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融资并不意味着创业成功(一)
详细内容
清华学生邱虹云的视美乐公司“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项目获1999年“挑战杯”大赛一等奖,拿了250万元的风险。然而,最终还是运作不顺,难以独立支撑,最后只得卖掉技术,宣告失败。者也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买你的产品。”公众舆论也应该有这种认识,不要把几个凤毛麟角般初始创业就获得投资的案例人物当做成功样板,强化这种误导。要知道即便幸运地获得初始投资,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后面的千难万险还多着呢,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功。
无独有偶。2006年21岁的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李玲玲的高杆喷药器获“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防撬锁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武汉世博科技项目投资公司给她投资10万元成立了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到两年公司同样陷入瘫痪。
就连轰轰烈烈、响彻大江南北的《赢在中国》三个赛季冠军宋文明、李书文、谢莉,也再无后续消息。凭借“券王”优惠促销平台项目名列第四的任春雷获得500万元风投,后来由于印刷成本高,结算不方便,且是后付款,做得很辛苦,到2009年“券王”花完了500万元资金,项目宣告失败。
我认识的几个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曾经凭借几近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得到了大笔投资,然而,几年下来,要么早已人去楼空,要么苦苦支撑,鲜见实至名归者。
所以,对融资问题我想提醒大学生创业者认识到这样几点:
创业融资成功仅仅是创业的开始,绝不意味着已经成功!清华大学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潘福祥分析视美乐失败原因时说:“学生办公司有他们的优势,比如有闯劲儿,不怕吃苦,能够不计时间、报酬拼命地干。但是,他们也有缺点,那就是不懂商业运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竞争对手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心慈手软,
常规风险投资和所谓天使投资是非常不一样的。运作规范的投资公司基本不会给仅有一纸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投钱,他们主要的投资方向是那些已经初步打开局面,整个商业模式经受了市场考验,有了初步商业成效的处于发展期的成型企业,特别青睐高科技的、盈利模式新颖而且扩张潜力巨大的,门槛之高非一般大学生创业所能及。有的公司甚至基本只投资那些初具规模,处于上市前“临门一脚”的优秀企业,以期上市后获得巨大市盈率回报。对于他们而言,再好的计划书都不过是“浮云”。张朝阳、周鸿掉也都说过idea并不值钱。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要素支撑,一个再绝妙的创意,没有长期的努力、脚踏实地的运作,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