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观后感>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详细内容

第一篇:《百年孤独_赏析》

描写了马孔多的创建和发展,衰败和灭亡,由此揭示了布恩蒂亚家族衰败的根源。从布恩蒂亚家族的衰败入手,分析《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灵魂深处的孤独,探讨其孤独的滋生、孤独的神话品质以及拉丁美洲的孤独,并试图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类的命运,探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明形态在现代文明秩序中的地位。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的佳作,以“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的深邃内质至今吸引着千万读者的目光,将人们带入一个神话般变幻且不可思议的世界。《百年孤独》关于哥伦比亚农村百年兴衰的历史图景气势恢弘,用笔大气,同时它又被成功地织缀于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色彩斑斓的神奇际遇中,因此显得极是具体生动

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宿命

如书名《百年孤独》一样,“百年”代表着七代人的宿命,“孤独”则是这七代人不同命运的共同情状:这一切都被遗传印成了家族徽章——孤独,是这个家族永恒的宿命。

与《百年孤独》中经历不同形象各异然而同归于“孤独”命运的家族宿命相呼应,小说的主角———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出一种因为不能掌控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离感。“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本人这样总结孤独宿命的原因。这种孤独的最终结果带来的必将是毁灭,在最后的家族乱伦中,终于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祸根,“马贡多”也随之从地球上消失了。

二、马孔多的各式孤独

在这个由百年家族所组成的人物群像里,霍·阿·布恩地亚是第一种孤独者,他对科

学与求知的痴迷如同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痴迷,沉迷于炼金术,地球是圆的后来完全发了疯被绑在树上到死,这是一种先知的哲学家式的孤独;次子奥雷良诺上校也是哲学家的孤独,他身上有一种“尼采”的情结:这个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枪决的男人,在对好友马尔克斯上校提及战争的起由时说道:“我现在才知道,我是为了高傲而在战斗。”炼小金鱼长子霍·阿卡迪奥代表着野兽的孤独,他天生独有一种反叛的精神,即对自身的放纵和对爱情的大胆愚蠢的追求,在他身上闪烁出一种野兽式的狂野;美丽的孤独小说中的俏姑娘雷麦黛丝显得很神秘。她整天赤身露体,但无半点邪意她每天用几个小时洗澡,好洁成癖有人在混乱中对她动手动脚,当晚便在烈马蹄一下丧生有人从屋顶偷窥她洗澡,结果坠地而死。她最终“飞升”了“永远消失在上层空间,甚至飞得最高的鸟儿也追不上她一了。”在马尔克斯心中,她是纯美的化身一与象征。她不停地洗澡是要洗去混浊人世的秽物。对她挑衅者的迅速死亡是因为美的纯洁与高贵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犯则受惩。她终于“飞升”是因为美不能与丑陋血污的人间共存,只能弃世而去

孤独的轮回至于小说中出现的“轮回现象”则更寓有深意马孔多的建立与消失,似乎是用百年时间兜了一个圆圈又依然回归原状祖上曾有过长着“猪尾巴”的孩子,代百年之后又生出一个长着尾巴的女孩甚至令太多的小说家散羡不已的小说开端的第一个句子,也画出了一个“时间”的轮回“多年以后指向将来,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指向过去。”将来、过去、叙述者居其中的现在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圆”是轮回,也是封闭,也必然地有了轮回中的徒劳无益与封闭中的孤独无依。马尔克斯以轮回象征了拉美大陆周而复始的贫穷、愚昧与孤独,用心

拉丁美洲的孤独

马孔多是一个落后、封闭、被现代化历史遗忘的、处于边缘的小镇,是哥伦比亚的写照,是整个拉丁美洲境况的写照,它只是马尔克斯用来指涉整体的象征和缩影。马尔克斯站在现代性的尺度和西方文化的参照系上,洞见了拉丁美洲“孤独”这一历史宿命

拉丁美洲的发达,无法仅仅以欧洲文明为要素,而必须以印第安文明与欧洲文明深度融合为前提。他们在寻找发展道路的同时,还要面临寻找身份认同的痛苦过程。拉丁美洲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世界的独特性,很早就有人提出拉丁美洲只能探索自己的道路。但是,现中拉丁美洲国家一直在向欧洲、美国寻找思想指引与制度模仿,最后形成的现实是,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巨大,以致拉美化成为贫富分化的代名词。这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同时,由于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与历史宿怨,拉丁美洲社会成员之间的同质化程度非常低,很难形成具有高度统一的社会共识与行动意志,而这种同质性恰恰是现代社会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马尔克斯关于拉丁美洲灵魂深处的孤独,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塞缪百年孤独通过魔幻的现实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省,解剖了人民长期以来因为封闭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心理,

人类的孤独

第二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看了之后,我常常思考,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

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而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仔细品味,书中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对于我们平淡的而又前进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开阔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好像很远,在拉丁美洲那片传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

第三篇:《百年孤独--孤独的理解》

1.孤独一一極救与毁灭

在《百年孤独》里,孤独带着无法调和的两种姿态。

一方面,孤独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让人从世俗纷扰欲望纠葛中抽身出来,获得自省的机会,使人冷静超脱。人们或自觉或被迫进入孤独状态,孤独成了缓解压力拯救灵魂的良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窥得了世界的奥秘后不愿自拔。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理想破灭后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忘却烦恼。阿玛兰矩在孤独中销烛情欲。费尔南达独自守着女王梦。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在孤独的研究中获得了超常的智慧和洞察力。还有许多人是为爱情甘受孤独。在这里,孤独成为个体自我拯救的方式之一,个体在孤独中摆脱了精神的痛苦与磨难,得到了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孤独,让人找回自我,成为自己的上帝,在自我世界中寻得快乐与满足。

另一方面,孤独又带来封闭,使人使社会裹足不前。《百年孤独》结尾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孤独,虽然使个体得以苟延残喘,但对整个人类命运来说,孤独注定带来覆灭。“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失败是由于他们的孤独,或者说,是由于他们缺乏团结一致的精神。马孔多的毁灭,一切的一切,原因都在于此。”②自我封闭的结果是整个家族腐烂与衰亡。如遭受风雨侵烛姓虫咬哨的菌子,用几根脆弱的菌丝撑起千拖百孔的伞盖,固守阴暗角落,任凭毒气蔓延,不期然间朽烂成一撮残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评判孤独时颇显无奈:该如何既在孤独中保住心灵平静又不至于闭塞堕落?究竟是该持有孤独还是该摆脱孤独?作家当时能做的,也许只是呈现一种人生的状态,让这个人类苦苦追问的命题悬搁起来罢。这里,孤独的两种相反功能是张力质,而毁灭显然是张力基础,拯救只是个体短暂乏力的抗争,是注定毁灭的张力元素。张力基础反映出作家悲观消沉的生命意识,张力元素则展现出作家矛盾挣扎的精神意志。然而在与毁灭的拉锯中,拯救功能显得这样虚弱乏力,这使小说带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2.孤独的恒在与消解

永恒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所有作品中都含有孤独主题。他强调:“一点不错。孤独是《家长的没落》的主题,显然也是《百年孤独》的主题。”?“它是拉丁美洲文学有史以来一个永恒的主题。”②“孤独,作为一种现象、一种心境、一种表现对象,在浩如姻海的文学史上算不得希奇,尤其是在„上帝死亡‟、„理性很灭‟的20世纪,它几乎成了无处不在的世界性文学主题。但是,把它当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而一片包括二十多个国家的广袤土地的历史和现状来表述,恐怕就不再是常事了。而《百年孤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性、历史性和普遍性的顽疾:孤独。”这里,充满孤独,人人孤独。马孔多是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布恩迪亚家族先天带上了孤独烙印。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迷科学不问世事,变成困在树下的沉思者,重复着无人能懂的梦吃。其妻乌尔苏拉苦苦撑持家庭生计,没有人真正走近她,连她眼睛瞎了都无人发现。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初尝云雨,他和弟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躲在孤独中分享甜蜜和恐惧,但在得知私生子的消息后,他幵始渴望一个人的孤独(28)。多年后,弟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到了权力制高点,他失去了爱与信任,迷失在大权在握的孤独中(148),直到“懂得了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177)。小妹妹阿玛兰炮放弃炽热的爱情,在织裹尸布中度过余生。她白天织晚上拆,不是为了击败孤独,而是为了持守孤独(227)。大妹妹丽贝卡自丈夫死后,就幽居家中默默化尘。她拒绝人们的帮助是因为“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来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第三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在被人遗忘中孤独长大,憎恨家人,临死才感到对他们的爱。第四代美人儿蕾梅黨丝独自留在孤独的荒漠中,一无牵洋。双胞胎之一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后,至死都没迈出羊皮卷房间半步。而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达做了一辈子王后美梦,她从未走进过现实,也

没人亲近她:丈夫背叛、儿子欺骗、女儿怨恨。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童年的孤独里只剩下对曾祖姑阿玛兰妲的情爱回忆。其妹梅梅和马乌里肖?巴比伦疯狂相爱被称为是“两人都已抵达孤独的彼岸”情人被害后,她在修道院里孤独终老。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从小幽禁家中,到三岁才被人发现。他和外婆费尔南达、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都是孤独者,但他们不想打破“那种神秘的孤独”(322)。当他和第五代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相爱时,他们“被爱情、被孤独、被爱情的孤独幽禁在因红蚂蚁疯狂啃食而轰响的家里。”(348)。然而当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产后死去,他幵始害怕回到孤独,他怒吼道:“什么朋友,都是姨子养的!”(357)在这里,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家只是栖息之所。亲人之间感情淡薄。朋友背离四散。爱情来去如风。布恩迪亚家族甚至马孔多都不需要他人,人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到最

后都落得孤苦伶仃。孤独,赋予小说一种深沉压抑、凄绝悲凉的氛围,点出了人作为个体“生而孤独,死也孤独”的宿命。不再孤独。

《百年孤独》结尾处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布恩迪亚家族是在孤独中灭亡的,马孔多是在孤独中消失的。不在孤独中爆发,便在孤独中灭亡。置之死地而后生,布恩迪亚家族的死代表着非孤独人群的生。

悲剧使人警醒。作家说:为了打破孤独,必须学会爱。布恩迪亚一家的孤寂,“源于爱的缺乏”,他们“没有热爱他人的习惯,这就是他们一家孤寂无伴,屡遭挫折的原因”。?这一家人心从来没在一起,力从来没往一处使。每个人都为自己活,不关心他人,不关心家族,于是人人孤独。唯有乌尔苏拉对这个家充满爱,她整天提心吊胆拉着网线,不时紧一紧子孙们身上的游丝,希望能把他们牵上正道;但是这些子孙都是野马,他们挣脱續绳撒开蹄子跑了路。筋疲力尽、孤军奋战的乌尔苏拉一倒下,这里再没凝聚力,家很快散架。所以,要学会爱,要爱人如爱己,爱他人如爱家人,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能天地辉光,一片祥和。

“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为了摆脱孤独,必须团结起来。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其实是拉丁美洲人的孤独。

直到今天,拉丁美洲依然处在愚昧、落后、贫困不堪的状态。要改变这种贫困落后现状,就必须摆脱孤独。孤独的丧钟已经敲响,三亿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实践中将会牢记自己悲惨的历史,为创造一个公正、合理、和谐、团结的新大陆而不断奋斗。但实现这个理想决不能依靠哪位贤哲圣人的灵感或上帝的恩赐,而只能依靠拉美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这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都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人类将共享一片土地,命运将会彼此纠缠,所以注定要彼此支持,共同奋斗。对此,作家满怀信心和希望。“我们有权利认为,着手建立一个新的乌托邦还为时不晚,那将是一个薪新的、生机盘然的、灿烂似锦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都不会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爱情真诚无欺,幸福得以实现,而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可见,在孤独的恒在和消解可能性这一对张力质中,孤独的恒在明显是张力基础,消解的可能性是张力元素。张力基础贯穿始终,张力元素则到最后一刻方才出现,然而却具有一语扭转乾坤之妙。

由此,在“孤独”这个中心主题上,作家便设置了两种张力。孤独可以使人获得平静,也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这迫使人们在这个生命的恃论中做出选择:要么孤独而死,要么孤独而生。于是,在孤独的宿命存在之下,作家追寻消解孤独的可能性途径,以期摆脱内心深深的孤独感,而走向生命的审美状态。如果说孤独的两难遞旭:境地的设置表现出了作家的矛盾的生命哲学,那么后一种超越性的解脱力量则表现出作家坚强的生命意志:从绝望中见出希望,从死之黑暗中看到生之光明。

第四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

――读《百年孤独》有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于此处。孤独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而百年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而这本书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他写这本书的意图,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它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这是一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在马贡多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里,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百年孤独

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情节,使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

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一个人能够百分百的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