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言警句素材>老子论“空”

老子论“空”

详细内容

'【篇一】老子论“空”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道经(一)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我的答案:D

3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C、《道德经》

D、《南华经》我的答案:C

4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我的答案:×

道经(二)

1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说

C、道路老子论“空”

D、道德我的答案:B

3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我的答案:A

4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

我的答案:√

道经(三)

1老子论“空”

“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我的答案:C

2

《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我的答案:D

3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我的答案:×

4

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我的答案:√

道经(四)1

“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

A、知识

B、知道

C、了解

D、智慧我的答案:D

2

“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

A、满

B、充盈

C、盈余

D、尽我的答案:D

3

《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我的答案:√

4

【篇二】老子论“空”老子“有无”论对中国建筑空间理论的影响

老子“有无”论对中国建筑空间理论的影响

摘要:建筑界,各种思潮流派层出不穷;对于什么是建筑,他们各自诠释着他们的理解,争论着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孰重孰轻。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正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关键词:老子;有无相生;建筑空间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具民族特色的系统,源远流长。之所以中国建筑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这与中国博大而精深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哲学和宗教对它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人们在建造大量房屋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到底什么是建筑?”在不同的思潮下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流派,诸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构成主义,他们都在积极的探索着,诠释着建筑的理论。激烈的争论着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势孰重孰轻。

看似一个简单的东西,却耗费了许多人毕生的精力。20世纪中叶,建筑师们终于找到了什么是建筑以及最好的建筑理论,它就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功能与形式之争最终的落脚点也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告诉我们,唯因有车、器、室实有部分的存在,才能给人们便利,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依据。如果没有这个“有”,“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车、器、室这三者实有便利,正是它们中间的空虚——“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无”,就会失去它们作为“车、器、室”存在的价值。说明“有”“无”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有无相生”,而“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正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意大利伟大的建筑师奈尔维说:“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用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蔽外界的风雨。”老子论“空”

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赖特,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常引用《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阐述他的空间概念。建筑学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美国访问赖特。赖特问:“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答:“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挥手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接着他背诵了这段话,他把《老子》“有无相生”的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并作为校训,写在他创办的校园的墙壁上。

今天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高楼大厦,各式各样的建筑环立四周,可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感受到的不是愉悦和轻松,而是拥挤、浮躁,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心里充满了压抑。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空”,失去了太多的“无”。我们只有来到海边,来到空旷的田野,才能长舒一口气,才能进行自我放大,才能卸掉肩上的重担,释放心头的压力,才能感悟到这“空”这“无”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城市的

【篇三】老子论“空”老子气论

老子氣論

戴瑞成

壹、前言

目前社會非常流行練氣、養氣,以為個人的修身養性而澄淨生命。如果因為經過修行,而讓一個人的心能光明澄淨,可以說是已經達到「定、靜、安、慮」的工夫了。但是透過這樣的身體修行,來了解天地萬物的道理,及清楚格物的過程,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很多人藉修行以求內心清靜,卻適得其反的一分執著,在人生道理上、人際關係中,常常自以為是,不會曲全,好作人師,一副非他莫屬的態度,這樣子就是沒有深解老子的柔性氣觀。所以要修行,清靜內心,就必須真正認清老子的柔性養氣,才能達到真正的悟境,也才會有豁達的人生觀。

雖然老子的經文中沒有對「氣」詳加闡釋,可是道家人物在養生中就一直以「氣」為修練的功課。所以要談有關老子的「氣」論,就得先了解「氣」是什麼?

貳、氣的概念

《說文解字》說:「氣,雲氣也,象形。」「雲,山川氣也。」氣是象形文字,其形象雲氣之貌。雲氣之形較雲輕微,其流動如野馬流水,其多至層層疊疊,故氣字以筆劃彎曲象徵其流動之形,而以三劃象徵其多層重疊。三是代表多的意思。氣之形與雲同。但析言之,則山川初出者為氣,升於天者為雲;合而觀之,則氣乃雲之散蔓,雲乃氣之濃斂,故《說文解字》以雲氣釋之。天地之間這種升降聚散的氤氳之氣,便是雲氣?。所以說,雲氣就是氣的原始意義。氣字產生後,便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逐漸擴充其涵義。隨著擴充涵義的發展,氣的意義,便引申出有以下的幾個範疇:

一、表示氤氳聚散形成萬物之氣。

古人認為,自然界萬物的發生和人一樣,也是靠兩性的結合。一個普遍的說法,就是天地為萬物的「父母」,《周易.繫辭下傳》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而人的生命以呼吸為首要條件,那麼天地萬物的生命也必然以氣為基本,所以《素問.生氣通天大論》說:「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肯定氣為天地萬物的基礎。

二、表示人的呼吸氣息。

由於人之生必賴呼吸,而呼吸所出進的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所以以呼吸代表有生命的事物。

三、表示人的血氣。

氣血流行全身,是人體一切組織、器官、臟腑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同時氣血的生成和發揮作用,又與臟腑的正常功能有關。因此,臟腑發生病變,不但引起本臟氣血的失調,而且也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所以氣的表現,可以彰顯人的健康情形。

四、表示長生久視的本源。

由於氣在人體中以功能性的表現出來,所以道家的養生方法,便吸收了「道」、「氣」、「陰陽」、「五行」、「形神」等觀念,來說明人體與宇宙間的各種對應和統合的關係,從天地與人的關聯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和治病的方法,並深化了其實踐的理論體系。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說: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氣,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率不欲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心也。」?

一種吸氣和不同方式的吐氣,即吹、呼、唏、呵、噓、呬六法,便發展成養生者的特殊吐納之功,以為養生治病之要法。

參、老子的氣論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有關他對「氣」的觀念,在該書中有三章論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第十章)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第五十五章)?

從這三章的意涵來看,老子「氣」的氣論,便有二種的涵義,一是指宇宙萬物化生之物質:「沖氣」,二為涵養人體內部的氣息:「柔氣」。

一、沖氣:

由於老子認為宇宙萬有都是因道而生,也就是說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的成因。然由道而至萬物的形成,其間必有一大段的過程;這一大段過程,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來推求與「氣」有關的論點。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宇宙必有端,天地必有始。天地開始之前,則是混沌未闢的狀態,稱之為「無」。至於天地初始之時,也是渾渾噩噩的一無可觀,雖然已非「無」之狀態,但又非具體之物,不可狀象,故稱之為「有」。繼此之後,則萬物:山川、河嶽、大地、海洋、林木、花草、蟲魚、鳥獸與人類相繼而生,形成萬象森嚴的世界。所以,第二章也提到:「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有」與「無」,自其表面看來,它們好像是相對的東西,但是仔細來推究它們的源頭,正是一個「道」。「有」是由「無」而來,「無」又是從混沌的「道」而來,所以說「有」「無」是相生的,同出而異名了。以上所說的是「道」與「萬物」的關係。有了這個概略的了解,再來思考「道」與「氣」的關係。

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道生一」,是自無生有,也可說是自無極而生太極;「一生二」,是由太極生陰陽;「二生三」,是由陰陽二氣相交而生第三者;,陰陽二氣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則所有萬物的陰陽二性相交,都能生第三者,於是有了陰陽物類的生生不息,就衍生萬物,所以說:「三生萬物」。由於每種物類都有陰陽二氣的存在,故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產

生的過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氣,再由這混沌之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氣化生天地人,進而化生萬物。萬物都內在地包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使萬物協和生長。所以說老子的氣,即是「一」,是宇宙混沌未分之氣。可是萬物之所以成萬物,必須有虛靈之氣調和其間,否則萬物是不能形成了,故說:「沖氣以為和。」而所謂「沖氣」,則是不停地運動著的陰陽之氣。因此,氣具有兩種顯著的特性:

(一)物質性。氣是無形的混沌,它是由道化生,故為一種物質,而不再是無形無象的氣。

(二)運動性。氣的特點是「沖」,即是不停的運動。氣分陰陽,陰陽是相反而相成,二者相互的激盪,便使「沖氣」合和而化生。氣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它可以構成萬物,並使萬物生滅變化。

所以老子氣論中的氣,第一個涵義就是為「沖氣」。

二、柔氣: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之形軀在有生命之時,肌膚柔軟,能屈能伸,卷舒自如,可是死亡的時候,軀體就堅硬而不能屈伸。河上公說:「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可知人之生者,就是內含有柔和之氣,和表現於外的精神。所以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河上公則說:

「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可知人之五臟五神,是由人之血液和呼吸循環系統,運行之血氣來濡養,方能含和氣、抱精神,養神而不死。不死之道,即因血氣濡養所致。河上公又說: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辱,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

可知柔氣在人之體內為血氣,而表現體外者為精神,又名為力氣。

(一)氣為血氣。

在第十章中老子提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人能保守著體內的氣,便不會離開本真;能專任體內氣,達到柔和的狀態,便能返真樸。由於「道」化生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保護萬物而不恃己功,長養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就是玄德。專注地治氣養心,使自己的血氣陰陽平和,就是玄德的主要功能。所以說,此論之氣,就是人體內的血氣。

(二)氣為力氣。

從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來看,有修為者深具厚德,處於最淳樸的狀態。懂得

和諧而知「常道」;了解常道而明白事理。貪生放縱叫做祥,欲望主使力氣叫做強,過分強壯便走向衰老,即是不合於道,不合於道便會加速滅亡。所以說,此論之氣是指人體的力量,故稱力氣。老子论“空”

由上可知老子的「氣」論,是從道的始生萬物的生化之沖氣,而到賦予人體之內的形質之柔氣。

肆、練氣養生

老子強調人的純然性,並把能夠保持本性的人,視為具有「是理想人格」的人,所以提出「赤子」天生的純樸狀態,是最理想的情況,而要保持「嬰兒」的情況: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廿章)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廿八章)

「赤子」是老子認為的理想人格,但問題我們現有的狀況已經不是像「赤子」般純真無垢,因此,人需要有回復原狀的工夫。所以老子就主張「復歸」:

復歸於無物。(第十四章)

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

復歸於嬰兒。(第廿八章)

復歸於無極。(第廿八章)

復歸於樸。(第廿八章)

復歸其明。(第五二章)

老子「復歸」的重視,即表視他也重視「修養」的工夫。修養工夫的方法即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第十章)。講「抱一」是就人的精神形體,與天道的生氣合一;講「專氣」則是說人的精神內歛,關注形體內的形質之氣。因此,此章就是引發後人發展養生練氣為依歸的重要指標。

第一層次:「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所謂「營魄」,河上公注:「營魄,魂魄也。」魂為陽為氣,魄為陰為形;陽氣為精神,陰形為形體,也就是靈魂和肉體。所謂「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能使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達到和諧的狀況,即精神和形體同時懷抱虛氣以生,精神「抱一」,則清明空靈,而無欲念,即所謂「神得一以靈」;形體「抱一」,體法自然,而無執著,即所謂「萬物得一以生」。也就是說一個健全的生活是形體和精神合一而不偏離。換句話說,就是要能做到載營魄抱一而能使靈肉不分離地靜心養氣。所以「營魄」的「抱一」,是精神上的體道而行,懷抱沖虛的和氣,使精神形體合一,綿密無間,生機不斷。

第二層次:「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云:「摶氣如神,萬物備存。」摶者,結聚也。所以這裡的「專氣」就是《管子》之「摶氣」。因此近代學者馮友蘭說:「專氣就是摶氣。」這個氣包括了形氣和精氣;摶氣就是把形氣和精氣結聚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時柔弱的狀態,而像嬰兒一樣。所以專氣致柔就是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要能做到氣專如一,以致如嬰兒一樣柔順,純真而自然,就能使性靈活潑而心鏡澄明。

所以我們要修道、得道,就要養氣,要靈肉合一地養氣,以使精神全一,專心致柔而達到虛靈清靜之境。假如一個人能常常保持精神合一,致柔養氣,觀徼去欲,而到達欲寡心清、虛極靜篤的時候,便是一任天純無雜的境界。有如此的精氣神合一,必然會使人通體氤氳,氣機活潑,而如大氣蒸騰地靜而不寂,如此心光便能澄澈,心境自然就靈明了。?

第三層次:「滌除玄覽,能無疪乎?」「玄」乃形容人心的深邃靈妙;「玄覽」即喻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所以高亨說:「覽讀為鑑,『覽』『鑑』古通用,玄覽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鑑。」即如《莊子天道篇》云:「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萬物之位也。」「滌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除掉,即「日損」也。所以滌除玄覽,便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即能格物致知,而可以「見道」。所謂「見道」,就是對於道的體驗;對於道的體驗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最高境界。所以近代學者張岱華說:「玄覽是一種直覺,以主直冥會宇宙本根也。」也就是說,洗清雜念,摒除妄見,而返自觀照內心的本明。因此我們可以說,要讓一個人心境沒有瑕疪,就是要能做到滌除玄覽的功夫。

所以這三個層次就成為養生家的一套修養方法。養生練氣的主要目的,就是長保身體的健康,維持健康的方法,發展調息練氣法,如前面所談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就是一例。如果想學調息練氣以健康身體,先瞭解身體中「血氣」的生化常識,將會有更大的裨益。

一個人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得先有健康的細胞,而健康的細胞是要靠正常的血液循環來維持,因為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把氧氣和養分帶給身體各部位置的細胞運用。所以說只要你擁有健康的細胞,你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接下來我們再仔細來觀看我們身體的運作,呼吸不僅是供應細胞氧氣的需求,同時也控制淋巴液的數量,而淋巴液的數量通常是代表體液,在毛細管動脈端滲出量和在靜脈端吸收量的差別數;由於人體中每一個細胞的外面都充滿著淋巴液,淋巴液的總容量大約佔血液的四倍,它可以平衡血管中和組織內液所交換的差數,一般來說淋巴液是一種細胞外液,它接受毛細血管、細胞組織和細胞間質等處滲透出的液體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質,也就是說淋巴液中所含的物質很複雜,有細胞的代謝物和分泌物,如各類的黴、內分泌素和各種代謝品,也因為毛細血管滲透出的細菌、血球及碎片等物質,都可以進入淋巴管,而當這些物質流經淋巴結時,就會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所吞噬,通常在淋巴液流經淋巴結後,白血球的含量就會大增,一般來說在細小的淋巴管內,所含的白血球大約是每立方毫米有數百個白血球而已,而在胸管中的淋巴液所含的白血球可高達8000-12000/mm3。這些白血球是身體的捍衛者,專門充擔防禦細箘的入侵,就好像我們感冒時會有扁桃腺發炎,喉嚨痛....都是白血球捍衛功能的發揮,並告知我們已受外邪入侵的訊息;這個系統在人體上也像是都市裏的下水道,專門輸送死掉的細胞、細菌以及細胞的排泄物等,當心臟收縮的時候,血液便經由主動脈流向身體各部份的微血管,同時把所運送氧氣和養分溶入淋巴液裏,以讓細胞根據它本身活動量而吸收其所需要的養料,同時排放出其活動後所產生的廢物,藉著淋巴液的推移轉入微靜脈而進入血液循環,由於運用淋巴液系統是細胞排除大量廢物的唯一管道,同時也是死亡細胞和細菌排放的唯一途徑,一個人每天大約有2-4L的淋巴液自組織流回血液系統,如果這種流動的通道受到了阻塞或不順暢,液體就聚集在組織間與淋巴小管裏,而造成水腫的現象。

在血液循環系統裏有一個動力泵浦,那就是心臟;但是,淋巴系統裏卻沒