小后生的形象。“他的年龄并不大,十八九岁的样子,人长得也不算难看” 不能算肖像描写,因为肖像描写要着重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况且还要考虑到“主要运用”这一限制条件。 E、对“我”挽救“小后生”的原因分析有误。
20.觉新作为家族的长房外孙,从小较多地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父母主持的包办婚姻,使他的性格受到严重摧残。他对封建家庭的腐朽没落虽有认识,但无力反抗。(内容2分)(文字流畅,逻辑清楚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