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201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读书妙语教案(北师大版)

201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读书妙语教案(北师大版)

详细内容

第四单元 读书妙语


孔孟论学习
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阅读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三、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四、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五、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解重点语句
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了。把占人之书为己有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这样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谬,越是显出借书的无赖。这就是歪中的正。接着把这种完全缺乏根据的歪理作为前提,推出受损者应该对之奉上“慰劳金”,这就把荒谬推到了极端,无赖也到了极端。将谬就谬,越是层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强烈。
二、归纳写作特点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夸张词语见下文第二段。体会如题干文字;或故作夸张,痛快淋漓,引人发笑深思)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因此,类似倒数第二段的似乎夸张失实却引人会心一笑的词语在文中多处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

第二题
(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有关例子见下文)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题
(表面自我贬低,实显对方无理、可气,读之既有趣又有顿悟之乐;例句见下文)
自我调侃,自我嘲笑,自我贬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体表现有三类:
1. 把自己说得很无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对方说得似乎很占理,实际上则显示了对方的无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贼”那段,扩展一点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那几句话,即词句品味•积累的第二句段。类似的还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那几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贬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数第四段里书主夺回书的经过,包括恐吓、哀求,宣称内急等,让读者在这令人发笑的假骂中体味真情。
3. 夸大其词地把自己的处境写得很狼狈,很可怜,如痛彻心肺,潸然泪下等。这同样是故作可怜,人们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读书杂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名言。
教师: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出示课题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
(出示课件)作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
散文诗集 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三、字词积累
嗜好( shì) 无聊(liáo) 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四、学习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出示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三)问题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 类
特点

职业的读书
功利性 强迫性

嗜好的读书
自由性 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四)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五)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
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
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
【板书设计】

读书的三种姿势
阅读能力目标
1. 理解文章阐述的论点。
2.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思想教育
认识到读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作者介绍
孙绍振,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论变异》等。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2. 生字
消遣qiǎn 缥缈piāo miǎo 慑于shè 一丝不苟gǒu
心无旁骛wù 正襟危坐jīn 似的shì 囊括náng
2. 词语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消遣:①设法度过闲散时间:冬夜长,做针线消遣|饮酒赏月,消遣时光。②捉弄;戏耍:看我消遣他则个。
领悟:理解领会。
天赋:个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个人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禀赋的某些差别,是后天才智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聪明才智只能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缥缈:①高远隐约貌。②随风飘扬;随水浮流。③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④虚浮;渺茫。⑤峰名。
囊括:全包罗在里面。
慑于:有所畏惧而丧失勇气。
三、学习课文
(一)文章主旨
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的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二)文章思路
课文从三方面写读书不同姿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站”,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象征性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三)写作特点
孙绍振散文话语的最大风格,自然是幽默。在我看来,所谓“歪理歪推,将谬导谬,在荒谬中见深刻”,并非其幽默的突出艺术特色;虽然,他有着很强的理论自觉。善于歪理歪推,追求“片面的深刻”的人,至少还有一位钱钟书。孙绍振所关注的范畴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他仍然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因而,世俗琐事每每触动他的情思,一有所感,他便诉诸笔端。他的散文有许多篇章都是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之上。
四、问题探究
(一)《读书的三种姿势》讲了哪几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与之相应?
1. 消遣性地躺着读;2. 刻苦钻研坐着读;3. 批判性地站着读。主要是第3种。相应名言有“专心致志”“不如无《书》”“与古人谋”“学思关系”“乐之者”等条。 详见练习一、二解答。
(二)鲁、孙两文说读书,表达上有何特点?
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别致、风趣、生动、形象。
五、布置作业

黄生借书说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向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论读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读书八得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储量chǔ 沮丧jǔ 拾人余唾tuò 不可遏制è 窃读qiè
炒菜chǎo 锅勺sháo 踮起脚diǎn 倾盆大雨qīn?
屋檐yán 支撑chēn? 目的地 dì 暂时zàn 贪婪lán
2. 多音字
3. 词语
储量:储藏的数量。
跑马场:赛马场。
冲动:①诱动;挑动。 ②冲击撼动。③感情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 ④犹轰动。
沮丧:灰心失望。
拾人余唾: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吴景先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不可遏制:不能够制止或控制。
贪婪:贪得无厌。
知趣:①识趣;知进退,不惹人讨厌。②领略情趣。
4. 作者
朱苏进,1953年生于南京, 16岁从军。1977年调至福州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名作《射天狼》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凝眸》,中篇小说,1984,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朱苏进和历史剧名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康熙王朝》。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学习文章分层论述的结构。
2. 理解作品中运用对比、烘托的作用。
(三)写作能力目标
叙述集资读书的经历。
(四)思想教育
感受读书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三、教师建议
《读书八得》选自《面对无限的寂静》,这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书中有那么多的独特的、挑战性格言式的句子,无情地向我们这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就是这样说的。“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 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我们思维的触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活力。但本文作者却对此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提出来的问题是,思考和求学的关系。他的观点是,思考比接受更加重要。
四、课文讲解
《读书八得》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切入论题。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二)重点语句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
解析 此句话阐述了学和思的相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写作特点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三段用“读书是花朵,思索是果实”比喻来论证“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一段先列举“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一句引出论述,之后层层阐述,最后归纳出论点。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习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本实践专题主要是训练议论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更重要的是口语议论,怎样把文绉绉的书面语变成对思维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是本实践活动的主题。1.“读、写、说”互动环节主要是通过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梳理讨论,明确议论的有关知识: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是思想的表达,语言就要庄重,也不排斥形象形语言。议论语言应明快且旗帜鲜明。口语交际的议论同样如此,但感情色彩应比书面语更为鲜明强烈。2.“借书必还大连盟成立?首届研讨会”这一环节主要是拿借书说事,响应柏杨先生号召,锻炼学生的口语议论能力。也可以用一些典型的口语书面语交错的论述性文稿,请学生修改,达到训练目的。

【教学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思想之美(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教师可以学生身边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谈看法入手,让学生明确我们每天都太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即每天都在议论。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议论。也可读一些名家的论述文字片断,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要点,梳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对议论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明确书面议论语言的特点。

3.读说互动,比较归纳。本环节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借书的典范的文段,如余秋雨的《藏书忧》这样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语段能否直接拿到讨论会上当发言稿,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白:听讲和读书的语境不一样,读书是主动的,而听进却是被动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凝神状态,一不留神,话音就一去不复返。因此口语议论要把这种书面语言改为对思维比较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

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经过记录修改,作为书面文字发表了,还有没有口语的特点?可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和具体句子说说。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文章说的时严肃的问题,仍然有口语交谈的通俗趣味。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柏杨的虽然不是演讲词却很有口头表述风格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体会古典雅言和通俗口语交相迭生,相应成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口头表述和书面文章虽然趣味各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相得益彰的地方。口头语言可能在书面文章中,显出潜在的光彩;书面雅言,也可能在口头表达中显出魅力。既有成语和对称,又如口语般平白晚懂。诸如此类古今相对,文白错杂,并和口头表达的轻松自如洒脱相结合,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的魅力。

4.练习活动,巩固强化。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理解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练习。可以请学生自选取余秋雨《藏书忧》中第二、第三个担忧中的一个,改写为适合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并试在同学中说说看,请同学们评评效果如何。也可以请你将以往作文中任一篇修改成口语与书面语交错融洽的文稿,并主动请同学对你的修改稿提提意见。
思想之美(第2课时)

【教学建议】

在学生第一课时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将第二课时设置成一节实践活动课。

1.指导学生明确会议内容:(1)讨论并通过“大联盟”章程,选举首届理事会成员;(2)“盟员”交流自己的藏书和借书的故事,评选故事“最感人奖”;(3)进行专题研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时间和明确的指导。

2.指导学生专题研讨内容:(1)每人拟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感情强烈,适合现场交流(2);研讨会中心议题:对借书的有关言论发表意见(也可另拟)。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

3.课堂活动。在学生交流故事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

4.评选“超级书虫奖”(“超级书虫奖”得主,观点要明晰,论述要充分。)

5.评选“最佳发言奖”。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的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的相关材料。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议论”性的语言特色。

2.课文中有关阅读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相关资料:

(1)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

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从写作思维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是在理性思维(分析、概括、思辨)的层面上进行的,所以,议论性文字,主要体现的是写作理性思维的规律。由于人们表达思想的目的、意愿存在差异,议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感悟性议论,一为研究性议论。感悟性议论,指的是对某一事物一般地谈点看法、发点议论,点到为止,不作全面、深入、透彻的分析、探究(在文章中不探究,在认知过程中还是必须探究清楚的),如读后感、观后感、随笔、杂文、短论等文体的议论。研究性议论,指的是目的指向性较强的认知表达,议论主体对某一认识客体在经过充分的、深入的探索、思考之后,将自己的认知结果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明,如长篇的各类评论、学术论文等文体的议论。但不论哪一种议论类型,都要遵循以下的思维与表达规律。写作的议论,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其动机源于人的两种意识: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

(2)说服意识

认知只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性的写作,认知的目的在于说服,在于能说服读者,能以理服人。对于作者来说,只有认知意识而缺乏说服意识,虽然观点是正确的,思维也是深刻的,却缺乏论述与论辩的意识与技巧,这样的认知是无法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服意识比认知意识还要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议论性写作,作者不但要有所发现,还要将自己的发现“强加于人”,虽然所析的“理”也须具有客观性,应是客观之“理”,但却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要说服读者就得下一番工夫。同时,相形之下,多数议论性文字的读者就不像说明性文字的读者那么“合作”了,非但是不合作,而且简直是存心与作者别扭,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自觉地抵御新的认知。即使是不乏说服力的文字,也未必轻易就能为读者所接受。

(3)关于议论语言的庄重与明快

庄重:这是相对诡谲而言的。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严格把握是非界限,赞扬不能沦为吹捧,批评也不能变成辱骂。议论从根本上说是要以理示人,以理服人,因而,强词夺理或圆滑世故都是与议论的这一要求格格不入的。

(4)关于“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不管什么样的语言,从其词汇构成来看,都大致有三套词汇体系,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在书面语中,比较特别的一类是古典的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排除文言词语,好的表达,一般是这三者的巧妙运用。

在修辞学上有所谓同义词的说法,其实绝对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有时,所指是同样的,用不同的类型的词汇来表述,在词义就产生了有时是微妙的,有时是显著的差异。

三种语汇,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三种感染力量:文言的古雅和高贵;书面语的正规和严密;口语的泼辣通俗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