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修鞋匠的创业故事(一)
详细内容
在二马路有一家龙福鞋店,老板刁奎超今年只有27岁,他和爱人孙娟娟是一对80后的年轻小夫妻。这对80后小夫妻来自鸡西,刁奎超从在家种地务农到在异乡当上小老板,夫妻俩的创业之路喜忧参半。
作为一名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小伙,刁奎超对记者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家务农种过地,也进城打过工。他告诉记者,16岁时,他就帮家里种地,19岁时进城打工,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当过理石工人,学过后厨。他说自己书念得少没文化,唯一有的就是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22岁那年,刁奎超和孙娟娟在农村老家结了婚。婚后,刁奎超认为家里地少,种地也不赚钱,而外出打工的经验让他认为,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点儿什么。采访中,刁奎超对记者说,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脑子里有了想法就想试试,到外面去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刁奎超身上有着农村小伙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劲儿,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既然想到大城市闯闯,刁奎超没有眼高手低地先来选择想干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干点儿什么。
最后,夫妻俩经过思考和商量,决定开个修鞋店。两人之所以选择修鞋、擦鞋这个职业,还要从孙娟娟的哥哥说起。多年前,孙娟娟的哥哥就来到鹤岗从事修鞋这个职业。两个人看哥哥干得不错,生意也很好,而且这个职业一般人都嫌脏嫌累,不愿意干,他就动了想和大舅哥学手艺入行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刁奎超认为自己选择修鞋这个职业投资不大,风险小,而且靠手艺吃饭,也算是一门技术活。两人决定就从这别人不愿干、又脏又累又不起眼的修鞋开始他们的创业路。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哥哥那里学好手艺后,2008年,刁奎超和爱人在新鹤B区租了一户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两个人干活认真又细心,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很多顾客从新顾客变成了老顾客。
2009年,两人把创业重点挪到老街基,在二马路临街的位置租了个店面。他们从最开始的擦鞋、修鞋,扩展到清洁皮衣、皮包,皮鞋上色、改色、改尖换底、服务种类不断增加。所有的活都是刁奎超和妻子自己动手干,而且无论大活小活从不对付。就拿刷鞋来说,一双鞋他们光刷就要10多分钟,鞋带、鞋垫和鞋都要分别刷出来,然后晾干,晾干后再对鞋进行保养处理也得10多分钟。遇到颜色浅的鞋特别是白色的,要分开单独处理。
相对于一些小修鞋摊来说,他们的价格相对要贵一些。刁奎超说他们修鞋的价格虽然相对贵一些,但一些皮鞋后跟、鞋底等的配件质量好,耐磨程度好,穿的时间也更长。好的配件换一次顶普通的换两次,而且这质量好的配件上货价格也高。为了店里的信誉,刁奎超说他上货要先看质量再看价格,用质量对顾客说话。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他们干的活细,质量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顾客还是非常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