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中国移动和腾讯的心结是什么?(一)
详细内容
写下这个题目,是想提出一个可能很久以来都被大家忽略了的事实:腾讯从创建一开始到现在,其实都十分像是一家电信公司或通讯公司,这是这家公司非常重要的基因。
很多人都应该记得QQ的前身――OICQ,它的全称是“OICQ网络寻呼机”。“寻呼机”是那会儿还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种电信服务产品。 每个寻呼机机主的背后是一串号码,而非一个ID。而即便是在1998年―2000年那段中国互联网的童年阶段,无论263搜狐还是ChinaRen,每个人背后有一个ID都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腾讯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串像手机号或寻呼机号一样的号码――直到差不多2010年这串号码还仍是你第一次 “加QQ”的唯一方式。
这是腾讯最早期“电信基因”的体现。你可以说这是因为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等人都有深圳电信的背景,但其实最关键的地方是:从“OICQ网络寻呼机”的时代开始,腾讯要做的事,就是取代甚至是瓦解电信运营商的一部分核心业务――从人们的通讯方式入手。
而那会儿,大部分人还没有手机呢,中国移动也还没从中国电信分拆出来。但几乎从那时候开始,就奠定了未来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和中国最大的电信服务商――腾讯与中国移动一切合作、恩怨、纠葛和心结的根源。
在中国移动在从中国电信被正式分拆出来的2002年,它们迅速地找到了彼此――腾讯那阵从QQ被迫低价出售或关闭的困境中刚刚挣扎过来,而中国移动也需要找到一项在语音和短信服务之外新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当时移动增值服务(SP)模式兴起的背景――通过预订的短信、彩信和语音等数据业务,与电信运营商分成,这也是最早期的电信运营商数据服务。
腾讯是中国移动最早期的SP服务商之一。此外,腾讯还开通了通过中国移动短信通道每月支付5元的移动QQ业务(不需要安装手机上的QQ客户端,开通费用由中国移动和腾讯再进行8:2分成)。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时的财报数据显示,来自移动增值的业务收入最高时占腾讯总收入的57.8%。
但是可以提醒大家注意一点: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腾讯的“移动QQ”开始借着电信运营商的管道干电信运营商的事――随着QQ用户数的几何级扩张,它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用中国移动的信令通道和WAP通道,在QQ上聊天和沟通――这原本都是短信的功能。
而腾讯和中国移动的关系也开始发生更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腾讯上市的前后),运营商开始锁紧SP政策,SP业务日渐陷入冷局。而另一方面以QQ秀、QQ空间和QQ游戏等为代表的腾讯“互联网增值服务”种类越来越多,逐渐变成腾讯最主要收入也是最赚钱的收入来源。这一方面减少了腾讯对移动SP业务的依赖,而同时腾讯大量新的增值业务和服务被同时搬到QQ上来的过程中,它们占用了更多的中国移动WAP信道资源,但却没有带来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