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详细内容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王金柱 1.通读全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熟读成诵,让学生了解本文表现的社会理想。 1.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并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才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人称之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就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夹(jiā)岸俨(yǎn)然豁(huò)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 怡(yí)然邑(yì)人便要(yāo)还家刘子骥(jì)....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重点词句,着重讲解 学生全文翻译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 教师引导归纳。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例: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例: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例: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例: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例: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1)舍弃例:便舍船。(2)房子例:屋舍俨然。 寻:(1)寻找例:寻向所志。(2)不久例:寻病终。 志:(1)做标记例:处处志之。(2)标记例:寻向所志。 向:(1)以前例:寻向所志。(2)对着例: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二、复述全文 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桃花源记》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 三、师生合作,赏析全文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段)。 2.赏析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赏析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清幽,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赏析第3段,思考: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赏析第4段,思考: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四、再品精彩 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小结全文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1)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2)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3)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4)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5)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6)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7)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以上为理解要点。)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附: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丽、神秘、幸福)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访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寻找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 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集体朗读课文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分步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板书:桃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 源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现实社会:战乱频发 矛盾 理想社会:景美人美环境和平恬静 桃“美”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花“乐”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源“奇”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教学设计模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 4、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概括情节为: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5、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像。(结合课后练习一) 四、突破性阅读 1、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齐读1、2两段。 五、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进景奇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俨然良田美池桑竹 人奇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出踪奇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二、突破性阅读 1、集体背诵1、2两段。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③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4、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探究性阅读 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色? 明确要点: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尤其是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作者的寓意。 四、研究性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巩固性阅读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练习三 3、指导背诵。 (1)集体朗读,加深理解。 (2)结合文后小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4、随堂练习(投影显示) (1)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2)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3)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解释加点的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__.. ③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④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⑤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⑥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 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比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什么?(板书: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说明:导入应着力于激起思维矛盾,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请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朗读:评价读音、停顿。 3.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懂文意,时间为10分钟。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三、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 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穿插词语积累:缘,沿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穿插词语积累:鲜美,鲜艳美丽,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口味好"的意思。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异,感到奇怪,动词。欲,想要。穷,走完,动词。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穿插词语积累:舍,舍弃,丢掉。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也用来比喻经过长期思索,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桃源中人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穿插词语积累:悉,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自乐,成语,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桃源消失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 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穿插词语积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及:到了。 诣:到。 遂:终于。 规:计划。 寻: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副词,随即,不久--"寻病终"。 津:渡口。无人问津的词语由此而来。 第二课时 一、感受桃源之"美"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桃源之"奇",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桃源之"美"。请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桃源外部美和内部美的句子,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外部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部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穿插词语积累。 俨然:整齐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极像"的意思。 属: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 穿插词句积累: (1)重点词。具,详尽。要,通"邀",邀请。咸,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中"妻子"不同。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必说,不要说,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条件的连词。延,请。语,yù,告诉,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足为奇"等。 (2)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屏显)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 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屏显)这一句改成人物对话后,有什么变化? 原句,作者巧妙剪裁,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他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和学习。 二、对话采访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我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我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我在《桃花源诗》中说的更具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农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这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这或许就是吸引人们的原因。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我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 我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我在《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也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三、总结深化 陶渊明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理想天国的生活画面: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重税;人人安居乐业,个个亲如家人;房舍整齐,环境优美。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陶渊明本人对此是十分清醒的,在文章的末尾,在太守派人按渔人所说路线去找时,路途标志全部消失,桃花源最终亦不可求为结束,已清晰地点明,桃花源仅仅是一个空想虚幻的地方而已,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以此来交代文章的主旨,就更显示出其意义之深远。但如果我们联系起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一个东西方思维发展的对比,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生活在公元4-5世纪的陶渊明,他提出的乌托邦的理想竟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出现,早了近700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对比! 四、课下作业 1.比较探究:《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课下把二者加以比较,找出内容相对的语句。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
陶渊明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
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
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
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
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
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
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
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
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
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
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
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
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进
出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