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联系的观点复习教案
详细内容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联系的观点
●考点突破
1.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联系具有辩证性。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不等同于事物的具体联系。这种联系的双方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相互贯通。
(4)联系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些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前后相继的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5)联系具有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想的联系来代替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6)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7)联系具有可变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不表明联系是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既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8)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其中,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就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两种联系。
(9)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善于根据原因预见事物的结果,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使事物向人们期望的结果去发展。又要善于从结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出经验教训。还要从整体着眼,处理好与局部的联系,重视发挥局部作用。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我国进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商品经济社会原本就存在着必然联系。改革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既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误区警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是有区别的。
解析:前句是强调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正确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客观性。后一句则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客观性,是错误的。两事物之间要存在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事物之间就不存在联系。
●真题再现
例题1 (2008•海南)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点评:本题应选A。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故③错误。原生态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任何文化都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故④错误。
例题2 (2009•上海春季,25,3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罗默就预见到,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如今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抓手,积极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取得很大成就。据此回答下题。
软件业巨擘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意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从哲学上看,创意与“商业奇迹”的联系是( )
①必然的 ②有条件的
③客观的 ④具体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评:本题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创意与“商业奇迹”的联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理解。命题角度新颖,有一定难度。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②③④符合题意。联系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规律是必然的联系,①说法错误。故选D。
●考点突破
1.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
①因果联系中原因与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即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因后果”。但是有先行后续关系的不一定是因果联系,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更替,它们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因为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而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即因果联系除了必须具备先行后续的特点以外,同时必须具备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既然原因与结果地位作用不同,因此不能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而且可能会出现一因多果、同因异果的情形,以及一果多因、同果异因的情形,但不管是多因,还是多果,它们都是处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地位上。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区别:第一,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第二,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第三,地位作用不同,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2)联系:第一,二者相互依赖,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离不开果,果离不开因;
第二,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在: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为结果;如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在与环境污染的联系中,身体健康是结果,在与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中,身体健康又是原因,这就是指条件不变,原因结果也不变。另外还表现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因果,共同提高。但这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而不是普遍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第二,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第一,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之中。――要求: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他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第二,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要求: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第三,一定的原因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结果――要求: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4)克服的错误倾向
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4.因果联系具有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运动和具体条件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情况。
5.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也有可能是事物的偶然联系。
6.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现象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是不存在的。日常我们说某人做事毫无结果,这只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并非是没有任何结果,况且未达到预期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而这种结果也是有原因的,如客观条件不具备、方法不对等。有些现象的原因虽然一时还没有被发现,但不等于没有原因,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它迟早会被揭示出来。
7.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思想的创造物”以及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误区警示
1.有先行后续关系的就是因果联系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果联系的特点是:第一,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引起结果,结果被原因引起。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联系,才构成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如果不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如春夏秋冬更替,就不是因果联系。所以说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2.“原因不明”就是“没有原因”
解析:由于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于原因讲,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暂时还不能揭示某些事物发展的原因,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终将揭示出原因来,因此,“原因不明”不等于“没有原因”。
●真题再现
例题 (2007•四川)下列选项与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点评:本题应选C。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漫画,漫画中受贿者躺在写有“贿”字的床上,在梦中惊醒,冷汗淋淋。漫画体现了做噩梦与床(受贿)的联系。这里做梦是对受贿的反映,做梦事出有因,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故③④正确。①②只体现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没有体现做噩梦与受贿的联系,不选。
●考点突破
1.全面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含义
(1)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
(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把握整体和局部。从静态上讲,整体是事物的统一体,是完整的事物。部分是统一体的某个方面,某个成分、要素。从动态上讲,整体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
2.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整体与部分是相对应而言的,都是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角度来说的。二者有着严格界限,整体不等于部分,部分也代替不了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地位,起决定性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第一,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分别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当各个部分有机统一到一起时,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功能。这种新的功能部分不具有,只有这个有机体或全过程,即整体具有。因此说,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不仅具有部分的功能,还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如水是氢和氧化合而成,氢和氧都没有水的功能。
第二,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种情形,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只有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会出现。
第三,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种情形的出现也需要一定条件,那就是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原有部分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甚至被削弱,抵消时,整体功能便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有水吃”到“没水吃”,就是由于三人没有合理搭配造成的。
(2)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也是整体中的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变化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第三,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还应注意两点:
第一,反对混淆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把整体当作部分,或者把部分当作整体,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等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而共性并非由个性组成,它作为一种属性,是从形形色色的个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二者并非包含关系。如果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作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整体是由部分合理、有序组成的有机体和前后有一定次序的全过程,而个性虽包含共性,但并非共性与其他属性的有机结合。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办事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立足整体,在一切活动中都应坚持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统筹全局,以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局部在一定条件下也制约整体,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在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应做到重视局部,充分发挥局部的作用,以求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解析: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地位,起决定性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不能凭此就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实际情况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但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
●真题再现
例题 (2009•北京)“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点评:本题应选B。“蝴蝶效应”体现了部分的细微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也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任何事件的发生看似是由偶然的事件引起的,但其中有必然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②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故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