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适当重新整合教材)
详细内容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适当重新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1、传统文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③把握住 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 运动,加强 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第四课第二框题)④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3课)⑤加强文化创新(第5课)
合作交流篇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教材 42页1-2段)
补充: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具有历史性、继承性
解析:是指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思维拓展: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这个民族社会实践的反映,必然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成为维系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2.影响(作用):具有双重性 教材42页3段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第三,【温馨提示】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
1•内涵不同。??“文化” 在第6页 “传统文化”在39页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97页
2•外延不同。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知识拓展】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潜在的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3)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经济。与其他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消除这种消极影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2.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注意】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关系
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歌、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辨析: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
解析: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既有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存在一些文化上的糟粕,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必须辨证的分析。
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的关系:第一,二者含义不同: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而落后文化是指代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第二,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所以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文化也并非都是优秀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3页2段
2.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传承
3•③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做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保护、开发、利用,加强文化创新。
5.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则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对文化创新而言。二者都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过程。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A.正确,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正确,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错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错误,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北京四合院是堪称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建筑,北京现存大约2 000座四合院,其中约
600多座已被挂牌保护。这说明 ( )
A.保护古老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B.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C.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交融的需要 D.北京四合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3.关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全面继承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D.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4.教育部决定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 中小
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对于京剧进课堂,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5.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
与2 300万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
这说明 (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
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
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
宣传敬老爱老等。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 (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7.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
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 )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8.“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 ( )
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B.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C.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D.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
二、非选择题
9.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引来多方讨论。围绕“文化”,有同学认为:“讲时尚,就不能谈传统。”
(1)请用《文化生活》知识点评该同学的观点。
(2)通过学习,你认为现实文化生活中哪些是中学生应该追求的“时尚”?(至少答出三点。)
三、社会实践探究
向家人了解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并简要分析其性质及作用。
第四课 第一框题
DDACB CBC
9•(1)不赞同该同学观点。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发展成为时尚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③无论时尚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只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都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2)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应追求的“时尚”,诸如:①参加校园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多读书,读好书;②参观历史博物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等。(说明:答案应紧扣现实文化生活举例,所举事例要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