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复习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详细内容
必修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复习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芜杂(wú) 诬蔑(miè) 狙击(jū) 给予(?ěi)
B.河畔(pàn) 掩盖(yǎn) 规律(lù) 肤浅(fū)
C.卓越(zhuó) 谬论(miù) 豁然(huò) 引擎(qín?)
D.诅咒(zǔ) 嫉恨(jí) 诽谤(fēi) 衷心(zhōn?)
解析:A项,“给”应读“jǐ”;B项,“律”应读“lǜ”;D项,“诽”应读“fěi”。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悼词 卓越 肤浅 诂量 烦芜丛杂
B.逝世 解释 诬陷 诬蔑 浅尝则止
C.趋逐 爱带 摸索 沮丧 坚韧不跋
D.建树 自豪 淹没 竞相 卓有成郊
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诂”应为“估”,“烦”应为“繁”;B项有一处错误,“则”应为“辄”;C项有三处错误,“趋”应为“驱”,“带”应为“戴”,“跋”应为“拔”;D项有一处错误,“郊”应为“效”。
答案:C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________和最受________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________他,________他。
A.嫉恨 诬蔑 诅咒 诽谤
B.诬蔑 嫉恨 诅咒 诽谤
C.嫉恨 诬蔑 诽谤 诅咒
D.诬蔑 嫉恨 诽谤 诅咒
解析:注意语序和语意轻重。
答案:C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汇聚了全球智慧的世博会,一些人只是为了猎奇,心里数着进了多少馆,眼睛盯着盖了多少章,浅尝辄止,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看。
B.生活中的困惑或许稍作点拨便豁然开朗,因此与会嘉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珍惜这少有的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C.湖南湘机中学一次晚自习的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发泄怨恨的过激行为,因此,如何能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D.现在很多同学不会学习,有些学生一头钻进了题海中寻幽探宝,而放弃了对课本的深入钻研、方法的积累,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解析:C项“当务之急”与前面的“目前”语意重复。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
答案:C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为促进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塑造广州市民的良好形象,市政府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时间在本月之内进行。
C.曾经的冠军球队居然屡遭败绩,直到科比连续四场砍下40+的疯狂得分,开赛以来一直在被伤病困扰下的湖人队才逐渐找到了往日总冠军的感觉。
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解析:B项,搭配不当,“时间”和“进行”不搭配;C项,句式杂糅,“被……困扰的”与“在困扰下的”杂糅;D项,否定不当,“避免”和“不再”相互冲突。
答案:A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悼念乔治•桑
[法]雨 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乔治•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后人会将嘲骂看做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
像乔治•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乔治•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人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
6.“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从全文看,这句话中逝去的“东西”指什么?“别的东西”又指什么?(4分)
(1)逝去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命 (2)思想
7.“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杰出人物离开我们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包括真理和正义。
8.作者认为乔治•桑给法国带来了荣耀,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列举乔治•桑给法国带来的荣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她创作出了杰作,表现了善良;②她是为公众谋福利的杰出人物;③她是一个强大有力而又温柔可爱的完美女性;④她展露了法国女性的天才,并赢得了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⑤她是一种思想,是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9.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段话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用一句简明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伴随着赞美而来的往往还有嫉恨、侮辱与嘲笑。
(2)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且议论深刻而富有哲理。这样写,进一步强化了对乔治•桑的肯定和赞扬,表明嫉恨与侮辱无损于乔治•桑的荣耀。
三、表达交流(15分)
10.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示例二)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1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马克思、恩格斯将创作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的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莎士比亚的创作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他们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一句1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
12.日前,山东省教育厅规定,见义勇为受政府表彰的,可降20分向高校投档。这一消息在教育微博上发布后立即引发了争议,不少人认为此举是在鼓励学生冒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用语得体,表达流畅,言之有理。(80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见义勇为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个人的一种优秀品质,教育部门给予见义勇为行为“政策性加分”,是对考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充分肯定,是褒奖鼓励考生的积极行动,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正向引导。
(示例二)虽然倡导道德风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本身就属于有待保护的弱势群体,将这种自觉行为与高考联系在一起,就显得牵强了。
(示例三)见义勇为可以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但不可给高考加分,以免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这跟招“特长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