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201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仰望苍穹教案(北师大版)

201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仰望苍穹教案(北师大版)

详细内容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日出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雄伟瑰丽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泰山日出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高建群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 颜色:血红 平静、从容 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 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颜色:灰白-------------辉煌 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云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相应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5、互动学习:
互动1: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互动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互动3: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不见得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说明:正是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特性,使唐敏的散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纯净、带有女性独特细腻感受的文章。细品文章的第二部分。
互动4: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17页。
互动5: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互动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6、小结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7、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天上的街市
目标要求: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看到这幅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出现课题及作者,教师同时板书。)
二.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2.点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师问:为何要这样处理。
3.师配乐范读:
4.交流怎样读好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处理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努力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
5.全班齐读
三.探究:
(一)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的活动。比如:在 的时候,诗人看到了 ,又想到了 。
2.在诗人的想象中,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传说作了怎样的改动?(从中寄托了怎样的理想?)
如果学生需要,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中。
(二)咬文嚼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一首好诗一定少不了要品味它精炼传神的语言。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表现春天的情趣,而其中的“闹”字更是神来之笔。)
1.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小组讨论)(或者用启发学生去换词丢词的方法体会这个词在这里的特殊含义或表达效果。)
2.师生配乐齐读全诗
3.试着背诵这首诗。(给出画面和音乐,背完一行,出现一行。)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像出天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有一个陈列着珍奇物品的美丽的街市,想到了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美的源泉,下面,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想象训练: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 牵牛花开放了,……
2. 笼中的小鹦鹉,……
3. 月光照在地上,……
4.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诗歌不可以不读,读是理解的基础。关键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去读,包括朗读和默读。读的不深入也就谈不上对诗歌的鉴赏。熟读乃至自然的成诵,我想,这应该是教学一首诗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 自由 幸福

单元要点
课题作者内容及主题特点与借鉴
《日出》刘白羽本文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所目睹的一次日出。在此之前,作者还交代了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的经历。作者细致描绘日出时瑰丽的景象,以此来比拟新中国,讴歌新生、光明的祖国。(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
(2)细致、生动地描绘景象。
(3)绚丽、雄放,善于准确、新鲜而富于变化的词语来表现。
(4)衬托手法的使用。
(5)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
《泰山
日出》徐志摩这是一篇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的颂词。作者从太阳未露前的云海写起,通过夸张式的想象与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出泰山日出无比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的喜悦。(1)奇特的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生动而细致的描写。
(3)大量采用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又充满感情,具有极强的美感。
(4)诗化的语言使文章大放异彩。
(5)联想与想象是本文成篇的重要手段。
(6)作者奔放的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高建群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定西高原和罗布淖荒原上所见落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1)总分式的文章结构。
(2)写景突出西部的地域特色。
(3)写景之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
《云海》唐敏作者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通过对山中云海的描述,表露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
(2)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3)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历”引出话题,前半部分主要写翻日历时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十分快活,后半部分引出对岁月匆匆的感慨。揭示了人要充实自己的人生日历,要将生命过的有意义这样的主题。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哲理感悟,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简洁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综合实践”训练用简洁语言表情达意的功夫。本单元新推出“友情推荐”,内容是关于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简洁之美,在言说中追求语言的简洁。
2.初步了解叙述与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
3.有兴趣的同学得以领略古代汉语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教学重点】
叙述与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
【教学难点】
书面用语的“雅”和“俗”。
【教学建议】
1.故事导入。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同学们可能会想出“逸马道杀犬”“逸马毙卧犬”,或“马逸杀犬”“马杀犬”,等等。但是,不是越简越好,因为,简洁,往往是以意思的损耗为代价的,相对于“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和“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而言,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固然简洁,但是,没有说出“卧”的意义;比欧阳修更简洁的“逸马毙卧犬”,有了“卧”的意义,却也遗失了“道”的意义,可见,简到什么程度,是有个极限的,要视表达(修辞)的目的而定,适可而止。简洁,不能变为简陋。在这个练习中,能使学生考虑到写作要尽可能地简洁,初步形成删繁就简的观念就好了。
2.梳理知识――叙述和描写。
(1)什么是叙述呢?先举个例子: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孙犁《荷花淀》)
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这一年秋季――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写出了人物活动的进程:学会了射击――来回警戒――配合子弟兵作战――这种较为简略地表述事物的变化或人物行为的方法,就是叙述。
(2)叙述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二者的语言都要求简洁、明了。
简洁,就是指语言的简要干净。要做到每个词语、每个句子以至每个段落、层次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在叙述中就要避免重复累赘,节外生枝。明了,就是要将事物的变化与人物的行为交代清楚,指代要明确,因果要照应,用语要贴切,不能含糊其辞,使人不得要领;无论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平叙,所叙述的人和事都要井然有序,即使是头绪繁多、若即若离,也应使人一目了然。
(3)语言简洁要做到:叙述语言应尽量不用可有可无的字句,能用一个字说清的就不用两个字;上文已提及的下文就不必重复(修辞上的需要例外);能用概括叙述的就不用具体叙述;能用代词的就不用名词。
要使叙述的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就不能过多地旁生枝节。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是记流水账,从开端到结尾一笔不漏。不言自明的就不必赘言;事件发展过程中次要的或无关紧要的环节可少写或不写;事件中的可有可无的人物就不必出现。
(4)在写作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不过,从高度精练这个意义上看,叙述较之描写所显示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叙述这一优越性又是以排斥(或淡化)形象细节、浓缩具体事例、简化表述内容为代价的,势必给人以简约、平淡,意象特征比较模糊的感觉。因此,叙述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远远不如描写来得显赫。
简约中见含蓄的丰富,平淡中寓内在的生动,模糊中显集中的明确,是叙述表意功能的极致。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描写的依赖性,提高表达效果。但正如描写不能取代叙述一样,叙述也不能取代描写。在叙述与描写之间尽管存在着一个相当开阔的“自由边界”,但它们还是有着各自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域,二者就是这样一方面各自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又相互取长补短,在一个表述系统中扑朔迷离、相映成趣。
3.活动一:讲故事――关于“中秋故事会”
“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故事具体了些,增加了一些文字,也只不过24个字:“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即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羿失去不死药后,怅然若失,无法再去求得)”。故事的内容比《归藏》的“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19字)有了发展,表现了嫦娥奔月后,羿的心情和行为。传达的意思复杂了,字数自然就增加了,依然很简洁。
可见,简洁和文字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和表达的信息量相关。信息量大,自然文字量就大。传达同等的信息量,一般来说,文字量越少越好。
即便如此,简洁还需要考虑表达的效果,有些词语,似乎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某些文言的虚词,但是,这些虚词对于文句和声调、节奏、韵律的整体和谐,是有帮助的。例如前面说的“逸马杀犬于道”的“于”字,似乎可有可无,可以改成“逸马道杀犬”,但是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那么明朗。还有一些出于修辞目的的词语,如一些形容词、语气词,删掉,基本意思虽然大体上还在,可是有时也会影响文章的力度和美感。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不能只留下中心词,把其他的统统都删掉。“马杀犬”,简是简了,却也让人不是很明白――“马”怎么就“杀”了“犬”呢?
因此,同学们讲的关于“日月星辰”的故事,就得看它们传达的信息量的大小和修辞目的,来评判是否简洁。题目中的“600字”,只是一个大体上的“量”的要求,不必过分拘泥于字数,言之有物,故事生动就好。也可以请学生将下面这个传说缩写到600字以内,看看谁写得既简洁,又不失大意。
4.活动二:比较探究――古代汉语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古代汉语的表达,虽然今天已不提倡,文言文写作,在书面交流中,基本上消亡了。但是文言词汇仍然有生命力,在现代语体文(白话文)写作中,仍有大量的文言词语在使用。使用得恰当,对于某些文体的表情达意很有助益,而且,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语言修养,使言辞显得典雅、优美。文言词汇和口语的交错使用,如果组织得宜,会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
文言词语的运用的最大特点便是简洁和典雅,所以,在今天的一些书信、请柬等公、私文书中,仍较常使用。在一些学养深厚的作者的随笔、杂文、论文,以至散文、小说、戏剧中,也能看到大量运用得体的文言词语,使我们感受到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妙和作者言语智慧的魅力。
口头词语因为是一种日常语言,说起来比较自然、随意,显得通俗、亲切、轻松。一些民间常用的方言、俗语、歇后语等,特别生动、形象。因此,口语运用得好,可以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读起来有无穷的趣味,雅俗共赏,容易为各个阶层的读者所接受。
了解文言词语与口头词语各自的优长,就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得体地运用语言。
活动练习:把划线的词语转化为口语词语。
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出示文学作品中语言具有“简洁之美“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深入了解简洁之美,在言说中追求语言的简洁。。
2.出示关于“日月星辰”的故事,为学生的“中秋故事会”准备材料。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活动二练习答案:
我若为王(要是我做皇帝),我的名字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坏心眼儿),我的贪念(贪心眼儿),乃至每一个幻想,都竭尽(用尽或花光)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罪恶),因为没有任何人敢说它是罪行(罪恶)。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我就不是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在我的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趴倒在地上),连同我的尊长(七大叔八大姨),我的师友(老师们、哥们儿),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走起那个路来两眼朝天,甩都不甩我)的人们……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软绵绵的)、畏葸和娇痴的(嗲兮兮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
2.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曾经说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区别。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是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闹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做“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不佳,今名又何尝不妙?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这都是古所没有,而后人所创造。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3.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那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叫牛郎自立门户。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了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了,孩子们都张开了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可以要求学生将故事改变为800字以内,思考哪些该繁,哪些可简。体会语言的简洁之美)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3、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1、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 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总(概说) 分(具体)式
2、总(概说) 分(具体) 总(概说)式
3、分(具体) 总(概说)式
4、并列式
4、 递进式
说明文考点
一、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二、说明的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回答这方面的问题,往往要与文章的结构层次联系起来。
三、说明内容的详略
往往考察的是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
回答这样的问题,始终要围绕其说明内容是否是读者所熟悉和或容易理解的去回答。
四、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做这种题关键是要熟悉所有的说明方法,千万不可将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以及艺术手法混为一谈。
另外,还应该注意某篇文章、某段文字以及某个图表从整体分析与从局部研究的不同。
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应该学会下定义
定义=被定义项+是+与相邻概念的 本质区别+属概念
这类试题的考查往往都是将一般的诠释改为定义,所以应该对原诠释的内容反复阅读体会。
五、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六、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心中要有说明文段落结构方式的基本概念。
要始终不忘重点看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部分也要作必要的浏览。
七、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八、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要明确所分析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应该考虑该词是表达性质(范围、程度、估计、数量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有无该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九、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不仅有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还有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揣摩。
对于后一种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从其运用的手法考虑,结合说明的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来分析体会。
十、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
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其它考点
此外 ,在说明文考查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许多其它考点,如词语的选用、句子的衔接、篇章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识别、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这些考查内容基本和其它文体考查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此不再涉及。
说明文阅读的难点
1、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准确评价;
3、下定义与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4、事理说明文与说理散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