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政治教案>2012届高考政治考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复习导学案

2012届高考政治考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复习导学案

详细内容

/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ks5u./

(3)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悠闲地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要点透析

1.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则是指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2)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侧重于更多的是指过去遗留或流传下来的的文化内容,侧重于过去的文化,后者则更多的是指至今仍存在着、并不断发展更新着、表现着民族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侧重于当今的文化. ://.ks5u./

(2)特点不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历史性,继承性.而民族文化主要特点是具有地域性

(3)各有自己的参照物,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传统文化往往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民族文化往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而言.

(4)性质来看:传统文化里面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性质呈现为中性,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正面肯定的.

(5)指向不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包含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主要是一种道德与宗教的价值,也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含义。民族文化的内涵,包含风俗等的层面,但更多指文化精神和价值系统,尤其是往往被赋予了现代的特殊价值,因而更多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含义。

(6)从稳定程度看: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仍保存在今天的,具有固定性.而民族文化往往是在旧的基础上有新的开展与变化,是发展变化的.

联系:(1) 都是指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固有的、能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民族国家面貌特色的文化部分,都具有民族性,都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2)民族文化本身渗透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②侧重点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五、真题再现

1.(2009广东卷)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2009山东)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沦衡》)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②③

3.(2009江苏)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ks5u./

4.(20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5.(2009年福建卷)

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医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抚民,使汉初社会凋敞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因为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浩”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集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7分)

(1)①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中发展。②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③在顺应时代要求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