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检测试题(带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检测试题(带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详细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检测试题(带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与所给注音一致的一项是(  )
A.划huà 策划 划分 划时代 划拳行令
B.角jué 主角 角逐 牛角尖 清角吹寒
C.屏pín? 屏风 屏障 荧光屏 屏息以待
D.强qián? 富强 强盛 强行军 博闻强记
【解析】 A项,“划拳行令”的“划”应读“huá”;B项,“牛角尖”“清角吹寒”的“角”应读“jiǎo”;C项,“屏息以待”的“屏”应读“bǐn?”。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和日丽 左顾右盼 状极愉快 涕泗交流
B.张口大笑 黄流滚滚 宏亮激亢 不能自己
C.泪下沾襟 大汗淋漓 短小精悍 叱咤风云
D.莅临讲话 步履稳健 迥乎不同 黄沙弥漫
【解析】 B项,“不能自己”应该是“不能自已”,差别细微,要特别注意。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信息产业部处长、现任蚂蚁互动网络平台董事长高红冰认为,互联网监管规范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二是避免企业的恶性竞争;第三是保护用户的利益。
B.我们付出的仅仅是1%的关爱,而学生获得的却是100%的感动。也许,教师的神圣就在这里,它让作为教师的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示范”这句话的真谛。
C.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创设117年来,中国籍作家首次获此奖项。诺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D.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发言时曾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
【解析】 A项,两个分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羡林老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B.世人了解梁启超,多是从政治的角度。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同时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执牛耳者。
C.体育明星们在体育场上叱咤风云,求学路上也不甘落后,他们中甚至不少人已经拥有博士学位,着实让人钦佩。
D.中国男足6日迎来2014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轮赛事,客场对阵约旦队。比赛开始,中国队气势不凡,一改上场主场畏首畏尾的模样,左右顾盼,大开大合,打得有模有样。
【解析】 A项,“不知所云”意思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是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不合语境。B项,“执牛耳者”现在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C项,“叱咤风云”多指左右时局的威风、气势。D项,“左右顾盼”指向左右两边看。
【答案】 A
5.下列各句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B.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比如《新民说》《新史学》,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C.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该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应该把“禁止”改为“要”;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该改为“不但教室座无虚席”。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演讲语言自有其鲜明的特色,用广东话演讲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听讲,反而更能表现其思想感情,故而作者这样说。
【答案】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梁启超先生当年演讲的内容,今天作者还能真切地回忆出来,可见当年演讲之生动。从这个角度思考即可。
【答案】 《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以从梁启超先生演讲的魅力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9.在节选的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梁任公先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写当年演讲的情景,从文中不难看出,写了演讲时的动作、演讲后的感受,可见这段文字运用的手法主要是细节描写。
【答案】 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梁任公先生。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回忆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频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都是一个谜。现在不是谜了。他死得惨。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胡洁青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格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一九八O年六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四二页,九万七千字。这部小说作于一九六一年底和一九六二年。据胡洁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一九六二年下半年,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呢?”“这些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现象就构成了《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
10.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该段分层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四十多年前”加以概括,不难得出答案。分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可以从段落的位置、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在这里,该段处于段首,由下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起铺垫的作用。
【答案】 回忆四十多年前老舍生活、写作的情景及其为人与性格。为下文写老舍的不幸遭遇作铺垫。
11.作者写“老舍之死”,为何连带写了“他的父亲也死得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时既要抓住第二段文字了解老舍父亲惨死的情形,也要结合第四段文字理解作者如此写的用意,从对比中归纳重点。
【答案】 作者写“他的父亲也死得惨”,目的是说明老舍的悲惨家史,为下文写老舍之死作铺垫,也借此来感叹老舍死得无辜,同时通过比照来揭示“四人帮”的残暴。
1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画波浪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从第四段中概括。
【答案】 为人处世、思想倾向、写作态度、思想感情、政治表现。
★1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要点分布在最后一段,根据要求,提取归纳各要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 《正红旗下》以写清朝末年的满人为主,以义和团时代的骚动为背景,在体裁上与当时所谓“现代体裁”不同。由于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当时又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老舍不愿意莫名其妙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这就是《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开始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以发展新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筛选出有关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重点内容:“反省现代性的支点”“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然后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答案】 (示例)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15.李明同学在下午第二节课突然腹痛难忍,王冠同学在陪他到为民医院就诊的路上,给李明同学的母亲打电话,告知情况。请你补写出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王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母:噢,王冠啊,你好!
王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母:你们现在在哪里?
王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母:好的,我马上就到。
王冠: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母:谢谢你,小王!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根据下文李母的话与题干已知信息考虑填写的内容。①处要有得体的称谓,并要亮出身份;②处要点明事件,③处要说明所在地点,④处嘱咐对方别急,让其放心。
【答案】 ①阿姨,你好,我是小明的同学王冠。
②小明肚子疼,我陪他去医院。
③我们正在去为民医院的路上。
④阿姨你别急,路上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