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课时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复习
详细内容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6课时 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点的依据不包括( )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B.组织编译的《各国律例》、《四洲志》
C.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主张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2.“非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说法应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3.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4、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 (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5、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请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 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 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完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第36课时 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
一.1.D 2.C 3.C 4.D 5.D 6.D
二.7.(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反对帝国主义。(4)不正确。由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8.(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