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2014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苏教版)

2014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苏教版)

详细内容

2014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苏教版)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2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一 阅读 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
①这些年来,种种关于“老上海”的研究、小说、照片大为兴盛,其深层的思想底蕴,在于人们注意到了近代海派文明不应当只是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片断,而要与上海文明形态的当代建构相衔接。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今天上海的文明形态和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近代海派文明有着历史的连贯性。但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建构,如果只考虑与近代海派文明的衔接,将是有严重缺陷的。近代海派文明虽是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的,但其主要形态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所谓“十里洋场”就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洋派”是近代海派文明的重要含义。
②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代的“重振大上海的雄风”到如今的实现“四个率先”,实际上就是追逐“上海梦”。但是,如果上海梦仅仅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支持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建构的历史资源,那么当代上海的文明形态就会缺乏中国传统文明的民族底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大卖场,重蹈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危机。这显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协调。以区域文明而言,上海原本就比较稀薄的传统文明积淀,在近代海派文明的冲击下,较早受到瓦解,如今在现代化快速行进中,则留存无几,而现代文明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
③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文明的历史传统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最主要的源头。就一般意义而言,儒家认为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所谓辨异,是社会的等级秩序;所谓统同,是社会的亲和关系;因此,礼乐相配就是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的统一。这两者的统一性在于仁道原则。儒家以仁释礼,又说“仁近于乐”(《礼记•乐记》);同时以“爱人”界说仁道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表现亲子、长幼等家庭关系的孝悌。孝悌具体而微地体现了礼乐所要求的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相统一:子孝与父慈相联,弟悌与兄友相联。简言之,儒家礼乐文明就是以家庭伦理关系为根据,扩展到全社会的既有等级秩序而又亲和谐调:“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可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最重要的形态。
④当代上海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建构基础,应当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1.第②段加点词“上海梦”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简析第②段加点的关联词语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2分)
3. 根据第③段内容,上海文明形态当代建构向中华传统文明汲取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若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是“□”;若用两个字概括,这两个字是“□”和“□”。(2分)
4. 根据第①段文意,下列对“近代海派文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代海派文明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和全部内容的本土文明。
B.近代海派文明是融合西方文化、五四新文化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明。
C.近代海派文明是现已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清末的上海地域文明。
D.近代海派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是“十里洋场”,“洋派”是其重要含义。
5.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15分)
李相虎  贾平凹
①青泥是兰田的古地名,李相虎是兰田人,自号青泥散人,既不忘故土,又十分贴合本性。青泥散人早年做油画,声名昭著,拿过一次全国美展的奖,但随之就十数年泥牛入海,没了消息。他在陕南的小县里呆了许久,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才调入西安,又在半坡博物馆伏下来。他在乡下的时候我去过他的住处,窝酸菜,吃杂面,门口篱笆上有牵牛花,屋后矮院墙根狗在吠。而半坡博物馆的工作室更是幽静,几乎要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在这永远有青泥相伴的日子里,他兴趣了书法,除了工作就没完没了地钻研碑帖。搞艺术要沉寂,但沉寂如龟者,我见过的只有青泥散人,他不急不躁,不事张扬,整日言语不多,笑眯眯的,以致于周围的人也不知他在练字,以致于连朋友们也骂他懒虫。我大约半年出城去看他一次,每次他在写字,立即卷了笔纸,他不愿我看他的字,我也不说着字的话,吃茶聊天,直聊得月上柳梢,才兴尽回城。回来,朋友又问他的状况,又恨他懒得没了出息。我说,懒虫一般说的是老虎吧,老虎平日总是卧在那里的,鸟叫虫鸣他是不理的,风吹草动他也是不理的,但真有猎物出现,老虎是一跃而起,任何猎物都不可逃脱了,青泥散人是有虚怀的,虚怀者是初若无能。
②今年冬天,忽几日奇冷,窗外树上的几只鸟也瑟缩如拳,如石,呼喊也不惊起,我与人在屋下棋,正为悔一棋子而厮夺,青泥散人敲门进来。他两颊通红,戴了耳套,胳肘后夹了一卷纸,是来要我看他的字的。他能主动让我看字,一定是字能耐看了,我偏不急着看,只问他乘的几路公共车,转了几站才到我这里的?他显示未遂,很快就平淡了,和我谈棋说茶,问到我的病。他说,肝病是淤血,要气血通畅,宜于读《石门铭》的。我说是呀,我每日用气功治病哩。他说:你做气功?我说,看好的书法,好的画,读好书,听好的音乐,好的演说,凡是真心身投入了的东西都有气功效果的。他笑了,说:你是要我挂出我的字了?!就把那卷纸一张一张挂了四壁。这是我第一次全面地看到了他的书法,我说了四个字:苍老苦涩。他问:有酒没?我说:没酒。他在茶里又添了茶叶,和我碰了一下喝了。
③翌日,我赶到青泥散人的家去,赏读了他积存的全部作品,又目睹了他伏案实际操作,度过一个受活的下午。末了,我笑着说:字写成这样,人是不能发达的。他点了头,说:我是青泥散人。
④从他家出来的时候,一收破烂人正从走廊里抱了一大捆废纸要过称,这是青泥散人练习过的字纸。我忙喝住,从那废品里挑出了四幅要收藏,收破烂的人疑惑:我每一星期来收这么二三捆的。收破烂的人并不识艺术,否则他全部留下来,他的后人就要发大财了!之所以说后人发财,是因为青泥散人的字并不为世所重,目下世风靡丽,没有多少人能欣赏他的字的,他的字只供搞书法的人去看,趣味太高,感应人寡。
⑤回城的路上我想,青泥散人日月清贫,这是必然的,不出名也属必然,他全然不在乎,也是必然,他的艺术会长久也一定会必然。但这样的字即使再发展到极致,只能是大家却不能成宗师,这是因为这一路还不是书法的主流,苦涩仅为一味。但是,但是,话说回来,人的一生又能几个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
6.第①段划线句对李相虎在乡下的住处及其半坡博物馆工作室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7.第②段划线句的语言描写刻画了李相虎怎样的形象?(2分)
8.本文语言风格与《老王》、《回忆鲁迅先生》有相同之处,以第③段为例简要说明。(2分)
9.简析第④段写“收破烂人”及“世风靡丽”对表现李相虎形象的作用。(2分)
10.对第⑤段加点的“必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个“必然”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世风”。
B.第三个“必然”强调了李相虎的执着和坚持。
C.第三个“必然”是最后一个“必然”的原因。
D.四个“必然”总结了全文也深化升华了主题。

11.从修辞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最后一段划线句进行赏析。(4分)

(三)默写。(5分)【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2.(1)叹年来踪迹,      。(柳永《八声甘州》)
(2)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
(3)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 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5)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6)          ,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4题。(5分)
塞下曲(其一)  唐朝 常建
玉帛朝回①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②。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是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持玉帛上朝表示宾服和归顺;“玉帛朝回”指朝觐汉国后回国途中。②此句用《汉书》典故,指汉与乌孙和亲,友好相处。
13.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望”表现了乌孙使臣对帝京的眷恋热爱。
B.次句叙述了乌孙归汉以后两国和平友好的关系。
C.最后两句,语言朴素而洗练,意境雄健而高远。
D.这首诗的题材是戍守征战诗,体裁是七言绝句。
14.赏析“兵气销为日月光”中“销”字的表达效果。(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5分)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适得府君书( ) (2)卿当日胜贵( )
(3)叶叶相交通( )  (4)多谢后世人( )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尔妾亦然
(2)渐见愁煎迫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蹑履相逢迎 (2)枝枝相覆盖
B.(1)自名为鸳鸯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C.(1)作计乃尔立 (2)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D.(1)戒之慎勿忘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日欲暝”。(2分)
19.联系整个作品,从结构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9分)
答    书  苏辙
①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瞻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
②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③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
④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时自重。
20.据文中某人名字中的“字”,在题目横线上应填入的姓名是 。(1分)
21.简要概括第一段“为愧恨”和第二段“未足以为恨”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第①段:
第②段:
2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颓然自放  放纵 B.所以见爱者  用来……
C.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  内心 D.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  大概
2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3分)

二 写作 40分
24.作文。
生活中,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7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高一语文期末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60分
(一)(11分)
1.(2分)
2分答案示例:当代上海和谐的文明形态;未来上海理想的文明形态;未来上海的理想社会
1分答案示例:上海领先的文明;上海的繁荣昌盛;上海的振兴强大;未来的上海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析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能力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内在关系
2.(2分)
2分答案示例:(1)“如果”假设出“只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基础”这一前提,“那么”推出这一前提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从而证明这一前提是错误的。(2)“如果”“那么”表假设关系,用以推论“只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基础的错误性”。
1分答案示例:(1)表假设关系。(2)证明“只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基础”的错误性。(3)只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基础会出现种种严重后果。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分析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能力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关联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2分)
一个字是“仁”;两个字是“礼”和“乐”。
“仁”1分;“礼”和“乐”1分,错任何一处,皆不得分。
测量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知识能力内容: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4.D(2分)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知识能力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内在关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5.(3分)
答案示例: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分总关系,第四段的是全文的论点,第一、二段和第三段为分。第一、二两段论证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既要与近代海派文明衔接又不能只以它为基础;第三段证明论证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应如何吸收中华传统文明。
评分说明:
①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分总关系;②第四段是全文的论点(结论、总纲、“总”);③第一、二两段论证(证明、阐明、论述)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既要与近代海派文明衔接又不能只以它为基础;④第三段论证(证明、阐明、论述)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构建应如何吸收中华传统文明。
答出第四段是总,一二两段和第三段为分论,得2分;分析1分。答出①③④或②③④为满分;打任意1项为1分。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知识能力内容:理解文章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15分)
6.(3分)
(1)刻画了李相虎住处的优美宁静。(2)反映出李相虎生活的清贫,(3)衬托了(暗示了)李相虎潜心于艺术的精神追求,(4)和恬淡而又宏阔的精神境界。
每项1分,满分3分。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写作手法
知识能力内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7.(2分)
李相虎是一个内心淡然性情平和的人;是一个学养丰厚的人;是一个非同流俗有着高雅旨趣的人;对艺术真心投入而又自信的人。
答出任一项或两项1分,打出任三项才2分。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写作手法
知识能力内容:叙事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理解、分析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8.(2分)
本文的语言风格与《老王》和《回忆鲁迅先生》语言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平淡质朴而又意味隽永。
“一个受活的下午”表明作者对李相虎抒发的由衷敬佩,看他的作品是一种生命享受,甚至是陶醉。
“字写成这样就,人是不能发达的”,表明作者对其书法价值和审美趣味及人品的深深理解,相知相惜。
“我是青泥散人”,这一轻轻的回答,平淡的背后,是李相虎对名利的淡然,深刻的表现了李相虎对自己艺术趣味的坚守。
答出相同之处1分;举例说明1分,举出一例即可,但必须具体分析。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知识能力内容:语言表现力领悟和分析;语言鉴赏能力
9.(2分)
(1)收破烂的人和世风靡丽都侧面烘托了李相虎刻苦努力的追求和不为世所重的状况;(2)都反衬李相虎字的价值极高趣味极高,(3)都反衬了李相虎对自己审美趣味的坚持。
能答出侧面烘托和反衬的给1分;说出手法并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满分,形象特点答出第一项和二、三两项中的任一项即可。
测量目标: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
知识能力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分析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
10.(2分)A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知识能力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领会语言表现力
11.(4分)
修辞手法:“但是,但是”,是反复地手法,意在强调;“惊天地泣鬼神”是引用(用典、语典、暗引),说明李相虎书法的价值;“几个……呢”是反问,语气强烈又引人思考。
内容分析:(1)这些手法都肯定了李相虎书法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能够成为“大家”就已经难能可贵了),(2)也肯定了他的为人风格和精神境界,(3)表达了作者对李相虎的钦佩。
修辞手法2分。反复、引用、反问任何两项的效果分析为2分,答出一种手法没有分析的不给分,答出两种手法没有分析给1分,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效果的给1分。
内容分析2分。三项任何两项即可。
测量目标:理解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知识能力内容:体验并赏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5分)
12.(5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测量目标: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知识能力内容:有一定的文言诗文背诵量

(四)(5分)
13.(2分)D
测量目标:识记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概括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知识能力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评价。
14.(3分)
(1)“销”形象地表现了战争阴云(雾霾、气氛、征象等)消散净尽的状况(境况);同时,“销”更有“消除熔化”的意思,用它描述“兵”,蕴含了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2)“销”是一句的“天涯静处无征战”和下半句“日月光”的原因(呼应上句,又为日月光作张本)。(3)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理想。
每项1分,第一项中,分号前后说出一层即可。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知识能力内容:领会语言表现力;分析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五)(15分)
15.(4分)
(1)刚才 (2)一天天地 (3)交错相通  (4)告诉,告诫,劝告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及其翻译
知识能力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结合语言环境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及其翻译
16.(4分)
(1)你这样我也是这样。
(2)(焦仲卿)越来越深地被愁苦煎熬逼迫(着)。
每句2分。
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知识能力内容: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句的意思;翻译浅近的文言文。
17.(2分)B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能力内容:积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2分)
答案示例:已是黄昏,太阳就要沉入大地,天地间一片昏暗。阴沉黑暗的景色烘托了刘兰芝悲苦愁惨的心情(表现了刘兰芝内心的愁苦悲伤,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知识能力内容:把握作者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体会情与景的关系;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9.(3分)
(1)合葬及松柏、鸳鸯等情节是结局后的尾声(主体情节以外的尾声),把主题引向深入。(2)“鸳鸯”等比(象征)的手法与开头“孔雀”兴的手法呼应(以鸳鸯双飞与开头孔雀徘徊呼应、以鸟起兴开头以鸟作比结尾),使得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向往和对封建专制(家长制)的批判)。
答出一项给2分,但第二项若没答出“结构严谨”或“浑然一体”则只给1分。答出两项给3分。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知识能力内容:体验并赏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六)(9分)
20.(1分)
黄庭坚。只此答案、
测量目标:识记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知识能力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
21.(3分)
(1)我渴慕黄鲁直,却是黄鲁直先给我写信。
(2)我与黄鲁直志趣相投,写信的先后,不是他就是我(互相通信是必然的)。
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3分。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能力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22.(2分)B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知识能力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23.(3分)
答案示例:把黄鲁直与阮籍、嵇康进行对比,与颜氏子(颜渊、颜回)进行类比,衬托突出了黄庭坚内心不受外物左右(不假借外物)的自得情怀(精神境界)。
主要手法为对比和类比,答出一个并分析即给2分,两个三分;答比较并分析,1分;衬托并分析1分。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知识能力内容: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作简要的评析。
二.写作 40分
24.
评分标准
一类卷(36―40分)基准分 38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31―35分)基准分33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25―30分)基准分27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18―24分)基准分21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17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3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

说明:
1.一类作文和五类作文须与组长讨论
2。(2)“城内”“城外”的界定须符合逻辑,处同一平面的对等地位。(2)以某一句为主的不能在二等以上;上下句偏废的不能在三等以上。(3)上下两句的现象应统一于同样的原理(哲理)或原因。(4)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只要合理,“关系”本身没有等级的高低;比如不能认为辩证关系高于选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