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第6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面积大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具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特别是近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这里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再加上黄土地貌和半干旱气候等自然特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本单元抓住黄土高原的生态劣势,分2课进行了论述,勾勒出黄土高原环境整治的基本轮廓。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六单二节
本单元共分2课。第1课主要讲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背景,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第2课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模式。
1. 了解黄土高原具有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背景。
2.了解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形成原因, 小流域综合治理途径和措施的模式,学会因地制宜的观点寻求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6.1水土保持的地理背景
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地质、气象灾害频繁和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如乱砍乱伐森林,加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尖锐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长过快,垦殖历史悠久
过渡开垦和放牧引起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5.2水上流失的治理
水上流失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塬梁峁沟)
形成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暴雨集中
地形、土壤――土质疏松
植被――较少
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开矿、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调整布局,治理与开发并重
压缩农业用地,运用现代技术,做好水土保持
扩大临、草种植面积
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水部下塬,泥不出沟
重点: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并用
方针:
保源。平整土地――渗水;护田林;充分利用水资源――喷灌、管灌。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涵养坡面径流。
固沟。打坝建库、拦泥蓄水;防护林、拦截泥沙。
3教材分析
6.1水土保持的地理背景
一、黄土高原的环境是脆弱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而黄土高原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为什么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课文主要从地理位置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不论从海拔,还是从水平方向上看,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不稳定的因素很多。
从实际情况来说的水土流失问题,就纯自然与技术角度而言,在无人类破坏的情况下,生物措施可以达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目的,或者在有足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采取以“淤地坝”为代表的工程措施,也可以达到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目的。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十分困难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人口大多,二是经济和人类活动方式落后,三是资金不足。
二、“尖锐的人地矛盾”一段,可以看作是对前面“脆弱的环境”第二个方面的深入讲解。因为黄土高原脆弱环境形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所致。阅读图6.3时,要求掌握两个要点:一是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二是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
6.2水上流失的治理
一、本课进一步说明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课文是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来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的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他们的共同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实践,许多地区在小流域的基础上,连片扩大到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元的大面积治理,取得了水土保持的显著效果。因此,课文选择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内容。
这段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小流域”是一个生疏的概念,因此课文首先说明小流域的含义,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这里要强调指出,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而治理必须是综合的,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治穷致富相结合。第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课文中安排的“阅读材料”,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和功能。第三,以南小河沟为例,说明这一地区是怎样进行治理的,以及治理的效果。
4重点难点:
重点:水土流失的原因,也是:“地上河” 和洪水泛滥的成因
难点:小流域治理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看法错误的是 ( B )
A.南方丘陵山区与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应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B.黄土高原地区与西南地区都是生态环境的重点防治区
C.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区与黄淮海地区今后生态治理的共同问题
D.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都面临着综合开发问题
2.有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甘肃西峰的南小河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应向黄土高原的所有地区推广
B.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本地区的脱贫致富
C.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为了治理河流洪水期河水泛滥问题
D.各地情况不同,小流域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这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3.有关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DE)
A.由于黄土的特性及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既使人类对生态环境不施加不利影响,水土流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B.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C.轮荒和轮转放牧,对植被的破坏都很大
D.从经济技术考虑,较陡的山坡不适合修筑梯田
E.历史因素造成的后果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不容忽视
F.近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作用的结果
4.有关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基本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EF)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B.加大坡地的坡度,使水流迅速沿坡面入沟
C.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疏通沟道,使洪水下泄入河,防止洪灾
E.沟道打坝淤地,拦截坡面和上游的泥砂
F.坡面育草,沟旁种树,拦蓄坡面径流,稳定沟脚
5.黄土高原人工林发挥的环境效益突出的是 ( B )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6.关于黄土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 )
A.地理位置处于从山地高原向平原过渡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应从农牧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7.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表现的是 ( B C D)
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
B.土壤遭到侵蚀,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
C.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
D.水旱灾害频繁
8.黄土高原位于 ( A )
A.太行山以西 B.云贵高原的东边 C.贺兰山的东部 D.大兴安岭以西
9.关于黄土高原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 ( B )
A.农业垦殖的历史很早,现已全部辟为农田
B.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压力很大
C.仰韶文化是黄土高原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创立的
D.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是充分利用土地
10.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是 ( C )
A.夏季暴雨山洪 B.修筑水平梯田 C.开挖煤矿 D.黄土覆盖深厚
11.小流域治理的重点是 ( BC )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D.利用沟底谷地,发展种植业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只要措施得当,短期即可见效
B. 流域是指一个县或一个乡范围的土地
C.黄土高原上的轮荒耕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无法恢复
D.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以后,人类活动改造利用了水土资源,并未加剧水土流失
(二)、综合题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出A、B、C、D、E、F名称省区的简称。其中属于黄土高原范围的省区主要有―――、―――、―――等。(写出省区简称)。
(2)从河流的流向,可以推知黄土高原的总地势是―――高,―――低。
(3)黄土高原由自然因素形成的自然灾害有―――等多种类型。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