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商业模式>反思导购:轻模式在变重(一)

反思导购:轻模式在变重(一)

详细内容

从2012年开始,导购行业开始井喷式增长,很多独立第三方导购网站开始冒出来,增长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包括从业者最初的预期。导购的发展,一方面受益于整个电商大环境的时机利好,另一方面很多专业级选手进入这个过去不太被关注的领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导购行业的社会化电商、返利等领域就出现了数家年营收上亿的公司,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盈利能力均表现出众,不仅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极大青睐。

  进入2013年之后,整个导购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在持续增长,不少导购网站也开始了诸多模式创新和新方向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对导购模式的质疑,而在这些质疑声中尤以导购对淘宝等电商平台的依赖性质疑为甚。

  借此机会,一起回过头梳理下导购这个模式,其价值、玩法及可能的未来。

 

  可以说,从电商诞生那天开始,就有了导购,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导购本身就是电商的一部分,而目前电商平台的运营很大一部分工作其实就是在做导购。当商家把商品拉到仓库,将商品信息发布到网上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引导消费者购买了,而这就是导购的范畴了。以前这个导购的过程主要由商家完成,后来逐步由所依托的电商平台完成,现在则开始由第三方独立平台参与完成。随着电商发展愈加成熟之后,分工也越来越细,而独立第三方导购平台的出现正是电商专业化分工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目前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商品数已在亿这个级别,当到达平台的SKU爆炸量级之后,如何挑选值得购买的商品并且买的划算,就成了买家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服装等非标品来说,更是如此。而导购解决的正是买家这些买什么和怎么买的问题。

  另外,随着大量商家涌入电商,有限的展示资源和海量的商家曝光需求就成了一个失衡的矛盾,淘宝等电商平台内部的流量成本持续攀高,已无法满足很多商家的营销需求。商家端对于流量多样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希望能在电商平台之外获得其他的外部流量来源,并且很乐意为此付费,只要这些第三导购平台能为之带去有效的订单和有竞争力的ROI。

  因此,无论从买家端的选品省钱需求,还是商家端的营销需求来看,导购这个模式都是非常成立的。而且导购平台在对接买家的选品省钱需求和商家的营销需求之后,可以通过向商家端收费而赚钱,盈利模式亦十分清晰。

  导购的用户需求在那,但怎么玩呢?本着解决买什么和怎么买的问题,导购的玩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解决买什么的问题,如社会化电商的蘑菇街、美丽说,博客类的什么值得买等;另一种解决怎么买划算的问题,如返利的51返利、米折,比价的一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