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描写景的课文

描写景的课文

详细内容

篇一:《课文开头是一段景色描写》

课文开头是一段景色描写

1、又是落叶时节,片片金黄的树叶幽幽的自枝头飘落,坠入大地

的怀抱,化作春泥,等待着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感受落叶季节那隐隐的心跳,任思绪在脉

络中延伸……

2、明月朗照在李白的故乡,梅花开放在王维的窗前,古人已经把

家的意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今夜床前无月,院

中窗下无梅,萨克斯在固执地低吟,它知道我的心思。

3、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那棵老树上,仿佛磨去了老树干上的创

痕和岁月留下的沧桑。面对此情景,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

5、开头要巧设悬念

《落棋有声》开头写道:“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

调查座谈,集中在小黄和大李两个人的名下。要说工作能力、群众

关系,两个人各有千秋,不分上下。这可把干部科张科长难住

了……”作者接下去紧扣“难住了”这个悬念,设计故事情节,深

深地吸引着读者。当然,这是就悬念式结构的文章开头而言的。

开头:微风吹过,树的叶子瑟瑟的摇摆着……

结尾:微风吹过,树的叶子瑟瑟的摇摆着,正如这带有些涩味的人生……

开头:山有千姿百态的山,水有清澈透明的水。

结尾:多么美的呀!它让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奇妙。

开头:当地一缕阳光应当第一朵鲜花含苞待放,春天悄然无声的来了,当第一声禅由远及近,夏天悄然无声的来了,当地一片枫叶缓缓落下,秋天悄然无声的来了,当地一个山村银装素裹,冬天悄然无声的来了。

结尾: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者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只有患者一颗感恩的心,世间才会辉煌。

世上有一朵美丽的花,不是生长在土壤里,而是开放在人们心灵的旷野中;它像一朵火红的月季在月月绽放,天天流芳......

世上有一股清泉,在天涯海角,年年岁岁地流淌着,流淌着。我们每一个行路者都在执著地追求着,仿佛是在酷热如火、口干舌燥的夏季渴望有一片凉爽的绿荫一样。于是,这股清泉就成了止渴的梅就成咳大漠深处的绿洲给我们以鼓舞和力量。

这便是友情。

友情是美丽的。它美得如同一坛千年陈酿,你一打开盖子就醉了。于是你会在沁人心脾的酒香中说,友情是杯酒饮也断肠,闻也断肠。

友情是纯洁的。它纯洁得不掺丝毫灰尘和污垢,星星般晶莹水晶般剔透,好象那清澈宁静的小水塘。

友情是永恒的。它永恒得让人看不到它的凋零,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馨香,陪伴人们走过一段又一段山路,趟过一条又一条春夏秋冬之河于是就有人说,友情是天上的月,泰山上的石。

友情是珍贵的。它的珍贵是世界上任何一件无价之宝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也许它仅仅是一杯水,一口饭,一句肺腑之言,或许只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批评,但这都足以让你受益一生,幸福一生了。假如你把友情放在天平的一边,那么你实在很难找出一个与它平衡

的砝码,除非你把全部的心放上。

友情无价!

入秋后的天气渐渐地凉快了起来,今天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微风轻盈地在空中回荡,吹在我的脸上让人感觉舒服极了。乘着凉爽的天气和开学前的空隙,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决定乘着凉爽的微风一起去观赏六月西湖的出水芙蓉——荷花。

篇二:《写景类文章阅读》

写景类记叙文阅读训练教学案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一)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②窥视:

2、按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3、回答问题。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

③“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露珠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

1、文中的“它”是指园丁”是指

2、联系上下文解释:

(1)炫耀——

(2)夜以继日——

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近义词:黎明()平凡()培育()

反义词:黑暗()平凡()短暂()

4、在原文中用_______________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5、找出中心句,写在下面。

6、文章中哪句话表现“露珠精神”?

7、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举二、三个例说明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

(三)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

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

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练习

(四)

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傍晚,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

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矫)艳。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它们都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

春来了,青青的小草长得也很特别。在阳光下,草儿快乐地挺直了腰(杆秆)。分布在广州市区的绿地上,像一块块柔软的地毡,郊外绿油油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小区的墙角下也长出了小草,新生的绿草笑目般地站立在地上。像是在和低着头的薄公英说着绵绵的情话。

春来了,树木长得更加茂盛了,枝头上也吐出了细姨的叶子。连一片黄叶都看不见了,风雨吹洗过的莽莽林海翠浪翻卷,千枝万叶洁净无尘。

春来了,火车站里人山人海。他们提着旅行袋、背着行装、(川穿)流不息,原来是南来北往的打工族,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生们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们穿上了色彩鲜艳的校服,一个个兴高采烈走进鲜花盛开的校园。

春来了,面对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豪毫)情满怀。情不自禁地挥笔疾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请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

2、我会划去文段中不正确的字。

3、照样子,写词语。

人山人海

绿油油

4、按照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地毡()的校园()的校服()的打工族

()的叶子()的树木()的小草()的火车站

5、在短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等景物。

篇三:《跟着课文学景物的细节描写》

类别:语文

跟着课文学景物的细节描写

常熟市白茆中学高振英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通过初中两年的写作训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很多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缺乏具体、形象的描述,细节描写表面化,无法深入。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生知道写什么内容,但不知道如何深入。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得具体、生动。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写不细致。4、缺乏想象力,不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5、学生知道一些写作技巧,但不会灵活运用。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文章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抒情达意服务的。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很多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氛围,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好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跟着课文学作文,学习如何细致地描写景物。

一、课文示范: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这样一飞一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二、写作指津:

1、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

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要想言之有物,就要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景,主要是突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此景与他景的不同,向读者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

首先要注意观察。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后,要进行长时间、全面、深入地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姿态等),也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四季变化、刮风下雨等);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力求形象、生动、明晰、特点显著。还要与其他景物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把握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文章选取了早春有代表性的景物,如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柳条等景物,刻画了一派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景象。

其次要使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形象。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恐怕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选段中如: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形象化地表现了小甲虫的颜色和亮度。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写尽了柳树的柔嫩可爱。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再次动词贴切传神,使描写鲜活灵动。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

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如“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一个“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高尔基说:普利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措得到的可感性。

2、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我们在描写景物中,要运用电影摄影师的技巧,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先总写再分写。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动静结合;先写形状,再写颜色,声音,气味„„总之,观察要仔细,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林中小溪》中的这个文段的写景是由低到高、由中间到四周,描写有条不紊。

3、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多种写作手法,使描写角度多样。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呆一会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地说:“你举例说说。”“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静’‘山更幽’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对,互相依存,共同体现”。这个故事说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这是状物绘景中高妙的一着,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林中小溪》中的这个文段就做到了动静结合,选取的景物有静有动,相映成趣。

4、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绝没有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只有渗透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普利什文在1948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写到:“我反映出了在不熟悉的大自然中的自己心灵和自己在大自然中的这种反映。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是很难得找到自己心灵同大自然的一致,并且将它转达到艺术中去的。”

《林中小溪》中的这个文段所描写的这些并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甚至是丑陋的东西,充满了生机,给人无限的愉悦之感。因为作者是从观赏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的,拉近了物我的距离,从而间接地表现了自己陶醉的心情。

5、景中有理——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或景物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我们写作时就需要学会善于将两者联系起来,自然巧妙地表达出来。《林中小溪》也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普里什文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三、写作现场:

按照课文中所指导的景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仿写校园中的一树紫藤,注意传达出自己的某种心情。

思路点拨:

1、细致观察,突显景物特征。

2、融情于景,增加文章内涵。

3、多种写作手法,使描写角度多样。

①动静结合

②动用多种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把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③虚实结合,运用想象和联想。

④正侧结合,烘云托月。

4、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形象。

5、动词贴切传神,使描写鲜活灵动。

6、注意写作顺序,使描写有条不紊

四、佳作展台:

①紫藤萝的根交错相叠,互相缠绕,紧紧拥在一起,撑起了这一片绿色长廊。藤蔓虽不如树根粗壮,却也出奇地充满活力。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向四周伸展着,有的又羞涩地卷曲着。——黄宇恒

②我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专属于这株紫藤萝的味道混合着大自然的气息,不断的钻入我的鼻腔,清新又令人愉悦。枝叶间摩擦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我凝神谛听,仿佛与这株藤萝合二为一。——万怡倩

③我继续徐步前进,踩着脚下的那一条黄地毯。枯叶不时发出沙沙声,它们是在跟我述说它们的一生吗?一阵风儿吹过,树叶也沙沙作响,在风中舞动着。阳光的照射让绿叶更加青翠欲滴,细细看还能看出嫩绿的叶脉蔓延在叶片上呢。叶子是不会飞的翅膀,承载着生的希望。——唐敏

④走入长廊深处,这才看清了紫藤的模样。浅浅的紫色中染上了一层白雪,花蕊两三枝地矗立着。未开放的花苞嘟着嘴,想要开口说话却又欲言又止;开放着的花蕾在风中绽放自己的娇娆,不管风雨,不顾阴晴,随时随地都保持微笑,每分每秒都不肯服输;已经凋谢了的花朵呢,则仍倔强的不肯低头,散发着生命最后的芬芳,孕育着下一代紫藤的骄傲——王嘉

⑤顿时,一阵秋风吹过,把我拉回了现实。绿像波浪般一层层地袭入我的眼帘。渐渐深入长廊,绿意显得更浓了。有的绿叶大胆地钻出头来探望,有的则羞涩的躲在身后。枝叶相间,叶的绿与枝的黄相照应,创造出一种焕然一新的美感。藤萝的枝一直蔓延着,连接着长廊的首尾,纤细的枝干虽不如树根粗壮,却也盘旋着尽显娇态。旁逸斜出的枝干不甘没落,伸出双臂,尽情拥抱大自然。驻足凝神,一种特属紫藤的幽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夹杂着钻入鼻腔。此时此刻的我愿化身绿叶,常伴于自然。——谭亿

1

篇四:《小学五年级写景类文章阅读》

学科:语文任课教师:杨老师授课时间:2014年7月x日(星期X):00-:00

1

2

3

4{描写景的课文}.

5

篇五:《描写景物1》

第四单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王升梅)

一、知识储备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一个单元描写景物的课文。朱自清的江南之春,梁衡的的金色之夏,老舍的济南冬天,郦道元的三峡四季,都写得脍炙人口,美不胜收。那旖旎的春光,成熟的田野,多姿的冬景,奇异的山水,如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自然是画,自然是文学,自然是哲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赏美之心,感知风景的多姿;用爱美之心,领略风景的魅力;用审美之心,探究风景的神韵,创作了一篇篇流芳千古的写景佳作。探寻这一篇篇写景佳作成功的秘诀,我们不难发现,要写好一篇写景的文章,关键在于善于观形察色,悟情品理。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呢?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写作指导《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讨论明确: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三峡》表现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春和景明,百花吐艳;夏山如碧,莲叶满湖;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冬雪漫天,素裹银妆,你能不停下匆匆的脚步,静心观赏?

1、请你来做校园小导游

请用这样的句式写出你对校园独特风景的介绍:

亲爱的朋友:

来我们学校吧,

这里有的,

这里有的,

„„

2、写景锦囊一:给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