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中星微的五年艰难幸福(一)
详细内容
血液里流淌着浓浓的科学家梦想的邓中翰却有着非常敏锐的企业家思维。
从中科大到伯克利
邓中翰从小就对星空十分迷醉。罗大佑的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曾经给了邓中翰无穷的遐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邓中翰的问题就深刻到了时间、空间和宇宙。没有人能够了解一个孩子的胡思乱想会将他引向人生的哪一个渡口,但是,邓中翰最终站在了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学府的门口。那是1987年,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从家乡南京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要知道,科大当年的分数线超过了清华。
他沉醉于探求知识的过程,大学三年级开始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解释地质问题,论文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并且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
如同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的学子中的精英一样,1992年,从中科大毕业的邓中翰来到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读书,他读的是物理学,继续追求大学与少年时代探寻世界奥秘的梦想。伯克利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啊,18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们的画像高悬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而且许多人就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这对学生们的感召力是巨大的。邓中翰在不长时间就学遍了艰深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即使2004年的现在,公司的纷繁工作之余,他依旧对大统一的物理学理论充满兴趣,他经常留意最新的基础理论的进展,经常与一些学术名宿进行探讨。
如果没有另一个选择,邓中翰可能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而邓中翰有了那个新选择的最好解释就是信息时代的大潮几乎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都卷了进来,何况伯克利分校就在硅谷的旁边。尽管邓中翰所求助的一位导师并不赞成他的想法,但邓中翰还是向学校申请了转到电子工程系,从基础知识结构来说,物理学和电子工程并不十分兼容,但邓中翰的执着与坚韧又一次让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知识结构的转型,顺利通过考试,并以其独立设计和实验课题的能力征服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