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事件背后的商业策划
详细内容
“袭击”事件背后的商业策划
被搜查的东元公司的陈逸洁表示,“我们已聘请律师,肯定没有侵权行为,只要最后调查结果确认我们没有侵权,就会请求赔偿,包括广告成本、已失去的潜在市场以及公司的商誉。”
多数遭受审查的公司都极其愤怒,有厂商的参展代表认为,如果仅仅是专利谈判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完全没必要搞这种突然袭击,砸掉人家的摊子,对谁都没有好处。何况,不少厂商参展的产品并没有侵权,却遭受了搜查,这给企业带来了品牌上的损伤。
这样的行为很“卑劣”。可以推测,这家MP3专利代理公司事先已经策划过,尤其是与德国海关进行了“通气”,否则不可能这么有组织地采取行动,枪口显然对准的是中国台湾制造企业。再说,海关也不可能轻举妄动,可能是经过了德国地方法院的批准。但如果仅仅是存在侵犯专利权的可能,就贸然查抄,的确有些武断。尤其是对于那些参展厂商来说,本来就投入了不少资金,结果起到了反效果。经过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很可能是意大利专门代理MP3专利权的SISVEL公司,这家公司此前曾多次通过海关和其他司法部门对在欧洲参展的亚洲厂商进行“袭击”,而且目前这家公司正在与不少亚洲电子厂商进行谈判,更增加了这家公司在幕后操作的可能性。
事件发生后,多数遭遇查抄的企业参展代表聚集在展会门口表示抗议,并向德国IFA展组委会发出了联合抗议函。“我们现在已经和其他品牌一起,向展会组委会等方面抗议了,这种无端的怀疑对任何一家企业的名誉都是损害。”海信集团品牌管理副部长朱书琴说。
面对这种局面,柏林电子展组委会也已出面表示道歉,并组织律师与当地海关进行交涉。但直到记者发稿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遭到海关没收的产品被归还。上述参展厂商人士表示,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声誉,许多经销商甚至因此暂停了在当地的产品代理和采购,采取观望态度。
电脑报观点:查抄不能成为惯性
不过,很多厂商最怕的是:这种不正当的查抄行为成为一种惯性。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的汉诺威CeBIT展上,就已经遭遇过一次完全一样的偷袭。只不过当时的主角多数为中国的MP3品牌厂商。申请搜查涉嫌专利侵权产品的企业为意大利Sisvel公司,在MPEG1和MPEG2音频方面有多项专利的代理。
当时,中国的华旗、魅族等MP3企业的产品被洗劫一空。不过最终,华旗证明自身已通过代工厂的专利授权获得了使用许可,因此被查抄是一场误会。
但另外一家涉案厂商纽曼则认为,对方的要价不合理,每件产品要收0.6美元,按照每年出口的具体数量进行收费,而且必须从开始出口的那一年累计至今。显然,这次柏林消费电子展故伎重施,与上一次仅间隔数个月。谈判本身就是一个撮合协商的过程,双方都会有一个妥协让步的空间,但如果谈不拢,就采取展会上查抄的策略,实在是不可取。因为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商业的游戏规则,是暴力式的压迫和威胁。
这种行为一旦被模仿,形成惯性,容易造成滥用专利权的问题,因此并不提倡采取极端策略。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关键时刻,频繁遭遇专利搜查,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形象。长期来看,中国IT企业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熟悉海外市场规则,通过合理授权或自主开发的方式生产产品。
小资料
IFA是目前德国最具规模的电子产品博览会之一,源于192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两年举行一次。由于市场需求上升,故在2005至2006年起则改为每年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