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谈读书教学设计《为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 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 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 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 教学方法 自读和探究结合法 引导教学法
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或白板
八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 --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 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 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 蜀之鄙____ 有二僧。 B 其___一贫 其一富。
C 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 D 子何恃___而往
E 西蜀之去____南海 F 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 B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
C 蜀之鄙有二僧 ( ) D 吾欲之南海 ( )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F 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 )
G 西蜀之去南海 ( ) H 人之立志 ( )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 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 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又紧扣标题。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
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六) 拓展阅读一(课内)------勤学小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为汉元帝时丞相,封安乐侯,东海郡承县人。
逮:及 到 大姓:大户人家 有钱人家 愿:希望 映:映照 照耀 偿:报酬 怪:以……为怪
①解释划线词语
A 邻居有烛而不逮( ) B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C 资给以书 ( ) D 遂成大学 ( )
②翻译句子
A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出烛光,把书映照着烛光来阅读。
B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匡衡于是给大户人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③ 从上面短文中可归结出成语_______,如今一般用来形容________
你还能举出几个勤学的成语典故呢?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断齑划粥 牛角挂书
(七) 拓展阅读二(课外)
初一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因就学而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结合《为学》,不难看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再读两《为学》 《劝学诗》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附录:(勤学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 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汉书●枚乘传》 谭义专
谈读书》课堂实录
9-10-2711:13
最近带了个浙师大的实习生,以下是她上的第一堂课的课堂实录,红色字体是我的点评,
一.导入:
师:很多人都读书,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读书为了做官,变本加厉地鱼肉人民,也有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生:为了有更好的出路。
师:还有呢?
生:可以让生活变的美好
师:可以让生活变的更美好。那大家想一下你们读书之后自身有什么变化?和小学生比,跟没有知识的一些农民、工人比,有什么变化?
生:学的东西比他们更多,懂得更多。
师:对。学到了知识,懂得更多。再想一下,还有呢?
生:变的有素质。
师:好,请坐。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书能让我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名家是怎么读书的?翻开课本第166页。
二、进入正课
师:先看题目,谈读书的谈字是什么意思?
生:谈论。
师:大家下课在与同学聊天说话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比较随便
师:如果我把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论读书”,那大家猜一下,它的体裁是什么?生:议论文。
师:我们议论文也写过不少,我想找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写议论文的?生:先是要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师:中心思想?不能说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可以用在记叙文,也可以用在说明文里面,议论文中有一个专用名词,是什么?
生:中心论点。
师:中心论点,对了。然后呢?
生:然后寻找依据来论证它。
师:都有什么依据?比如说„„
生:事迹
师:事迹或者„„名言,对吧。最后呢?
生:最后总结。
师:总结,证明你的观点是站的住脚的,对吧。好请坐。那我们下面就自由朗读一下课文,体会一下,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此处教师可把一般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再给学生小结一下,使一部份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加深印象。)
(生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刚才我们说过,这篇课文比较的„„随意对吧。那议论文呢?议论文比较的„„
生:严谨。(尽量让学生多说,在前面已经确定了普通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后,学生的感触可能
会更深点,)
师:好。实际上,这篇课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篇议论文,而是一篇随笔。它有散文一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随笔
(生读)
师:随笔,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评论,那这篇课文是倾向于哪一点的?
生:评论。
师:评论。对吧。那读完课文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思考“培根和我们谈论了有关读书的哪些问题?”再看一下课文,边看边在课文旁边做一下记录。
生看课文,生无语。(学生无语,一是学生对课文不熟,二是不是问题难到了学生,如果换成“关于读书,培根和我们谈了些什么呢?问题问出去后,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若再没有反应,可让他们讨论,教师不要作任何提示,一提示,学生的思考就没有了)
师:比如说第一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这说明了读书的什么?
生:好处
师:好处或者说是目的,对吧。再看看课文其他部分,还说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生找
师: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边转边看,指导。(这里学生有点启而不发)
师:谁找到了有关读书的其他问题?
生:“换言之„„”(读课文)
师:这说明了读书的什么?
生:读书的好处
师:找出了读书的目的、方法,那么读书的好处就十分明显了。下面浏览课文,根据这三方面给课文划分一下层次。
生读课文,划分层次,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师:(找同学)跟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第一层划到哪里?
生1:“全凭观察得知“后面。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第一层比较明显是吧。那我们看一下第一层,能不能找出一句话来作为这一层的中心论点呢?
生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
师:这么长啊!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句。(读他找的这句)这告诉我们读书要怎么样?与什么相结合?(当一个学生说明观点后,教师先别急着分析,可再引导别的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当有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碰撞,然后会有比较,比较以后答案自然就会有了。)
生:与经验相结合。
师:这句话已经包含在哪一句话里面了已经。再找一下?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下这一层的中心论点?
(此问题处理不够好)
生无语
师:中心论点通常在哪里找啊?
生:第一句。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句。
生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三个小方面有没有侧重点?你看它突出的是怡情?还是傅彩?还是长才?
生:长才
师:像周扬刚才说的那句话,你思考一下,读书要与经验相结合,读书又能弥补你那种天然的缺憾,从另一方面想,这是不是也是属于长才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吧?!)生:是。
师:好,我们再来看第二层。第二层讲的是读书的方法,试着划分一下、
生:“味同嚼蜡“之后
师:大部分同学同意划到“味同嚼蜡“之后。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呢?
生无语(可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
师:是不是也有同学划分到“始能以无知而显有知”后面,
生应和(此处的层次划分,可让学生讨论下,应该划在那里更好,既然教师认为两种划分都可以,那么就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虽然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都可以,但是结构的划分应该还是有据可依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还是
有正确答案的)
师:其实划到哪里都可以。我们看它们中间那句话“读书使人。。。作文使人。。。。,讨论使人。。,因此。“因此”是不是强调一个结论,告诉我们要去读书,要去讨论,要去作文,这实际上与上下文没有什么联系的对吧。那就是说你划到“味同嚼蜡“后面也行,划到“是能以无知而显有知”后面也可以,划分层次本来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分完层次,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读书要怎么读?”
一起把“换言之”后面读一下
生读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有些书,要怎么读?有些书要怎么读?还有些书,要怎么读?(可问学生“你有没有采用过该部分内容所说的读书方法,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的。通过结合学生实践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又或者提供一个情境:有个人非常好学,工作之余他总要抽出一部份时间来阅读,每天他要读一份当天的报纸,一部分文学作品,几页专业书籍,你认为他该怎么进行阅读)
生:有些书要全神贯注地读
师:这是说明读书时的精神状态。我是说书你要怎么读书呢?你看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这是说明什么的?
生:不需要很认真。
师:不是说读书不需要很认真,你思考一下,读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
生:是选读
师:对,是选读。还有呢?大体涉猎是„„
生:略读
师: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是„„
生:精读
师:同学们思考下,我们平时看书,哪些书需要我们精读?那肯定是质量很高的
生:名著谈读书教学设计
师:对,名著需要我们精读。再想一下,什么需要我们选读?
生:。。。。
我真是为了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而孜孜不倦了。。。我看着都烦了,管不得学生说我啰嗦呢~~~是够啰嗦的~哎!!教书也不容易呀~~感叹下~~
师:你想一下,我们接到一份报纸的时候你是怎么读的?你要先浏览一下,这份报纸有没有
吸引你眼球的那一部分,然后着重读那一部分对不对?这种方法是不是就是选读啊?
师:读书的目的我们刚才看过了,读书的方法有精读、略读和选读。至于代读,什么样子的书可以代读啊?质量比较差,你没有时间读,可以找人代读。好,剩下的部分就是读书的好处,关于读书的好处,书上有一句话非常明显。找出来。
生:两部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和“读史使人„„”。师:这两句话哪句更好?
生:最后一句
师:一起读一下。
(生读)(问学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凡有所学,结成性格。也就是说不管读什么书,都会有独特的收获,都会对你性格的形成有影响。那我们看后面,后面一段话主要说的什么意思啊?大家快速阅读一下最后一部分。(生读)
师:最后一部分说明什么啦?如果人的思想和发展受到阻碍,都可以通过读书加以弥补。作者用一个相似的例子加以说明,是什么?
生: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师:好,请坐,西汉刘向有一句话概括了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没反应)能不能看清楚?一起读一下?
(生读)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师:课文大致就从这三方面进行的。读完课文你思考一下,你学过哪些名人读书的名言?生1: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谁的?
生:陶渊明
生2:学而不思则王思而不学则殆
生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下面是我从课外找来的,作为一种积累,大家一起读一下谈读书教学设计
(生读)
师:你看人家苏轼就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有些同学还说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那我说你就是读的太少了,对不对?旧书不厌百回读嘛!
(对不对,好,那么出现好多次,都快成口头禅了。。。感觉很差)
师: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快速地背一下
生背
师:XX你起来背一下你选的
生背
师:XX你起来背一下你选的
生背谈读书教学设计
师:看来这两句人气比较高哈!前面是我们从课外找的,还有以前学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一下你比较喜欢的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
生:读史使人„„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啊?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不要去提示学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只问为什么喜欢就行了,一般来说学生会从语言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从语言上,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有节奏,读起来比较上口,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能激励我多读书。如果学生“为什么”说的不够完整的话,教师还可问那些同样选择这句的
同学来说说,只要说的人多了,答案自然就有了)
生:排比(当学生只能说出修辞的时候,教师可追问,只是因为用了排比你才喜欢吗?学生就会从内容上去考虑了了。
)
师:是的,句式非常整洁。这种句式我们可以用在以后的作文里面,对你成绩的提升很有帮助。同学们再找一下课文中有没有相似的句子?
生:读书使人充实„„
师:除了这些排比的句子,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句子呢?
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还是排比的句子啊,还有呢?
生: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
师:也是刚才周扬说的那句话。读书要与经验相结合。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选取你喜欢的三句背一下
生背
师:XX起来背一下
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可能学完这篇课文对你影响最深的就是你所喜欢的句子。下面我们见识了议论文的写法,随笔的写法,这篇课文论点比较多,能不能找出一句来配上论据,写成一段小议论文。生唉声叹气
师:在课本旁边写一下。
生写
交流部分很死板。。学生写作情况不好(既然学生写不好,那就换种方法,设置情境:今天很多人的生活中似乎已经难觅书的踪迹,有空大家坐在一起切磋麻将成了众多人消磨时光的唯一选择,四个人围成一圈,手里捏着麻将,脑子里思考着牌局,嘴上还说着闲话,日久天长,麻技大涨,几千块的输赢连眼都不眨一下。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知道的不少,于是有人说,闷在家里读书,还不如出去摸几圈麻将长知识。面对这样的人,你能试着从读书的角度来说服他吗?
师:这个题目就作为这个周的随笔。来,我们最后看一下作者,作者是谁啊?
生:弗朗西斯培根
师:读培根生平。。培根除了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所成就以外,他写的随笔也非常有名,这里也有写,透彻精辟啦,幽默隽永啦,意趣盎然,风格独具,我们就一起来见识一下。这里是我从《培根随笔》里随便抽的两句。大家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读)
“《论求知》:“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论友谊》:“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师:这两句话只是沧海一粟,《培根随笔》犹如浩瀚大海,有多少奥秘等待着你去见识,去分享。如果你想成功的话,请看一下《培根随笔》,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更要看一下《培根随笔》。《培根随笔》在那边新华书店外国文学专栏还有两本,大家赶紧去抢。下课!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
/Article/201112/51847.html123资源网]:
【篇三】谈读书教学设计谈读书培根---教案谈读书培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篇四】谈读书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谈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谈读书教学设计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六】谈读书教学设计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写法也不同一般,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对世人进行谆谆告诫。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培养学生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人我认识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读书》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生字我来记
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三、课文我爱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你认为最精彩、最有哲理性的句子勾画出来。
四、交流我进步
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你喜欢的勾画出的句子的理由,也可以谈谈你的启示。
五、结构我梳理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归纳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只读摘要
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六、名句我品读谈读书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次的品味培根对读书的见解。
七、技巧我领会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归纳
说理方式: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对比说理
论证方式: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八、收获我来谈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培根《谈读书》的体会。
九、好书我推荐
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鱼龙混杂,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取舍呢?你能给大家推荐那些好书?
十、名人我来当
请同学们模仿刚读的名人警句,写下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注意:语言凝练,有一定的蕴意。)
【篇七】谈读书教学设计谈读书教案《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中的读书方法。
2.明确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的特点和作用。
3.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4.推荐介绍优秀书籍,开阔视野,提升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的特点和作用。
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教学难点:
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交流展示
一、导入欧阳修用“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来评价读书的作用,于谦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表达对书籍的感情。
二、读书方法交流你的阅读经历中有哪些好的方法,请与我们分享一下。【学生交流读书方法】
三、自主学习反馈
1.本文题目为“谈读书”,作者围绕着“读书”都谈了哪些内容?请速读课文,归纳概括。明确:读书意义
读书流弊(书多不专精,书多迷方向)
读书方法
2.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请从文中归纳出来。
明确:选得精,读得彻底。
分类阅读,博学约取。(常识,专门学问)
不能全凭兴趣。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初学者可选“八面受敌”法)
读书要有系统组织。
读书要善于储藏。(笔记,卡片)
四、阅读成果展示
(一)学生点评展示
朱光潜先生要求我们书要精选精读,上节课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精读的有效方法——点评法。同学们使用这种方法阅读了两篇课外拓展文章,《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慧与国学》,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点评中选择自己评得最好的一段在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1.学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修改完善
2.学生展示(朗读语段,展示点评,介绍点评思路)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拨:
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多角度点评
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
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
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
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
评点人物,对文中人物优缺点、品质、形象等进行评价。
生发联想,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
剖析写法,对文章的句、段、篇的写作方法进行批注。
批判文本,对文本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质疑问难,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划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概括提要,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之后。
5.名家点评
展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学习名家点评,明确努力方向。
6.小结
使用点评法阅读,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品味咀嚼,深入理解文本
边读边思,提升思维水平
语言精练,养成简洁文风
参与其中,体验共同创作
(二)展示读书卡片
我们阅读的收获不能成为稍纵即逝的火花,而要成为灵感不灭的火种,《谈读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卡片法,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卡片的制作方法,从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制作了读书卡片,下面我们就进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修改完善你的卡片。
2.请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请从以下角度为我们讲解一下你的读书卡片。
(1)你是如何设计这张阅读卡片的
(2)你的设计亮点是什么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拨
不同的文体制作卡片的重点不同,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兴趣点也会让你的卡片与众不同,版面设计和精选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深入理解的过程。一张卡片就是一本书的精华,一沓卡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小结
明确:积土成山,储藏读书成果
读写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分析品评,精选优质内容
分条缕析,梳理阅读收获
(三)作品推介
《谈读书》中说,书要精读,也要精选,要集中精力去读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同学们从自己的阅读宝库中,精选出了一本最喜爱的作品,制作成了读书卡片,请你将这个作品推荐介绍给大家吧。
1.学生展示读书卡片,介绍书籍。
2.说明推荐理由。
五、总结
1.这堂课你得到了怎样的收获?
2.教师总结。
善于总结方法,我们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使用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将思考的感悟写下来,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我们的写作才有源头活水。开卷有益,让我们翻开一本小书,也翻开生活的大书,徜徉其中,快乐阅读。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